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有哪些习俗?看看古人是怎么过腊月的吧
不知不觉,今天已经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了,在北方地区,腊月二十三也被称为“小年”。今天小编就带你一起来看看腊月都有哪些习俗,古人都是如何过腊月的。
腊月有哪些习俗 古人是怎么过腊月的
事实上,准备新年,有些地方是从腊八开始的,而有些地方则是从小年开始。
腊月的习俗正是起源于于古时年终岁尾的腊祭活动, 主要表达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的愿望,每个地方各有不同。我们的老祖宗为了庆祝辞旧迎新的春节,从小年开始,每一天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新年事项。
腊月二十三(小年):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爷要上天
小年,又称“灶王爷上天”日(大雾)。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三,祭灶王”。在小年这一天,人民要祭拜灶神,也就是灶王爷、灶公、司命。灶君的名称在战国已出现,相传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错被贬到凡间,替玉皇大帝监视人间。老百姓怕他述职时打小报告,于是在他回天庭前跟它套近乎,俗称“媚灶”,比如请他喝酒,在门框上涂酒糟;或者是请他吃糖,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白天,人们用糖瓜来祭祀灶王爷,到了晚上,孩子们就把糖瓜分着吃了。
腊月二十四: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清嘉录》卷十二记:“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以表达除陈、辞旧的意愿。因此,在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动手打扫除,为新的一年“除陈”。
腊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五就述职回来了,还带上了领导玉皇大帝,为了骗过漫天神仙,家家吃豆腐渣以示清苦。时至今日,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传说毕竟是传说,古人“吃豆腐渣”其实是因为当时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吃豆腐比吃豆苗要看起来划算些。这一点,南宋朱熹在《豆腐》也有提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这样一想,能吃到豆腐的我们可多幸福呀!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
过去,人们常说“腊月二十六炖大肉”,那时候,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一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年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在《左传》中,曹刿说“肉食者谋之”,“肉食者”就是上层社会的代称。每年一份红烧肉,红澄澄一盘,也代表着来年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即使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
腊月二十七:
大吉大利,今晚吃鸡
在昨天煮过猪肉后,这一天要杀只鸡,为过年的餐桌准备下一道与鸡有关的年菜了。
因为“鸡”与“吉”同音,所以过年杀鸡吃鸡肉实际上是取大吉大利、今晚吃鸡、吉祥如意的意思。杀了鸡要留到除夕夜才能吃,而且还不能吃完,要留一些到新年,这样才能一整年都“大吉大利”。
除了杀鸡,老百姓在这一天还要赶大集,把春节所需物品都置办了。
腊月二十八;
桃符频换句难新,休对春风诉旧贫
有句俗话叫:“二十八,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因为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五代后蜀的孟昶雅好文学,每年命人题写桃符,于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对“春联”。后来造纸术普及,人们才用红纸替代桃木。
在老北京的一些地方,这一天还要把整个过年的馒头都蒸出来。因为“蒸”和“争”谐音,而且初一到初五不能动火,所以要赶在年前把事情办了。有些地方还会在馒头上点个红点,以示喜庆。
腊月二十九:
提瓶去打酒
腊月二十九这一天,以前的人会拿着自家瓶子去“打酒”。同时,这一天是节前最后一次补充年货了。
“腊月二十九,提瓶去打酒”其实也是提醒人们把之前忘记买的小东西都补齐,接下来就可以开开心心迎新年啦。
在有些地方,这一天还要祭祖。正月祭祖,早在汉代崔寔《四民月令》中就有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 躬率妻孥, 洁祀祖祢。及祀日, 进酒降神毕, 乃室家尊卑, 无大无小, 以次列于先祖之前。”白居易的《三年除夜》中“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讲的就是祭祀的场景。
腊月习俗相关文章:
1.腊月二十三有哪些习俗和讲究 腊月二十三南北方不同的习俗讲究
2.经典风俗谚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