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家庭教育 > 古人教育孩子经典事例有哪些

古人教育孩子经典事例有哪些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古人教育孩子经典事例有哪些

  古圣先贤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严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时候能够择善而从,走正人生之路而无怨无悔。古人家教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古人教育孩子经典事例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古人教育孩子经典事例

  按图索骥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邯郸学步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古人教子理念

  (一)孔子教子学《诗》、《礼》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学生。《论语?季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老师那里听到有与别人不同的教诲吗?”孔鲤说:“没有啊。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马上就去学《诗》。又有一次,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马上又去学《礼》。我只听到这两件事。”陈亢下来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知道了学《诗》的道理和学《礼记》的道理,还知道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孩子是一样的。”

  的确,诗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孔子说:“诗言志,歌咏言”,认为利用文艺形式对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比说教往往有效的多。相传《诗经》三百零五篇,就是他亲自删定的,内容多和修身、知命、追随道义有关。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应从这里开始,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另外,通过读诗也能够学到许多历史、自然、社会知识。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所说的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礼仪行为规范,从学礼开始,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德行,从实践中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进而成为日后通达天道、经世济民的基础。

  孔子教育儿子学“诗”学“礼”,和对其他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并没有因为孔鲤是自己的儿子就放松对他的要求,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对儿子寄予着很高的希望。后代的读书人,把孔子教子的方法称做“诗礼传家”。

  (二)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敬信神佛,笃信因果。《颜氏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影响很大。全书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主要强调道德修养,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并宣扬伦理纲常以及佛家因果报应思想等,是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认为教育后代要确立远大的志向、理想,象尧舜那样实践仁义道德的准则,经得起任何磨难,注重气节的培养。他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

  颜之推认为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启心扉、完善德行、行道利世,首先动机要端正,学习内容提倡读圣贤之书,实践道义。在学习方法方面,提出了专心、勤学、切磋、踏实的主张。他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早教,而且越早越好,不要失去机会。颜之推的几个孩子三岁开始读书,并背诵经典,当孩子们问道:“我们知道了要读书,但为什么要这样早呢?”颜之推告诉孩子:“接触圣贤之书越早越好啊,小时记忆力好,背会的书往往终生不忘。”颜之推还教育子女一生都要学习,勤勉惜时,无论时逢战乱或生活窘迫时,他都督促孩子们勤习经史,并说:“读书明理,在任何时候,尤其在紧要关头或每到有大事时就知道怎么去做。”他的几个孩子后来在经史方面都很有成就,都是重节操、做事有责任感的人。

  用来教育孩子的励志勤学典范

  1. 孔子,春秋时人,一生善思好问,勤学不辍。有一次到齐国听到《韶》乐,痴迷到三个月不知道肉味的地步。晚年时痴迷《易经》,一天到晚翻来覆去的读,竟然将编连竹简的牛皮绳子给翻断了好多次,其刻苦精神可见一斑。有一次孔子病了,他的学生商瞿为他占卜,占得的结果竟然是孔子中午就要去世。在得知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之际,孔子竟然说:“拿书来,死亡之前不读书又能干什么事呢?”孔子临死之际,还念念不忘读书,确确实实应该成为百世的楷模。

  2. 苏秦,战国人,年轻时就立志成才,常常苦读到深夜,疲倦了就用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清醒之后再坚持读书,最终成为战国时最有名的纵横家。

  3. 屈原,楚国人,小时候读书怕人打扰,所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他都躲到离家不远的山洞里刻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

  4. 匡衡,汉朝人,年少时家境贫寒,无钱点灯读书,见邻居家点着蜡烛,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借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读书,后来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

  5. 贾逵,汉朝人,小小年纪便喜欢读书学习,虽然未到读书入学年龄,但常常跑到学堂,隔着篱笆,偷听老师讲课。因为热爱学习,所以不以学习为苦,终于成为汉代大学问家。

  6. 常林,汉朝人,非常好学,虽然早年务农,但经常带着书本下田干活,这样就可以在干活的间隙来读书了。

  7. 路温舒,汉朝人,因为家贫,无法入学读书,所以自小给人放羊,但其十分好学,经常借书来读,遇到喜爱的书籍,家里连抄写用的竹简和布帛都买不起。有一次他在放羊的时候,发现水池中的蒲草宽宽长长,欣喜万分,立即割下来带回家晒干用来抄书学习。就因为这样用心,所以长大后成为寒门俊才。

  8. 高凤,汉朝人,出身于农耕之家,痴迷读书,一天到晚不停歇。有一次妻子下地干活,让高凤看护庭院中晾晒着的小麦,天突降暴雨,高凤却在书中神游,等到妻子回来,麦子已经被暴雨冲跑了。后来人们就用“流麦”和“中庭麦”赞美读书专注,用“流麦士”来称谓书呆子了。

  9. 董仲舒,汉朝人,年轻时读书专心,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面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三年都没有到花园里浏览美景,就因为他如此专心,所以成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

  10. 管宁,汉朝人,读书时和华歆同学,有一天校外有达官贵人车马经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但华歆却羡慕不已,出门瞧热闹去了。管宁见华歆不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便生气地和他割席分坐。

猜你喜欢:

1.古人教育孩子的诗句

2.历史上家长教育孩子的经典例子

3.古代教育孩子的事例

4.教育孩子成功的案例

5.关于父母教育孩子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37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