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误区案例有哪些
教育孩子的误区案例有哪些
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艺术,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项伟大的事业,所以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教育误区。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教育孩子的误区案例,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育孩子的误区案例
1、不了解鼓励孩子的重要性
【案例1】四岁的彭妮跪坐在餐桌旁,看着妈妈把买回来的东西一一放好。妈妈把蛋托从冰箱里拿出来放在桌上,又把一盒鸡蛋从购物袋里拿出来。彭妮伸手拿蛋托,想帮忙把鸡蛋放进去。“彭妮,别动!”妈妈喊,“你会把鸡蛋打烂的,还是让我放吧。宝贝,等你长大点再做。”
妈妈这几句无心之语却给彭妮浇了一盆冷水,让她感到气馁,妈妈加深了让彭妮认为自己很弱小的信念!这对彭妮的自我认知带来了多少伤害?我们知道,即使是两岁的孩子,也能小心地把鸡蛋放好。我们见过两岁的孩子很小心地把一个个鸡蛋放进蛋托的凹洞里,当他们完成这件工作,眼睛散发出自豪的光彩。妈妈们也会为孩子的成绩而高兴!
我们通常没有给孩子不同的途径和机会,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强项和长处,反而我们常常以大人的偏见——我们不相信孩子有能力——站在他们的对立面。”
当小宝宝第一次尝试自己吃饭,结果把自己弄成大花脸,衣服也弄脏了。很多父母是怎么说的?我们会大喊:“看你搞得这么脏!”然后把勺子从他手里拿过来,喂他吃。
我们常常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感受,孩子却因此受挫。鼓励孩子,一半指的是避免羞辱或过度保护的行为,从而不会令他们气馁。另外一半指的是表达出自己对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我们需要细心观察,经常扪心自问,我的这个方式,对我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什么影响?
2、对奖励和惩罚运用不当
【案例2】六岁的丽塔一早上都很烦躁。她不吃早饭,结果妈妈为此责备她。丽塔又和四岁的妹妹打架,结果妈妈罚她在自己房间禁闭半个小时。丽塔又把花连根拔起,妈妈生气地责备她,威胁要打她屁股。丽塔又把邻居家的猫绑在晾衣绳上,差点把猫勒死。妈妈便罚丽塔在厨房椅子上坐着不许动。最后,丽塔把牛奶倒了一地,妈妈狠狠打了丽塔一顿,罚他下午不许出门。一个小时后,妈妈进到丽塔屋子里,被眼前景象吓呆了:只要丽塔够得着的窗帘,都被她剪成一条条的。妈妈很震惊,大喊道:“天哪,丽塔!我该拿你怎么办?!”
丽塔内心的气馁隐藏在“有胆量”的后面。她的行为在说:“至少当我使坏时,你知道我的存在。”然后,当妈妈连续惩罚她之后,丽塔又用行为告诉妈妈:“如果你有权伤害我,那我也有同样的权利伤害你!”就此演变成了可怕的报复。妈妈越惩罚,丽塔就越报复,这就是惩罚的结果。不幸的是,孩子可比大人更顽强、更有耐心、办法更多、心思更多,结果就是父母崩溃,摇着头悲惨地大叫:“我真不知道该拿你怎么办!”
惩罚,或者说权威的信念——“听我的话,否则你就……”——必须被相互尊重与合作替代。一个好的引导者应该鼓舞他的跟随者,激励他们做出符合情况需要的行为,父母也一样。孩子需要我们的引导,当他们确定我们尊重他们,也尊重他们自己做决定的权利,他们就会接受我们的引导。打孩子是对他们尊严的极大侮辱,而妈妈也没有尊重自己,事后尤其会感到内疚后悔。
3、错误地处理孩子犯错的行为
【案例3】八岁的查尔斯给外婆写了一封感谢信,妈妈说要看看。查尔斯勉强把信推过去给妈妈看。“哦,查尔斯,你看看你写得多糟糕,这么歪歪扭扭的,怎么写不整齐呢?而且拼错了三个词哦。过来,照这样抄三遍。”妈妈把正确的词写在错的上面,让查尔斯重写。查尔斯从头开始,可是出了更多的错。他揉了好多张的纸,最后,查尔斯气得泪流满面,一把扔掉笔,大叫道:“我写不好!”
我们对错误的强调具有灾难性的后果。查尔斯本来很享受写信的乐趣,不论他的信是否错误连篇,外婆都会很高兴。而现在,查尔斯痛恨写信,这件事给他带来了痛苦。
由于我们不断对孩子进行指正,不但会让孩子觉得他经常出错,而且还会让孩子变得害怕出错。这样的心理恐惧有可能导致孩子因为怕犯错而不愿意做任何事。
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极少有错误会变成大灾难。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的,而是直到出现结果时才知道。有的时候,我们必须犯了错以后,才知道那是个错误!我们必须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气,同时,我们也允许自己的孩子不完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和成长。如果我们不过多关注错误,而是将孩子的关注引向正面,孩子们就能保持勇气,而这份勇气能够让学习变得更容易。“现在出了错,我们可以做什么呢?”这样的问话,就可以将孩子引向进步的方向,激发孩子的勇气。和学会事后补救的能力相比,犯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岁是孩子品质及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纽带的关键期,是儿童未来心理成长并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
所有关于生命知识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学习的,生命的第二年,学习25%,这里的生命知识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2、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父母应先改变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个过程,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传授下来的。树立榜样来教育是发展孩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办法。
3、培养儿童的灵性品质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智力开发
灵是树,心智是果;灵是灯,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灵性品质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如各种五花八门的早期智力开发兴趣班),而忽视儿童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的人格就会有缺陷,道德发展受到阻碍。
4、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诉他们行为的标准,即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权威:当孩子可能要犯错误,我们不得不进行管束的时候,一定要有权威性。让孩子知道你是严肃的,而且你们提的要求是将伴随惩罚或奖赏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当然,对孩子的管束必须是负责任的。而且要告诉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
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时保持一致,这样孩子可以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即使对爸爸的管束有异议,也最好在以后孩子不在场时,再与他进行讨论。这样做,也可以树立起父母双方的权威性。不要惩罚得太多:不可从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对他好的表现进行奖励。
5、用积极鼓励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
父母需要主动地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给孩子。以便于孩子在社会上成长。当然,在这方面,身教胜于言传,我们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样。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不可以让孩子去做我们不愿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让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注重孩子价值观与礼貌的培养,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教育孩子的建议
一、希望在未来
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能重新开始,不能从头改写。为过去哀伤,为过去遗憾,除了劳心费神,分散精力,没有一点儿益处。当孩子做错一件事时,不要一味地责备孩子,要引导孩子分析过去的错误,寻找原因,并从错误中得到教训——然后再把错误忘掉,重新奋起,积极地去做下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希望在未来。
二、不要伤害孩子的心灵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当他们受到伤害时,都期盼着得到父母的爱。所以,父母无论工作多繁忙,生活多不顺心,在孩子面前都要克制,都不要伤害心灵。
三、爱是战胜困难的心理支撑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孩子战胜困难的心理支撑。有了这种支撑,就不会感到孤单,就不会失去自信,就能给孩子以信心和力量。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安全感,做孩子心目中的保护神,让孩子勇敢地面对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成为他不屈的信念和依靠。
四、学会向孩子表达爱
“高高地举起你的左手”,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却包含着老师对学生的一片阳光雨露般的爱心和由爱生出的技巧。被重视、被关爱是一种催人向上的重要力量,对成长期的孩子尤其是这样。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掌握爱的艺术,给孩子以尊重、信任、宽容和一个愉悦的心境。一个不懂得适当表达爱的家长可能会毁掉孩子美好的明天。
五、恐惧来源于没有自信
孩子的恐惧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来源于没有自信心。只要建立起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感觉,那可恶的恐惧心理自然会消失掉。父母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应该从日常小事做起,逐步积累,相信不久后你的孩子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六、倾听孩子
在你听孩子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了吗?你是不是也习惯打断孩子的语言?很多家长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在孩子还没有来得及讲完自己的事情前,就按照大人的经验大加评论和指教。
如果不懂孩子的话,就请听他说完吧,这就是倾听孩子的艺术:听话不要听一半;不要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到孩子所说的意思上。
七、学会沉默
当孩子心中怀有怨气的时候,父母沉默有时能够帮孩子更好地发泄这种怨气。有时,父母也要做子女的听众,把子女的话听进去,不仅是尊重儿女的表现,也是进一步沟通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