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节日知识 > 中国传统节日 > 春节 > 中国春节相关民谣

中国春节相关民谣

时间: 再裔672 分享

中国春节相关民谣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在春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春节民谣,是当年生活的写照,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国春节相关的民谣。仅供参考。

  中国春节民谣的历史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在有的地方有俗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这一说法。因为,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我国春节相关民谣一:

  其实在古代,从腊八开始就有了年的征兆,俗语便说“腊八大如年”,可见腊八当时的重要性。北方有句民谚:“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意思是说腊八前后的两天是一年中最冷的。

  老北京也有关于“腊八”的民谣:

  老婆老婆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当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从腊八一直酝酿到除夕之夜包饺子,可谓年之悠长、食之丰美。

  我国春节相关民谣二

  老北京还有“正不娶,腊不订”、“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等民谣。前一句意思是说,正月不能婚嫁,腊月不能订婚,否则夫妻不能白头到老。而后一句则有误传之讹:原来,清朝时人们总是把头剃得裎亮,难免被认为是思及旧君的意思,“思旧”又与“死舅”谐音,所以后来百姓传为“死舅舅”。

  提起过年,东北人也有这样一句顺口溜:

  姑娘要花、男孩要炮、

  老头要个新烟袋、

  老太婆要副裹脚套。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东北人也很在意在过年的时候讨个吉利,这个“讨”主要就体现在有关“吃”的谐音上。吃罢团圆饭后,桌上摆的食品也都深有其意:主要有东北的特产柿子饼,意为“事事(柿)如意”;有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高(糕)”;有杏仁,意为“幸(杏)福人(仁)生”;有枣;意为“春来早(枣)”。

  在安徽, “腊八”一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要从腊八这天起准备过年。腊八过后,家家开始宰年猪,互相请吃杀猪酒,裹糯米粽,做米馃,煎油豆腐,炒花生、蚕豆,做芝麻糖、冻米糖等。还有很多人家把婚嫁活动安排在这一天举行,故有“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的民谣。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安徽百姓给人、畜和农作物分别定下了“生日”。如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初九为“菜日”,初十为“麦日”。这其中以初七的“人日”最为隆重,在这一天里,人们绝对不能哭闹,不能骂人,也不能互相争利。也就有了“七不出,八不归”的说法。说的就是大年初七不要出去拜年,而大年初八的时候如果你不在家中,最好不要选择这天回家。

  我国春节相关民谣三:

  山西太原的《过年谣》则略有不同:

  二十三,灶王老爷上了天;

  二十四,刷下对子写大字;

  二十五,家家户户糊窗户;

  二十六,上街去割过年肉;

  二十七,全家老小都洗脚;

  二十八,糕儿馍馍两笸箩;

  二十九,提上壶壶灌烧酒;

  年三十,供上祖宗摆上肉。

  太原还有一首《避债谣》也很有意思:

  二十三,保证还;二十四,我发誓;

  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

  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

  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见面,

  初一碰见拱拱手。

  在清代至民国的几百年间,我国民间债务多以旧历年为结算期限。从每年的腊八以后,各商家、单位、家庭都开始盘点各自的财务账目。一过腊月二十三,便开始派人或亲自登门向欠债人催逼债务,一次不行、两次,第三天再催,直到除夕之夜是最后期限,所以除夕这一天索债也最为急迫。因为按照民间习俗,除夕的索欠活动最长只能到年夜饭时分,这时候,索债人必须停止讨债,这就意味着欠债人又能拖欠到二月二以后了。因此债务人总是用各种办法推托搪塞,如能拖到大年初一,对方就不能再来逼债了。这样也就有了上面这首生动描述欠债者设法推托的歌谣。其实过年躲债,在电影《白毛女》中表现的更为形象、也更为人所知。

  中国过去就曾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过年、过年,孩子高兴大人愁。”因为贫穷,过去春节被普通人称为“年关”,意思就是说过年像过关。富人过年图个乐,穷人过年图的是平安。

  我国春节相关民谣四:

  在河南焦作,以前流传着这样的节前民谣:

  二十三,祭灶关;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打酒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杀只鸭;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贴门旗儿(春联);

  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我国春节相关民谣五:

  有的还在水缸上贴“清水长流”,在粮仓上贴“粮食满仓”,在门口贴“出门见喜”等等。而从初一到十五,焦和民俗又是:不兴动刀, 要蒸足馒头(包括枣花、豆包、菜包)、炸够丸子和蜜食(一种用白面、玉米面做成的炸食)以及麻叶(油炸食品)。

  在豫东则有民谣:

  二十六,蒸馒头;

  二十七,洗一洗;

  二十八,贴年画,

  二十九,门上瞅;

  年三十,吃饺子。

  年来到,年来到,

  闺女要花儿要炮,

  老婆要个煊(xuan)棉袄,

  老头要个新毡帽。

  看来,过年大家都要图个吉利,要年新礼物。这礼物不论贵贱,一年到尾总该有个“新”来图来年吉利。

  我国春节相关民谣六:

  而《正月十六请闺女》则更有童谣的情趣与年节的欢乐气氛:

  木锨板,挖胶泥,

  正月十六请闺女,

  杀公鸡,宰母鸡。

  公鸡说:我的脖子长,杀我不如杀那只羊;

  羊说:我四条金腿往前走,杀我不如杀那只狗;

  狗说:我白天看家晚上歇,杀我不如杀那只鳖;

  鳖说:我往河里缩一缩(音chu),杀我不如杀那只猪;

  猪说:喝了我的血,吃了我的肉,杀我不如杀恁舅”

  我国春节相关民谣七:

  在南方,有关年的民谣则大都与饮食有关。例如:

  苏州就“白荸荠,掘元宝;青橄榄,喝元宝。”讲的就是苏州人吃年夜饭时喜欢在饭内放进几个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初一、初二亲友来往时,泡茶时要置入两三枚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图个好彩头。

  我国春节相关民谣八:

  在广东,客家年夜饭桌上也有好几样东西是必备的,同样是图个吉利与好彩头:“鱼——年年有余”,“莲藕——节节高”,“鸡——凤呈祥”,“芋头——年年如意”,“青菜——年年轻轻。”

  我国春节相关民谣九:

  有关灶神,广东祭灶也是分了阶层的,这在“官三、民四、旦家(水上居民)五”中可以看出:官宦人家在腊月二十三谢灶,一般平民百姓二十四日谢灶,而水上居民要到二十五才能谢灶。因为有了水,广东过年也就有了与春节龙舟风俗规定有关的民谣:

  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忍,

  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龙船比,

  初七初八黄竹歧,初九初十龙船打崩鼻。

  有关财神,则因为初五一般为城镇店铺的复市之日,也就是过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就基本上过去了,一些店铺就举“送神”礼,放鞭炮,在热烈的祝愿气氛中打开窗门,露出事先贴好的“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红对联,开始正式营业。所以有了“冬唔饱,年唔饱,大年初五得餐饱”的民谣。这天老板一般会给伙计分发红包,请伙计吃饭,以图新年大旺。

  我国春节相关民谣十:

  还有一句“听老人话,当过卜张新年卦”是说老人言比新年卜卦更实用。以劝戒年轻人孝敬父母、尊重老人。

  我国春节相关民谣十一:

  广东梅州地区客家人一般从阴历十二月廿四日或廿五日祭灶开始入年界。“送灶君”一举,也表示“入年界”的开始。入年界后一般不干重活,不食酸菜、霉豆腐,不食粥。主要是象征回避晦气,不再“穷酸”、“倒霉”,期望来年有个好光景。而“年三十”,则被客家人称为“年三十前”,民谣道:

  初一就话初一头,

  初二又话新年头,

  初三又讲穷鬼日,

  初四就话嬲一日,

  初五又话神下天,

  初六又话结团圆,

  七不去,八不归。

  九九十十看打狮,

  十一十二龙灯出,

  索性半月正来归。

  而在开始过年的活动也有客家人俗语:

  年到初一二,家家打斗叙。

  年到初三四,人客来来去。

  年到初五六,有酒又无肉。

  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钵。

  年到初十边,依旧同先般。

  年到十五六,食了余剩肉,

  耕个耕,读个读。

  我国春节相关民谣十二:

  在福建漳州城里关于春节风俗的民谣《正月歌》有很多种版本,比较完整的有:

  初一早,初二早,

  初三困够饱,初四豆干炒,

  初五假开,初六拍囡仔尻穿(又作“舀肥”、“舀饭”或“行得无脚目”),

  初七平宵,初八摸(又作“初七摸,初八浪荡空”;“初八哮枵”),

  初九“敬天公”,初十地公生,

  十一“有食福”,十二“转去拜”,

  十三人点灯,十四“结灯棚”,

  十五元宵暝,十六倒灯棚,

  十七人相找,十八打瞌睡,

  十九买物配,二十做功课。

  从这首歌谣可以看出,旧时正月十六拆掉花灯棚后漳州人还互相串门、休息、购物,到正月二十才开始工作(做功课)。现在节日活动一般延续到元宵节,客家的习俗是休息到正月二十。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在春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春节对小孩子是欢愉的,对于成年人亦是如此。昔日流传的《北平俗曲》,则表现了成年人在春节中的“节目”。俗曲云:“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庵观寺院,抖了抖衣裳,花盒子处处瞅,爆竹阵阵喧,惹的人大街小巷都游串,夜半归回转家园,弹唱又歌舞,掷骰子又摇摊,天呀儿哟!金神仙逛一趟白云观。”

  这首俗曲来自《百本张钞本牌子曲》牌子曲是由单弦伴唱的,是曲艺人的一种。当然,这种牌子曲是艺人演唱,因此合辙压韵,需要一些演唱技巧。

389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