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家庭教育 > 佛教如何教育孩子的

佛教如何教育孩子的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佛教如何教育孩子的

  家庭教育和传统教育都不应该求结果,对那么小的孩子去求结果,这都是父母想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没有达到的愿望 ,并非是小孩子想要的,大人们不要太过执着,这就是佛教教育。想了解更多佛教教育好子女的方法的信息吗,和学习啦小编一起看看吧!

  佛教教育好子女的方法

  印光法师: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弟忠信,勤俭温恭。至其长而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倘自幼任性而惯,且无论无天姿无善教,即有天姿有善教,亦只成得个文字工人、儒门败类而已。世有才高北斗,学富五车,而其所作所为,皆仗此聪明,以毒害生灵、毁灭道义者。其原皆由初无家教以为之肇也。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与《大学》欲治天下国家者,必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起,同一臭味。此儒门教人希圣希贤之无上秘诀。舍是而求,皆其末耳。

  为今之计,子女当能言语、知人事时,即于家庭先令认字块(女子虽不必令其造大学问,断不可不识字、不通文理。母尚宜胎教,若识字通文理,则所生子女,便易为学矣)。每一块纸方,只写一字,不可两面俱写。若两面写,则便同记口歌矣。日限几字,每日将认过熟字,又须遍认一、二过。不上年余,便认许多。后读书时,凡读过者,通皆认得,不致有只记口歌之弊。

  凡彼力能为者,必须令其常做以习勤(如洒、扫、执、侍等)。凡饮食衣服,勿令华美。但凡抛撒五谷及损坏什物,无论物之贵贱轻重,必须告其来处不易,及折福损寿等义。倘再如此,定遭扑责,决不放过。如此则自能俭约,断不至奢侈暴殄。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面讲演之。其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合于不善者,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于江浙,历代以来,遵行二书,其家状元甚多,然皆终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人之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讲,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则可矣。

  然读书之时,不可即入现设学校。宜合数家请一文行兼优、深信因果之师,令其先读《四书》及《五经》耳。待其学已有几分,举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说俗论所惑。然后令其入现学校,以开其眼界,识其校事。不致动与时乖,无由上进矣。能如是,则有天姿者,自能有为;无天姿者,亦为良善。独善兼善,自利利他,实不外此老僧常谈也。(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了幻法师:佛陀在《善生经》里,规定父母当以五事养育子女。

  父母养育子女的五事是:一是教育好子女,不令作恶;二是教授子女正确的处世道理;三是关心爱护子女;四是为子女安排好婚姻生活;五是为子女提供正常的物质条件,满足他们的正常要求。

  现代社会如何教育子女呢?以下四点意见可参考:

  (1)、培养子女的感恩观念:什么是好儿女?就是他具有孝顺、尊重、感恩的心性。所以教育孩子,要让他从小培养感恩的观念,不但知道感谢父母的恩惠、老师的恩惠,也能够感谢社会的恩惠、国家的恩惠。他有这个感恩的观念,就是他的财富,有助他开创未来的美好前途。

  (2)、培养子女的慈悲胸怀:现在的青年儿女往往不知道奉行慈悲,常常逞一时之狠,赌气、打斗、闹情绪,这样的子女,将来在社会上是不容易获得人缘的,所以最要紧的是让儿女有慈悲的胸怀。例如,教育子女,要教他爱护小动物,教他不欺凌弱小。使他们学会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如果孩子缺乏慈悲心、博爱精神,将来到社会就容易形成暴戾之气。

  (3)、培养子女的忍耐力量:要养成子女的良好修养,就要教他忍耐。像兄弟姊妹相处,有时候哪里一个兄弟姊妹多得到一点利益,多得到一点好处,他不要争,要能忍耐;或者受到一点嫌弃、一点挫折,也不要一直苦恼闹情绪,要能忍耐。忍耐的力量,是将来能成就一切事业的力量。

  (4)、培养子女的服务精神:今天的社会,不是讲究你个人有多少才能,有多高学历,最主要的是要社会大众能肯定你,能接受你。子女如果有服务牺牲的精神,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就会受到大家的肯定欢迎,才会成就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佛教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对于佛弟子来说,为人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身教大于言教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而且在佛法的外相上不能执着,因为在小孩子这个年龄段,对于恭敬不恭敬,他们还分辨不出来。家长过严的要求相当于刻舟求剑,我觉得不好。

  我们中国古代,重视的是孩子的思想教育,并不太限制他们的行为,以便让他们的童年过得很自在、很完整,这就完成了家长大部分的责任。影响每个人生命的因素很多,父母给孩子小时候种过的一些善根,在孩子有了人生历练以后,对他们树立正知正见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孩子小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给他形式上的要求,这种教育不科学。

  南怀瑾先生办的太湖大学堂,教育孩子多读些儒家的经典。对于佛家经典,推荐背背《心经》,这篇比较简单,太深的并不适合用。

  儒家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比较贴近,而且有很多东西都是教我们做人的规范,这种教育是由粗到细。在细节部分,那是孩子长大之后自己的事,谁都帮不上忙。所以首先还是帮孩子打好根基。慢慢来,我们学佛的人要多注意观察,让小孩的心自由而不失去慈悲。

  我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个经验。我长这么大,母亲从没动过我一根手指头。我很反对父母对小孩大声大语或者体罚,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来说是不合适的。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观信奉“棍棒出孝子”,我认为这种方式不适合这个时代。父母一定要养护孩子的慈悲心,自己有什么烦恼,家里有什么纠纷,都要避开孩子。

  当然,对于教育我们经验还是不够。但是了解了古人的教育方式,再对比现在教育发生的事情,看到小孩子承受这么大的压力,真的让人很痛心。

  我们学佛的人要把心定下来,不要人云亦云地盲目跟风。现在很多地方的传统文化教育班比较灵活,能多学习一些传统的经典,这就比较好。

  家庭教育和传统教育都不应该求结果,对那么小的孩子去求结果,这都是父母想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没有达到的愿望 ,并非是小孩子想要的,大人们不要太过执着。

  佛教是如何看待子女教育问题的

  说来,这么多年,也回答了很多善信问到的子女教育问题,近来,陆陆续续也有发来消息,询问子女问题的,问题大致三个方面:

  1.孩子不懂事,如何让孩子听话?

  2.孩子智慧不足,如何增慧?

  3.如何才能让孩子考上重点,上个好大学?

  4.儿女经常不回来看望自己,该怎么办?

  盼女成凤,望子成龙,自古以来,为人父母,皆是如此。

  众生因缘不一,果报殊异,强求善果,不种善因,难有所成。佛门有言”夫妻是缘,儿女是债,无缘不聚,无债不来。“

  儿女为什么要来到你的身边?了缘来了,了什么缘?

  1.报恩,十二因缘,三世因果,过去世,你与他有恩,这一世,作为你的儿女,出,则瞻前顾后,入,则嘘寒问暖,病,则端茶烧饭,死,则事葬拜祭,必另此生,使你欢喜。这样的因缘,你有所求,他就尽量回报。

  2.报怨,过去世,你与他有仇恨,今生,他来搅和你的家庭鸡犬不宁,全家灭门,妻离子散,事事不顺,惹是生非,皆有可能,这样的因缘,你有所求,他就尽力阻止。

  3.讨债,如果你欠他的少,早早还清了,他就走了,很多婴儿早早患病离世即是此等因缘,如果你欠他的多,非弄的你倾家荡产不肯罢休,讨债鬼,债务讨清,没事了,就走了。这样的因缘,你有所求,很难如你所愿。

  4.还债,过去世他欠你的多,今生就会让你衣食无忧,穿名牌,住别墅,开跑车,都有可能,如果欠你的少,还完了,就会中途而废,很多中年丧子的,都是这种因缘,他们虽有物质供养你的心,却没有一点恭敬心,有时候还会嫌弃讨厌你,对你言语伤害,这样的因缘,你有所求,他也不会心甘情愿的做。

  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父母与子女的三世因果,不可不畏,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诸行无常,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为人父母,慎之,慎之。

  那遇到恶缘的儿女,是否就只能接受因果的惩罚了吗?

  佛教讲究过去、现在、未来世的因果,过去世你造了恶缘,已无法弥补,只有现在世多忏悔修福报,祈求原谅,为当下或未来世种下善因,因缘和合,也许现在世,你都可以得到善报。

  不过,佛都有办不到的事情,《传灯录》有言:“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谓三不能也。”

  何况举止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的阎浮提众生,更不能一定会把恶缘转为善缘,如果恶缘的儿女慈悲心不足,根本就不会原谅你,那就不去弥补了吗?

  佛门有句话“依报随着正报转",什么是依报?外在的物质世界都是,比如说居住环境,工作环境,家庭儿女等,什么是正报?我们自身,向内求,心就是正报。

  想要一个听话的儿子,想要儿子智慧考上名牌大学,这些都是在追求依报,岂不知,依报随着正报转,只有你从内开始变化,自然外在的人和事也会跟着变化,恶缘也会慢慢起着变化,所以无论遇到多么深的恶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另外在内求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用一些善巧的方便,教化子女。

  佛陀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佛陀的儿子罗云,年幼时,调皮捣蛋,经常说谎愚弄那些来询问佛陀去处的客人,佛陀在东,他告诉别人在西,佛陀在林下讲经,他告诉别人在水边静坐,看着客人被骗的徒劳往返,他在那咯咯的笑,佛陀知道儿子的这些行为后,并没有棒打喝骂,而是让儿子用木盆打水来给自己洗脚,借机循序善诱,教化儿子,非常生动机智精彩:

  尊者罗云遥见佛来。即便往迎。取佛衣钵。为敷坐具。汲水洗足。佛洗足已。坐罗云座

  于是。世尊即取水器。泻留少水已。

  问曰。罗云。汝今见我取此水器。泻留少水耶

  罗云答曰。见也。世尊

  佛告罗云。我说彼道少。亦复如是。谓知已妄言。不羞不悔。无惭无愧。罗云。彼亦无恶不作。是故。罗云。当作是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复取此少水器。尽泻弃已。问曰。罗云。汝复见我取少水器。尽泻弃耶

  罗云答曰。见也。世尊

  佛告罗云。我说彼道尽弃。亦复如是。谓知已妄言。不羞不悔。无惭无愧。罗云。彼亦无恶不作。是故。罗云。当作是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复取此空水器。覆着地已。问曰。罗云。汝复见我取空水器。覆着地耶

  罗云答曰。见也。世尊

  佛告罗云。我说彼道覆。亦复如是。谓知已妄言。不羞不悔。无惭无愧。罗云。彼亦无恶不作。是故罗云。当作是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复取此覆水器。发令仰已。问曰。罗云。汝复见我取覆水器。发令仰耶

  罗云答曰。见也。世尊

  佛告罗云。我说彼道仰。亦复如是。谓知已妄言。不羞不悔。不惭不愧。罗云。彼亦无恶不作。是故。罗云。当作是学。不得戏笑妄言

  ---《中阿含业相应品罗云经第四》

  佛陀通过对木盆的一系列动作(留少许水--->全倒掉--->口朝下,底朝天,覆着地--->空口朝天,仰放),形象生动的打了四个譬喻,来教化儿子,如果经常妄言说谎,说的话,如同洗过脚的脏水一样,被人泼掉;覆盆,善巧的佛法也难以装入,如果一再的颠倒是非,指空为有,最终会像这个空空如也的木盆一样,一无是处,得不到尊重珍惜。

  罗睺罗,也就是悟道之后的罗云,听了父亲的教化,嚎啕大哭,从此改过自新,终成大家。佛陀也夸儿子“密行无碍第一”!

  佛陀的教导,耐心及时,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把孩子纠正到正道,没有一丝的附加条件,而反观现在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打就是骂,缺乏耐心,简单粗暴,有时候经常以忙为借口,对孩子疏于管教,让孩子的小错一错再错,终成大错,错过了最佳的纠正时间,现在即使是很多父母也在讲究方式方法,却经常在教导儿女的时候,附加各种条件,不是和邻居家的孩子对比,就是拿物质奖励来做引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没有启发孩子的本性,这样往往没有好的效果,不妨可以“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让孩子多念念佛号,告诉他们如果考试考好了,带他们去佛教寺庙去玩,引导孩子亲近善知识,慢慢就会开了智慧。

  印光大师云:“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那父母和儿女们平时可以念诵什么佛经佛号来累积福报呢?

  一切佛即一佛,一切经即一经,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所有佛经法门,诚心修持皆有无量的功德,只是凡夫俗子,可以善巧方便。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常诵《楞严经》可以令“无智慧者。得智慧。”如果成块的时间少觉得楞严经太长,那可以念《心经》,全经260字,短小精悍博大精深,常诵开慧,了知般若的精华。还嫌长,就持咒,诵持文殊菩萨心咒:嗡阿喇 巴札那谛。注音:ōng ā rā,bā zhā nà dǐ。开智增长记忆力,获得辩才。菩萨总是恒顺众生,如果你还嫌长,那就念佛号吧,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阿弥陀佛等等皆可。

  最后,为人父母,为人儿女的,都观照自己是否做到了这五点,彼此善待今生的儿女缘吧:

  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父母复以五事敬视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善生经》

368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