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哈尼族有什么春节习俗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那么,云南哈尼族有什么春节习俗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云南哈尼族的介绍: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有“卡多”、“尼”、“碧的”等自称,他称20多种,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称为“乌蛮”。
云南哈尼族过年习俗:
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春节节日意义
节日有着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而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社会意义尤为巨大。
春节首先代表着温暖和亲情。“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三十晚”……这些话道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
其次,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旧时北京人过年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新年亲人必须齐全。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这顿饭无论如何一定要在家里吃。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已经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人们说,有海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睦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今天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