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小学老师怎么教育孩子
美国的小学老师怎么教育孩子
美国教育方式如何?和中国在哪些方面的差别比较大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美国小学老师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美国小学老师教育孩子的方法
不同的授课方
美国人爱标新立异,老师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喜欢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拿学生绘画来说,在国内,常常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画,让学生去临摹,老师评价画得好坏的标准,往往是谁画得最像、谁的画面最干净,就画得最好。而美国学校的图画课,老师不让学生画具体的东西,而是给学生一个想象的题目。比如说:你们如果看到恐龙(美国孩子对恐龙出奇的偏爱),恐龙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们就根据各自的想象去尽情发挥。
"母亲节"快到了,老师会问学生:"你们要给母亲准备什么礼品?能不能用自己的画表现出来?"再大一点的孩子,老师会后发学生表现自己的性格,从家里带来最能体现自己的照片,对着它来画自己。于是学生们你画你的,我画我的,作品之间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而已。这样做,你会发现孩子的想象空间顿然扩大,所有天真可爱都淋漓尽致地跃然纸上。
一次美术课上,一个小男孩望着画纸发楞,老师关切地问他:"孩子,你想画什么?"孩子说:"我想画上帝。""噢--能告诉我上帝是什么样子吗?""老师,等我画完,你就知道上帝是什么样子了。"我们国内学生有这样的想象力吗?如果我们的学生说想画玉皇大帝,老师又会怎么认为?恐怕学生十有八九会受到批评。
再举一例。在美国,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编组做项目了。我儿子所在的组要写的是:"20世纪最让你敬佩的人"。小组同学先要决定写谁,然后再考虑是写故事书,还是编画集,亦或是做实验报告。让这么小的孩子不靠老师,也不与父母商量,自己做出"杰作",可见难度之大。但就是这些八九岁的孩子,靠集体的力量做出集体的成绩,而不是靠个人的表现出色去完成作业。
美国学校对小学阶段学生的作业,只要你做出来,就是好的。学生的数学作业,每天纸上都留出一片空白,让孩子自己出题和回答。这样的题可做可不做,做难的或容易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和信心。
美国学校的优资班
美国人称智力超群的孩子为"化资"学生(gifted child),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专门为"化资"学生开设加强课(giftedchild),课程分为英文与数学。华裔的"优资"学生较多,且上数学班的多,而上英文班的为数很少。能进入这样班的学生,年级越低比率越少。
美国的代资教育与常规教育之间的误偏在哪里?关于美国学校的"化资班",过去我在报纸上看到是这样介绍的:"按照能力分班,目的是为智力发展较同龄孩子快,智力强的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不至于在课题上感觉枯燥乏味。"当我的孩子被学校分到"优资班"时,我一直以为他会在一周几次的天才课上多学些东西。就是说当其他同学在学一位数乘法时,他们可能多学几位。一般孩子写一篇作文,他们会被要求多写几篇。这些误区,直到天才班老师召开家长会时,我才有所了解。
低年级考取天才班的学生,我所在的州录取率为5-10%,愈到高年级,因为开得班次和种类较多,学生人天才班的机会也愈高。刚开始时,这些天才班的学生根本没有教科书,他们的课只是从平常的课中抽出来,一周上两节或更多的课时。而自己平时拉掉的课,照样要补齐,作业也要完成。学校把这些所谓化资的孩子抽出来,决不允许他们有任何特殊,只是多给他们一个接受挑战的机会,多学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多学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这些所谓"天才"的课程,也没有专为他们设的偏文、偏题,都是综合性的概念问题。
如我儿子所在班,三年级的"天才教育"是老师讲一本有很多故事、充满悬念和漏洞的书,让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做出回答。通常解决一个悬念,都要同学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提出,再揣摩出来的,甚至有时到最后也回答不上来。比如老师讲一个人无家可回,实际上意思是 no homedase,老师讲了很多情节后问学生,他是干什么的?如果学生不了解美国最流行的体育项目--垒球,就无法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这里讲的是垒球运动员打垒球的情形。
一天,我儿子拿回家一个盒子,里面有张纸条,上面写着:"请找到我们所需要的这些东西,而且不允许花钱买"。接着列了一系列物品,包括一张早已不存在的国家地图,一个死掉的细胞,一个平时用的保护神,两件合成的东西等等,共有十几项。还有一个最简单、也最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计算出你学校10位老师的平均年龄。在美国,问别人的年龄是犯大忌的。一个孩子要问多位不认识的老师的年龄,这就要求孩子具备语言技巧和社交能力。而且作业要求在两天内完成,结果我儿子只问了三个认识的老师,其他老师没去问,理由是没时间找更多的老师去问。我想,儿子没完成作业大概决不仅仅是这个原因吧。
学校还有类似考古系列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一个假想的考古队到非洲,了解那里的气候、植物、动物和风土人情及其它许多知识,用这些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天才班的老师对我说:"实际上,让‘天才班‘的学生多学一点数学和语文并不是最关键的,我们更重视的是他们掌握逻辑思维的方式,而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去做。我们给他们一个工具,让他们去发现怎么用,何时来用。最终,自己再发明工具。"
这就是美国教育的特色。它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让学生只从书本中学习知识,而是培养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的能力,让学生从多方面去认识问题。这就是美国人与我们中国人在认识问题方面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原因就在于教育。
美国育儿方法
一、宝宝做错事是要道歉的
就餐的时候,客人一屁股坐在主人家的孩子想坐的位置上。小家伙就开始闹:“那是我的地方,我要坐那里。”女主人赶紧过来劝,小家伙还是闹,男主人变得严肃起来:“不听话,就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去!”小家伙还真倔,流着泪冲上了楼。
客人连忙说:“没关系,换一下位置吧!”女主人却说:“不行,这样会宠坏孩子的。”过了十几分钟,小家伙下了楼,男主人问:“准备好了吗?”小家伙重重地点了点头,低着头向客人道歉。这时候,男主人和女主人先后放下餐具走过去深情地吻了吻小家伙。
二、妈妈是孩子的行政长官
在国内,妈妈是孩子的“护身符”,护短、宠孩子是妈妈的“专利”。然而,在美国却不是这样。
在一家超市,一个美国母亲牵着一个大约两岁多的小男孩,小男孩拿着一个玩具冲锋枪坐在地上哭闹:“我就要这个!我就要这个!”妈妈哄了几分钟,似乎并不见效,于是双手抓住小男孩的肩膀把他提了起来,严厉地说:“小彼得,看着妈妈的眼睛,妈妈说不可以!”小男孩并不抬头。这位美国妈妈更严厉了:“彼得,把头抬起来!”小男孩缓缓地抬起了头,看着妈妈。几分钟后,小男孩似乎读懂了妈妈的眼神,乖乖地把玩具枪递给了妈妈。
美国家长认为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妈妈对孩子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在美国,孩子能不能吃巧克力、打电子游戏、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都事先需要向妈妈请示,并做出“预算”。
三、孩子永远是父母的骄傲
一个美国宝宝经常拿出一个幼稚的图画集让朋友看。说实话,那些图画简直就是涂鸦,有些还能辨认出是只鸟或者房子,有的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可是这位爸爸却把它视为宝贝,逐一给我们介绍这是孩子几岁的作品,让人充分感受到孩子永远是父母的骄傲。
还有一次旅行,一个领队的美国高管似乎心事重重,不断地拨打手机。朋友都以为是他家里出了什么大事,后来才知道,他儿子在那天参加小区里的足球比赛。有人甚至说:“什么事啊!不就是孩子们闹着玩吗?”纵然如此,最终孩子还是沮丧地向父亲汇报了他们的战况。这位父亲听完后笑着安慰道:“这么激烈啊!我的宝贝!可惜我没能看到,对手太厉害了!下次,我们再努力,一定能够打败他们!”
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法则
1.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们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其实这些正是童心的可爱之处,如果大人认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泼冷水,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会让他们因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远用正面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看到希望,认为自己确实有希望呢?如果你是一位家长,爱对孩子喊:“你怎么这么笨”,“这么没出息”,“你算是没指望了”之类的话语,站到孩子的立场想一想,自己会看到希望吗?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成人总是比孩子有力量,无论是拼体力还是斗智能和经验,不然多吃那么多年的干粮不是白吃了?因此大人与孩子斗强本来就不平等,胜利了也不光彩。尤其是家长、老师等和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可采用与孩子赌气、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少儿来说,“激将法”是不合适的。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子不教,父之过”在哪里都通行。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上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须负起责任来管束。但这种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任意修理摆布。也不可采用命令式,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人格。
5.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平等地对待孩子,给他们发言权,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真实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家长检点言行极为重要,孩子的教养,多半来自生长环境的耳濡目染。家长也要注意交往的社会关系和常去的场合对孩子的影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