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在中国教育绝对是第一位的,只是中国大部分家庭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让自己真正感到幸福。纵观全球,不得不放眼于荷兰,他们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学习,一起来看看。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荷兰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荷兰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
荷兰妈妈自打生下小孩开始,就很少参加工作,即使女强人也会减少工作花多点时间来照顾小孩。因为她们明白,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有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爱的教育绝对是孩子最好教育。荷兰妈妈在欧盟也是出了名的兼职冠军,只要有年幼子女的荷兰女性中,就会有75%的妈妈是欧盟国家里兼职工作的冠军,且仅有10%的妈妈每周工作超过35小时,大部分一周只工作12-27小时,看来荷兰妈妈为了子女是费尽苦心了。荷兰妈妈一直是以养育子女为重要位置,再忙也要陪子女,学校的任何一个活动也不落下。当然荷兰爸爸也不甘示弱,每周定是要抽出一天时间全天带孩子,在荷兰,孩子才是真正被看重,而在中国,有几个家庭能做到如此。在孩子的世界里,最幸福的事就是有爸妈的陪伴,而不是金钱所换来的。
2.走在中国的街道,总是看见孩子吃些垃圾食品,中国爸妈总喜欢带小孩到肯德基麦当劳等地方吃东西,这对孩子的健康将带来多大的威胁。而荷兰爸妈,为子女健康着想,给子女的食品都要一一查验,包括成份,如含糖量、含盐量、脂肪含量等等,一定保证无人工添加剂、提高抗生素等。当然不能说中国妈妈就不想给子女健康饮食,中国食品的安全度也是一个问题,不过在荷兰,食品的安全是值得放心的,放心奶源来源国之一的荷兰,子女的奶粉绝对是质量有保证食用很放心。还有一点,荷兰儿童的早餐一定要吃并吃得营养是出了名的,这点我们同样一定要学。
3.中国爸妈虽然不想以应试教育为中心,但是苦于在这样环境里,学校里的教师一定要以成绩看人的思想,让中国爸妈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望子成龙就成了亘古不变的道理。而荷兰爸妈提倡的就是让孩子做他自己,相信自己的孩子有他独特的能力优势,相信孩子在遇到挫折能应难而上,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再在旁边指导,并一直在鼓励他,而不是以打骂方式教育。别以为荷兰爸妈不施加压力给孩子,他们就不会学好,成绩就会差,这样的教育反而让子女更轻松就学,成绩更佳,而且,荷兰孩子的学业表一直名列世界前茅。
4.中国孩子的教育实过严厉,可能见社会上犯错的孩子太多,其实过于严厉,孩子更容易产生偏激想法,更容易犯错。给子女一个自由吧,让他们自己去交友,16岁左右可以让他们自由恋爱,当然这些自由一定要有一定的保护措施,爸妈只要在旁观测保护,不要太过干涩即可。如孩子晚上在外面玩,很晚才回家,父母晚上一定要接他回家,在他适当年龄时告诉他哪些事该注意等等。如果生在中国,晚归绝对被骂,所以孩子反而很多事不与家人讲述,反而让孩子心生抱怨。
荷兰父母对孩子的金钱观教育
“再给你42欧元?对不起,我做不到。”
中国有不少父母,只要自己力所能及,决不让孩子吃苦,甚至孩子闯祸了,也不惜用金钱和自己的关系网,来为孩子摆平“麻烦”。可在荷兰,父母很少会用钱来帮孩子解决问题,更多会是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困难。
我一个荷兰朋友18岁的女儿读大学一年级,荷兰大学的教科书不强制购买,学生可以选择向图书馆借阅。这女孩为了复习方便,花了42欧元买了这本书,可在考试前一周把书弄丢了。于是她决定向图书馆借书应付考试,可是又不小心错过了借书时间。
于是她向爸爸再要42欧元。她爸爸在听完事情经过之后,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她。他拒绝女儿的理由是:“你把自己的书弄丢了,已经是三心二意不负责任的表现;而该去借书的时间你又错过了,再一次不负责任,不遵守承诺。发生了两次这样的行为,你应该接受教训,承担后果。你还想指望别人帮你清理现场?
结果孩子当晚哭了一场。不过,她很快就振作起来,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她和另外一个有书的同学谈好,一起复习功课。我想她应该一辈子都会记得这次经历。
孩子出生后就给办银行卡
和中国人一样,荷兰人喜欢存钱理财。荷兰父母从孩子很小就开始带着他们共同储蓄理财。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孩子办张银行卡。
荷兰的银行,有很多约见客户的小会议室,里面都放着让孩子一目了然的理财玩具和工具,比如很萌的分类存钱罐、卡通图解的理财玩具等。
等孩子到十二到十四岁,这张卡基本上就能交给孩子了。孩子可以自由使用活期账户提款或刷卡,可是储蓄理财账户的钱是无法擅自动用的,这样既保护了理财的延续性,又可以让孩子自由支配一些钱。
总之,孩子很早就参与规划财务。有了这些锻炼,孩子从似懂非懂逐渐形成一些金钱观念并学会对金钱的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荷兰家长不时把“慈善”理念灌输给孩子。孩子们都很有同情心,在他们账户的每月花费里,总有一部分是他们自愿定期捐助的,比如每月1欧元捐给非洲教育机构,让女孩子也可以读书;或50欧分捐给动物保护组织,可以让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驴不负重劳动等等。
让孩子自己做活动预算表
荷兰小孩并没有把从家人处取得经济支持当成理所应当。
比如,从小学开始,荷兰孩子的校庆活动的经费预算都是孩子自己制定,虽然老师和家长会帮助孩子做好这个预算。
老师一般会指定3个小组来做预算,一个小组2-3个孩子,然后PK性价比最高的预算计划来执行。为了被选上,孩子会严格根据活动流程制定一个最划算的计划。活动如果需要请人编排舞蹈,搬运东西,孩子一般会找亲友帮忙,但他们不会把家人给的钱当成“零成本”。对亲友投入的时间,车马费都会算成基本的成本投入。
先问拥有一件东西的三个理由
荷兰父母并不把金钱和物质占有直接联系到一起。如果孩子看到一个很贵的东西想买,有些中国父母会很生硬地拒绝:“那么贵,没钱买。”这种方式有一个弊端,让孩子认为自己的愿望无法达成完全是钱的原因,这样的心态对以后的生活态度很不利。
而荷兰父母更多地是和孩子探讨对这件东西(如玩具,衣服)拥有的原因和必要性。他们会问孩子:“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啊?”“给我三个想拥有它的理由。”
在这种看似简单的分析交流中,孩子会更理性地对待这个事物,对购买它的必要性也会有更明确的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和逻辑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会思考和审视,分析和考量,对日后孩子做任何决定都有帮助。
一些童言无忌的孩子会看着广告说:“我以后要送我女朋友钻石戒指!”,国内的一些父母会马上说:“你要送女朋友钻石戒指,那你就要有钱,想挣钱你就要好好读书。”如此一来,还没有分析该愿望的实质和必要性,父母就把愿望,和钱与学习成绩简单的挂钩了。
荷兰的父母一般会这样说: “为什么是钻石呢?她可能喜欢也可能不喜欢钻石呀。送女朋友东西最重要的是送她喜欢的,你要花时间和心思去了解她,发现她喜欢什么再送。”
以谈判契约的方式来获取、分配和管理金钱是荷兰人的强项,也影响着荷兰人所有的日常生活模式、思维习惯和对孩子的教育。荷兰人看重钱,但不滥用钱,不夸大钱的力量,对金钱的态度是平和的,那么孩子对钱的态度自然就能是理性的。
荷兰家庭不鼓励孩子吃苦的教育
中国的父母常对孩子说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也曾这么认为。
刚在荷兰读博士时,觉得自己应该多去做些杂活挣表现,就总去打扫实验室。弄得后来实验经理以为我喜欢清理实验室,对我说:“既然你喜欢,那就全包了吧。”我这才知道,自己自讨苦吃了。因为时间和精力被浪费在琐事上,甚至影响到了学习。后来,我只有主动向经理声明,我也不喜欢这些事情,以后请同事轮流打扫。奇怪的是,经理并没有因此不开心,反而变得更尊重我了。我才逐渐认识到,在荷兰这样一个可以承载很多差异和冲突的地方,为自己的利益奋斗、有理有据地反抗是被人赞赏的。相比中国人常期望通过“吃苦”换回认可,欧美人却更看重“谈判的能力,反抗和敢于冲突的魄力”,要是你给他们留下愿意吃苦的印象,他们只会认为你喜欢干“苦差事”,而让你永远吃苦。
出国后,无论在学校还是职场,我周围总是充斥着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极强的荷兰人,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弱点,在团队合作中意志坚决、行动敏捷,对自己要达成的目标据理力争。最初你会觉得他们非常自私强势,但其实在团队合作最初,大家有充分的讨论时间,来分配任务和规划责任,这时,如果你自己没有明确的想法,没有争取,那么没办法,在以后的团队合作中,你就只能做别人都不想做而自己也不擅长的事情,既劳心又费力。
记得在荷兰读营养学硕士的第一堂课,是一个两个月的项目,主题是“开发研制一种营养品并且完成欧盟的健康申报计划”。项目的实战性这么强,需要很多规划和权衡。如果没有一定的自我认知力和选择力,任何学生都很难为自己争取最优的配置。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荷兰学生却对此驾轻就熟。他们从小就被训练如何通过谈判和规划,让自己在工作学习完善的同时也享受生活、追求快乐。课堂上,荷兰学生上来就能拿到更利于发挥自己特长、又能事半功倍的任务,而我却只能干瞪眼。
我发现,自己与身边荷兰学生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当他们已经鲜明地按照规划的人生前进时,我们还在懵懂地寻找生活的方向。就是说,我们对人生的选择和对自我的认知,比他们晚了一大步。当荷兰的孩子经历着痛苦彷徨的青春期,不断找寻人生价值,追问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中国的孩子在准备着一轮接一轮的考试,看似目标明确,但其实对人生并没有切实的规划,只是顺着父母的要求或者惯性在往前走。因为小时候没有“仰望星空”的空暇,自然也就没有了思考后的义无反顾和一往无前,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规划属于自己的“人生”。
经历了一系列学习和调整,我终于明白,要克服这个窘境很简单,就是不断了解自己,多追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少抱怨几个“凭什么”,大胆表明自己的立场,为自己争取,懂得反抗和捍卫,了解妥协的底线和需要达到的目的,如此,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旺盛的主观能动性,取得最佳成绩。
我们中国教育还很喜欢宣扬“木桶理论”,告诉孩子,决定成败的不是木桶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所以无论孩子多大了,家长依然不断督促孩子改正其不足。这样,孩子对自身的优点认识不够,便很难发挥出强项来。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高考的“标准分制”,考生如果有一门“瘸腿科”,总分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在荷兰可不是这样。学校的考试也好,公司的培训也罢,首先问的是你擅长什么,特别感兴趣的是什么。因为他们认为,培训就是要让人好的地方更好,只有学习擅长的东西才能让人学得快、用得好。那么弱点和缺点怎么办?没关系,在国外都是“团队合作”,你不擅长的地方自然有另一个擅长此道的同学或同事和你互补并共同完成。每个人都去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达到效率最大化。但你要认识到你的优点和不足,在学习和工作中,明确阐述哪些地方你可以独当一面,哪些地方你需要支持。只有这样,你才能降低在国外学习生存的压力,不消耗自己的精力,远离身心的疲惫感,从而优化使用自己的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猜你喜欢:
荷兰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上一篇:和爷爷奶奶住一起如何教育孩子
下一篇:后妈应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