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孩子的启发有哪些
对于教育孩子的启发有哪些
对于教育孩子的启发有哪些?教育孩子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过程中有苦有甜,当你正确教育了孩子心里就会有莫大的安慰,不断的从教育孩子中得到启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对父母教育孩子的启示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对父母教育孩子的启示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马云在很多场合都谈到了阿里巴巴的价值观,说阿里巴巴可以没有马云,但必须坚持企业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强烈的使命感,它是一个企业的核心。
同样的,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核心。父母要让孩子明白生命的意义,对人生和生活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孩子才可以在大是大非前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2、学会乐观
马云在演讲中提到过他对80、90后的看法,对社会制度、腐败问题的看法,你会发现,他对未来总是抱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一个挫折,在悲观的人眼里是绝望,但在乐观的人眼里却是希望。
卡茨教授综合大量实证分析后得出过一个结论:气质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所谓的气质,就是相对稳定的思想意识的习惯,包括乐观、悲观、好奇、冷漠、自信、怯弱等。而最成功的那些人,不管是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还是律师,他们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质量,那就是乐观、好奇、自信。
3、唤醒内在的力量
马云成长的故事有很多,如果要挑出一个来教育孩子,最励志的恐怕要属于蹬三轮车的马云因为读了路遥的小说《人生》,在两次高考失败后继续努力,最终考上杭州师范学院的故事。
但马云本人并不这么看,他认为中学时代的英语老师影响过他,路遥的《人生》影响过他,金庸的《笑傲江湖》影响过他,他身边的人都影响过他,没有一个人或一本书是可以完全影响你,真正能让你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是各种影响的积累,到最后水到渠成,让你有了真正的改变。所以,父母想要唤醒孩子内在的力量,最为重要的就是给予孩子持续不断的积极的影响,为孩子做好的榜样。
4、向成功者学习精神,向失败者学习教训
马云说他不看成功学,他更愿意看失败的例子。就算是写阿里巴巴如何成功、如何不错的书,他也一本没看过。马云说:如果让我来写,我最想写的是《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
有些父母会有这样的经历,看到谁家的小孩优秀,就把这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拿来照用,结果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其实,任何教育的方法都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但真正应该学习的,是成功者的精神,是失败者的教训。
5、做人最重要
马云说做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人,不管事业多成功、多伟大、多了不起,到这个世界就是享受经历这个人生的体验。
这句话放在教育上,也很贴切。孩子的学习重要吗?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记得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里,李开复、张亚勤等30位在大众眼里极为成功的人士,谈到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老师时,发现这些老师全部籍籍无名。这些老师之所以让他们难以忘怀,是因为这些老师教给他们如何做人,该朝哪个方向走。
大树对教育的启发
1、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一个条件:时间。
没有一棵大树是树苗种下去,马上就变成了大树,一定是岁月刻画着年轮,一圈圈往外长。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给自己时间。时间就是体验的积累和廷伸。给孩子时间,不要那么快,放慢脚步。
2、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二个条件:不动。
没有一棵大树,第一年种在这里,第二年种在那里,而可以成为一棵大树,一定是千百年来经风霜,历雨雪,屹立不动。正是无数次的经风霜,历雨雪,最终成就大树。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坚守信念、专注内功,终成正果!教育孩子也是同样道理
3、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三个条件:根基。
树有千百万条根,粗根、细根、微根,深入地底,忙碌而不停的吸收营养,成长自己。绝对没有一棵大树没有根。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自己扎好根,事业才能基业常青。
4、成为一棵大树的第四个条件:向上长。
没有一棵大树只向旁边长,长胖不长高;一定是先长主干再长细枝,一直向上长。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向上。不断向上才会有更大的空间。
5、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五个条件:向阳光。
没有一棵大树长向黑暗,躲避光明。阳光,是树木生长的希望所在,大树知道必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阳光,才有希望长得更高。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愿望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对家庭教育的有重要启示的故事
故事一与启示:
不要轻易给予孩子,那是不尊重孩子
卢旺达的贫寒场面可能对于一般人只能想象,中国的义工下了卡车以后,看到一位瘦骨嶙峋,衣不蔽体的黑人男孩朝他们跑来,那个男孩很少看到这样的大卡车。顿时,义工动了怜悯之心,转身就去拿了车上的物品向小男孩走去。
“你要干什么?”美国义工大声呵斥,“放下!”
中国义工愣住了。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我们不是要来做慈善工作吗?
美国义工朝小男孩俯下身子,“你好,我们从很远的地方来,车上有很多东西,你能帮我们搬下来吗?我们会付报酬的。”
小男孩迟疑在原地,这时又有不少孩子跑来,美国义工又对他们说了一遍相同的话。有个孩子就尝试从车上往下搬了一桶饼干。
美国义工拿起一床棉被和一桶饼干递给他,说:“非常感谢你,这是奖励你的,其他人愿意一起帮忙吗?”
其他孩子也都劲头十足一拥而上,没多久就卸货完毕,义工给每个孩子一份救济物品。
这时又来了一个孩子,看到卡车上已经没有货物可以帮忙搬了,觉得十分失望。
美国义工对他说:“你看,大家都干累了,你可以为我们唱首歌吗?你的歌声会让我们快乐!”
孩子唱了首当地的歌,义工照样也给了他一份物品:“谢谢,你的歌声很美妙。”
中国义工看着这些若有所思。
晚上,美国义工对他说:“对不起,我为早上的态度向你道歉,我不该那么大声对你说话。但你知道吗?这里的孩子陷在贫穷里,不是他们的过错,可如果因为你轻而易举就把东西给他们,让他们以为贫穷可以成为不劳而获的谋生手段,因而更加贫穷,这就是你的错!”
这天,来自中国的义工度过了不寻常的一天。
义工把东西给孩子,可要求他们以劳动获取。
【启示】
从事家庭教育以来,很多家长问过我同一个问题——“我家孩子不会独立思考怎么办?”
每当这时,我也会问家长“你家孩子做作业不会问你的时候,你是怎么给解决的?”
家长们大都很爽快地回答“告诉他答案啊”
这时我接着问家长“你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了吗?你引导孩子独立去思考了吗?”
其实,家庭教育也像美国义工给卢旺达的贫穷孩子发救济一样,那些东西即便是免费给他们的,也要让他们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得到,而不是轻易的给予。还有家长给我说,在孩子还没上大学时就把孩子买房子的钱给准备好了,然后又说孩子没有上进心。我说,你连房子这样的大件都给孩子准备好了,孩子还需要上进心做什么啊?!
故事二与启示:
“静”下来才会有“结果”
有一个木匠,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干活,他的生意非常好,每天从早到晚,院子里锯子声和锤子声响成一片,地上堆满了刨花,堆满了锯末。一天晚上,这个木匠站在一个很高的台子上,和徒弟两个人拉大锯,锯一棵大树。拉来拉去,拉来拉去,一不小心,他手上的机械手表表带甩断了,手表就掉了地上的刨花堆里了。
当时手表可是贵重物品。这个木匠赶紧下来找。可是地上刨花太多了,怎么也找不到。当时正是晚上,他的很多徒弟也过来打着灯笼帮他一块儿找,大家伙儿一块儿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那小小的一块表。木匠一看,也没办法,算了算了,不找了,锁上门,等明天天亮了再找吧。这个木匠就收拾收拾,准备睡觉了。
过了一会儿,他的小儿子跑了过来:“爸爸,你看你看,我找到手表了!”木匠很奇怪:“我们这么多大人,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一块小小的手表,你怎么能找到的呢?”
小孩说:“你们都走了,我一个人就在院子玩。没人干活了,这院子里静下来了。我忽然听到嘀嗒、嘀嗒、嘀嗒的声音,我顺着声音找过去,一扒拉就找到手表了。”
【启示】
一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赶鸭子上架的攀比、不动脑筋的盲从……
这些现象在一些家长中越来越突出,形成一股可怕的社会风气。但是,孩子的成长是有“花期”的,教育孩子一定要心静,就像找手表的那个孩子,会动“脑筋”,只有“静”下来才能得到了想要的“结果”。
故事三与启示:
万物都有自己的季节,错过便不再有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每夜10点、1点和3点左右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怪声。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即张着嘴,伸出舌头来,和狗一样的喘气。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
她们被领进孤儿院后,辛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心抚养和教育她们。总的说来,小的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水,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兴趣。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曾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2年8个月才会用两脚站起来,5年多才会用两脚走路,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爬行。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启示】
印度两个狼孩从发现到死亡的故事说明——万物都有自己的季节特性,错过这个季节就很补救与改善了。
孩子更是这样,一个孩子是绝对没有两个1岁年龄的。3-12岁就是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最好季节,这个时期的好习惯养成了就很难改变,如同我们从孩子几个月就教孩子喊“爸爸”、“妈妈”,孩子一旦学会了叫“爸爸”“妈妈”,并长到二三岁,再想让孩子叫别人“爸爸”、“妈妈”,孩子是不会同意的,因为孩子已经养成习惯了。如果让孩子在早期把德、智、体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养成了,以后的成长就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事。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以后对孩子所费的工夫就如逆水行舟,非常困难,有时还会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