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家庭教育 > 教育孩子要会吃苦怎么教育

教育孩子要会吃苦怎么教育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教育孩子要会吃苦怎么教育

  对于孩子的教育中,说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吃苦教育就是的一个方面,那么教育孩子要会吃苦怎么教育?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教育孩子要会吃苦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育孩子要会吃苦的方法

  01. 父母要有让孩子吃苦的意识。

  例如孩子学走路时,不要总是扶着她,有心的父母可以发现,那些总是由父母扶着练习走路的孩子学会走路所花的时间比那些自己去练习走的孩子所花的时间要长。

  孩子三岁,上街的时候就要让他帮你提东西。

  孩子到了五六岁,就要让他扫地擦桌子,并告诉他如何节省用电,还可以教他们整理自己的房间。

  孩子上学,告诉他们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要他们自己走路上学,放学自己回来,要他节约文具的开支。

  孩子放学后,要他顺便到菜场去买菜,以便减轻父母的压力。

  节日里让孩子洗洗马桶,知道臭和脏是生活的一部分。

  适当让孩子干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们照顾。

  孩子上中学,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费,钱就这么多,超支了只能挨饿。

  培养孩子各种生活技能,让他们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孩子十五岁左右,要他在家里或到外面打工,锻炼自己,接触社会,培养吃苦精神。

  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去吃这些苦。

  02. 孩子要自立。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志,减少对他人的依赖。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在家里,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扫自己的房间,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学习上,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心理上要独立。

  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考虑问题,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有主见,从而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03. 父母主动与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与孩子参加晨跑,参加体育运动,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这样可以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同样让孩子得到了锻炼。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

  比如,天气很冷,孩子今天不打算去幼儿园。父母不迁就孩子,顶着寒风带着孩子去幼儿园。

  烈日炎炎,晚上回家很累了,父母会和孩子像平常一样去冲凉,而不是倒头便睡。

  孩子和父母跑步,再有十几米就要到达预定的终点了,孩子喘着气不想再跑。父母鼓励着孩子,一起奔到终点。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在锻炼磨砺着孩子,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使他们能吃苦。越是爱护孩子,就越要加强他的“吃苦”教育。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才是真正的爱护与负责。

  04. 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

  比如,当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愿起床的时候;当孩子难以完成一件手工制作的时候;当孩子跳绳跳到最后筋疲力尽的时刻;当孩子正在完成份内的家务活,小伙伴来找他出去玩的时候……

  这些都是锻炼吃苦的场合。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励、诱导和鞭策。要求孩子坚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坚持与困难作斗争。

  实际上,吃苦的精神就来自这最后的咬牙坚持之中。

  对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虎妈”、“狼爸”、“鹰爸”不足学。

  父母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后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愿而不强迫命令;需身体力行发挥榜样的作用而不能只动嘴不动手。

  05. 需持之以恒而不可一曝十寒。

  人生漫长的路要靠他们自己走,困难也得靠他们自己解决。总有一天,他们要自己面对这个社会,担负家庭的责任。

  尤其是男孩,对一个未来的男人来说,吃苦耐劳是他的立世之本,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注定难以面对日益竞争的社会竞争。

  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折腾,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所做的储能蓄势的准备。让他们踏入社会后,在风雨人生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父母要有让孩子吃苦的意识。

  孩子学走路时,不要总是扶着她,孩子三岁了,上街时,让他帮你提东西;孩子到了五六岁,让他扫地擦桌子,并告诉他如何节省用电,还可以教他们整理自己的房间。

  孩子上学,告诉他们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要他们自己走路上学,放学自己回来,要他节约文具的开支。

  孩子放学后,要他顺便到菜场去买菜,以便减轻父母的压力;节日里让孩子洗洗马桶,知道臭和脏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干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们照顾。

  孩子上中学,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费,钱就这么多,超支了只能挨饿。鼓励孩子参加公益活动,让他们懂得奉献的快乐;培养孩子各种生活技能,让他们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孩子十五岁左右,要他在家里或到外面打工,锻炼自己,接触社会,培养吃苦精神。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去吃这些苦。

  孩子要自立。

  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在家里,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扫自己的房间,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学习上,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心理上要独立。

  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考虑问题,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有主见,从而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日本的孩子从小家长就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所以日本孩子出外自己背包,再重也要自己背,如要别人来帮忙,那是别人看不起的。有的男孩从小就洗冷浴,一年四季洗冷水,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在教育观念上,日本也从小灌输孩子,自己国家资源稀薄,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去生活。

  父母主动与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与孩子参加晨跑,参加体育运动,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这样可以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同样让孩子得到了锻炼。

  比如,天气很冷,孩子今天不打算去幼儿园。父母不迁就孩子,顶着寒风带着孩子去幼儿园。烈日炎炎,晚上回家很累了,父母会和孩子像平常一样去冲凉,而不是倒头便睡。孩子和父母跑步,再有十几米就要到达预定的终点了,孩子喘着气不想再跑。父母鼓励着孩子,一起奔到终点。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在锻炼磨砺着着孩子,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使他们能吃苦。

  越是爱护孩子,就越要加强他的“吃苦”教育。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才是真正的爱护与负责。

  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

  其实,让孩子吃苦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父母抓住一点一滴,不在一件件小事上让步,这都是必要的。比如,当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愿起床的时候;当孩子难以完成一件手工制作的时候;当孩子跳绳跳到最后筋疲力尽的时刻;当孩子正在完成份内的家务活,小伙伴来找他出去玩的时候;当孩子感冒发烧的时候;这些都是锻炼吃苦的场合。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励、诱导和鞭策。要求孩子坚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坚持与困难作斗争。实际上,吃苦的精神就来自这最后的咬牙坚持之中。

  对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我觉得“虎妈”、“狼爸”、“鹰爸”不足学。父母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后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愿而不强迫命令;需身体力行发挥榜样的作用而不能只动嘴不动手。需持之以恒而不可一曝十寒。

  国外孩子的“吃苦”教育

  美国

  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

  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非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青少年从小的时候开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14岁的詹妮每周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但詹妮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瑞士

  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德国

  家长从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日本

  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加拿大

  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人们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结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当记者的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

  孩子要不要吃苦

  不少成年人,对自己的真实经历撒谎,这是教育的最大问题。

  体现最明显的是,是他们鼓吹的吃苦教育。

  昨天文后,有读者点题:

  连叔,最近这几天秋老虎热成狗,高温发布预警,娃一年级新生,公立学校,教室里46个人,没空调有4个吊扇,我跟几位家长想集资装空调,很多家长反对,说没必要那么娇生惯养,要让他们在苦环境里磨练,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又怕他们出汗回教室吹空调体制下降会感冒发烧······真是够郁闷的,现在比以前热多了,小学到底该不该装空调?!

  我支持装空调。(技术层面上,能不能装,装的难度有多大,家长的如何斗争,不讨论)

  首先,我想要的就是别人想要的。教育不能离开这点,我想舒服,孩子也想舒服。我自己装中央空调,24小时都处于舒适的温度,觉得这样好,那自然也觉得这样对孩子好。

  我生活舒服了,意志力下降了吗?没有,我舒服了,做事更专心了,更有意志了。

  技术进步,就是让人少吃苦的,将来技术发达,能源便宜,整个城市罩着开空调,四季如春,彻底脱离酷暑与严寒,也是做得到的。

  吃苦,太冷或太热,消耗人的能量,只会让人更容易分心。

  我读初一的时候,每天要走一个多小时去读书,路况又不好,冷天下雨,一手拎着饭盒,一手撑伞,没手套,到校时,裤子都湿透了,只能等它慢慢干,最后,手脚耳朵,全是冻疮。我不觉得这经历让我增加了意志,只是不得不忍受,孩子是只能服从的一群人。

  经常一起走的一个同学,就更辛苦了,他只能打赤脚,得了外号“赤脚大仙”,他的父母对他极为苛刻。有一天中午,我和他在梧桐树下的石板上下棋,突然,他被一根扁担扫翻在地,是他娘干的,因为认为他偷跑出来玩。

  他最后靠天赋救了自己,不然,我觉得会被他父母打死,会被生活的苦弄疯。小学时,他是我们班上最聪明的孩子,再难的题目都能解。有一次,他犯了错,老师让写检讨,还得家长签名,我们非常同情他,一顿暴揍难逃。

  第二天,他完好无损地交了检讨。令人意外。他是这样做的:晚上回家,趁父亲情绪好的瞬间,拿出纸笔,说:爸爸,你的名字怎么写的呀?他爸不耐烦在抓起笔在白纸上写下名字。然后,他再在白纸上写检讨。

  我们高中分隔两地,听说他考上了不错的大学,毕业分配远离家乡,断绝了和父母的联系。真是恭喜他。

  那些刻意要让孩子吃苦头的家长,都是某种程度的虐待狂。他们摧毁了很多孩子。

  孩子的自律、意志、耐性,都有利于成长,有利于成功,这完全没错,问题是,在孩子生活得舒服的情况下,在富足的环境,可以做得更好,这些品质,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在阅读里,在竞赛中,在生活的细节里完成。

  我还见过特意让孩子穿旧衣服的家长,说是培养朴素的情怀。其实,这只会让孩子陷入不必要的自卑和委屈,最后习惯低人一等,没有脾气,家长还挺开心:我这孩子,多懂事!从来不要新衣服。

  所谓会吃苦的孩子,就是没什么要求的孩子,管父母提要求,就是不肯吃苦嘛!刻意让孩子去吃苦的父母,可能想美化自己的几点:

  1、不耐烦,孩子最好不要老缠着自己。

  2、不会教育,快乐聪明的孩子问题多,父母必须经常承认自己无知。

  3、穷。孩子的需求,几乎都要花钱,赶去吃苦,省好多钱。

  长期把孩子扔去吃苦,就是遗弃的一种,孩子未满足,自卑,暴躁。

  不仅不应该开展所谓的吃苦教育,还应尽量让孩子至少过上平均水准的生活,让他不因基本的生活条件而自卑,小伙伴们吃的、玩的、用的,都满足他,这样他才会把能量用在建立品格上,不怕失去与小伙伴的共同话题,陷入不必要的焦虑。

  物质匮乏,生活艰苦,带来更多的是人性的变态和扭曲,出生在那种时空的人,算倒霉,你的孩子活在富足的环境里,你给他人为制造苦头,不努力改善他的处境,这是你在嫉妒你的孩子,是一种深层的变态,是你吃苦的后遗症。

  对你的孩子好一点,满足他花不了几个钱。言传身教很重要,你活得不差,孩子学样也不会差。不必刻意折磨他。

猜你喜欢:

1.吃苦励志的好句好段

2.吃苦励志名言

3.吃苦耐劳的名言警句

4.吃苦励志格言大全

5.吃苦励志故事

380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