处暑过后天气有什么变化
处暑过后天气有什么变化
处暑日过后还会热。处暑是暑热逐渐减少,天气渐渐凉爽的意思。南方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处暑处暑,热死老鼠”之类的老话。由热慢慢转凉,早晚开始有风,有丝丝清凉,这就是处暑。那么处暑过后天气有什么变化呢?下面由小编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吧。
处暑温度变化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我国许多地区将陆续开始了夏季向秋季的转换。忍受了多日酷暑煎熬的人们,期盼着秋天的到来。许多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秋天总是让人感到姗姗来迟,还会经常有遭受“秋老虎”困扰。
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秋老虎是我国民间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有民谚说:“处暑天还暑,炎热在中午。”这意味着尽管中午的日光灼人,但早晚温差加大,夜里还是比较凉爽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处暑后还会热多久
俗话说:“暑气至此而去”,经过了炎炎夏日之后,市民迫切希望秋日的凉爽早点来到。从历史资料看,夏季往往要延续到九月中下旬,那时候天气才会真正凉爽起来。不过,进入处暑节气后,昼夜温差将渐渐拉大。一般要到白露节气气温开始转凉,民间流传“白露身不露,赤膊当猪猡”的说法,说明在白露日以后还有人赤膊。
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
因为白天的温度虽然仍达三十几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几度,两者之间的温度差达十多度。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
处暑白天还是热的,但是夜晚的温度将渐渐凉快起来了。
处暑鸭子做法推荐:
仔姜炒鸭
原料:鸭肉、仔姜。
做法:
1、鸭肉焯水去血沫,再用冷水冲干净。
2、锅里放底油,不用太多油,鸭子多肥油,自然会出油的。姜葱蒜爆锅,下鸭肉爆炒,加些盐,酱油调味,炒至出油,下仔姜一起翻炒,小火焖上五分钟,最后放少许白糖,另外放几片青红椒点色即可。
核桃鸭子的做法
原料: 核桃仁200克,荸荠150克,老鸭1只,鸡泥100克,蛋清,玉米粉,味精,料酒,盐,食油,葱,生姜,油菜末各适量。
做法
1、将老鸭宰杀后用开水氽一遍,装入盆内,加入葱,生姜,食盐,料酒少许,上笼蒸熟透取出晾凉,去骨,把肉切成两块;
2、把鸡泥,蛋清,玉米粉,味精,料酒,盐调成糊;
3、把核桃仁,荸荠剁碎,加入糊内,淋在鸭子内膛肉上,将鸭子放入锅内,用温油炸酥,沥去余油,用刀切成长条块,放在盘内,四周撒些油菜末即可。
特色
佐餐食补肾固精,温肺定喘,润肠。适用于痛虚咳嗽,腰痛,阳痿,大便燥结等。
鸭子什锦汤的做法
原料:熟鸭肉、掌、舌、脑、腰、肝、心、翅、熟火腿、水冬菇、水玉兰片、菜心,共250克,葱、盖片共10克,水粉芡20克,盐适量,料酒5克,味精2克,胡椒粉少许,鸭油25克,高汤1000克。
做法
1、将主料均切成薄片,放开水锅中氽透捞出,沥去水分;
2、锅放火上擦干净,下入鸭油、油热时,放入葱、姜,炸出加入料酒、盐、味精,尝好口味,勾入流水芡,上撒胡椒粉,起锅,盛大入海碗,即可食用。
特色
什锦熟软,汤鲜味美,营养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