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家庭教育 >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作用,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对师生来说都是一场创新革命。那么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有哪些做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做法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做法

  一、注重教学内容回归生活

  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能否有效地学习,主要是看教学是否真正建立在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没有儿童的主动参与和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建构,这样的学习都是事倍功半,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忌。所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要尽可能的回归社会生活。让其充分体验、充分经历、充分的感受生活。

  在观看一位教师教学录像片时感触很深,他在教学课文《雨点》时,正好教室外面下着小雨,他要求学生面向窗外,声音响亮、尽情的朗读,看谁能把雨点逗笑。

  学生朗读一段时间后,教师拍手叫停并鼓励学生说:“小朋友们真棒啊,老师听到雨点笑了!大家听听是不是啊?”同学们安静下来,认真的听着。

  一位女生说:“雨点在小声笑”、一位男生站起来说:“雨点在嘿嘿笑”、而有一位女生却说:“老师,我什么都没有听到?”

  “好吧,我们排好队伍一起到室外听听”,老师说。同学们有秩序的到室外,抬起头面向天空,一会儿大声说:“老师我们听到了……”

  教学主体的双主体原则是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教法,广泛阅读和理解相关内容,精心设计引言,并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指导,开拓学生思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主动参与,积极思想,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这一切都不可能离开已有的生活实践和经验。

  二、注重人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两全的教育思想是创新教育必须遵循的核心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同等重要。创新离不开智商的支持,更离不开情商的支配。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举足轻重。为创新而创新,把教学看做知识的传递,看不到是“人性”的养育,这样的教学不具备“教育性”,创新教育也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所以从创造的角度讲,知识为创造提供了材料支持。获取知识的能力,即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为创造提供了技术支持。非智力因素,即情商为创造提供了动力支持。这一切正是创新的源泉,是个人发展不竭的动力。进而知识在教育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育是以育人为中心,是以活生生的、整体意义上的人格为中心。例如笔者在教学《生命桥》时就遇到一件事情,教学结束了,为升华本课情感教育因素,我让孩子说说在家父母对他们的爱,结果大出我的所料,部分学生说一时想不起来了。为何会出现这样尴尬失败的教学局面,我反思再三。最后决定家庭作业就是回家给爸妈讲这篇故事。同学们听了很高兴,第二天上课时,举手踊跃发言:“我们爱爸妈,爸妈更爱我们……”

  让父母的感受感染学生,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老羚羊的真实想法,对于揭示课文主题,升华爱的教育更为深切和事半功倍。

  三、注重学习过程及教学内容的生成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暴露矛盾,又展示学生的个性,它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是重过程、轻结论。当然,这个探索过程充满挫折和失败,也许有时一无所获,但却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教师课堂设计应当遵循学生目前的认知结构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结构的有序性和适应性,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具备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在设计和实施前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比如鲜活的生动的事例、图片、教具等,从而丰富小学语文内涵。在观看名师教学视频《一粒种子》教学时,教师叙述着:“种子由于有春风的吹拂,睡梦中醒来,喝了一口水,舒服的把身子挺挺……”这时一位同学站起说:老师,种子从哪喝着水的?”教师组织小组讨论,答案有:“是浇的水”、“冰雪融化”、“春雨吧”等等……并且有的孩子还说,“不知道种子在哪里怎么浇水啊,这个答案我有疑问?”

  提问时,虽然回答的结果不尽相同,这时,教师准确抓住时机,让学生进一步开展小组讨论。通过研究,学生发现了问题思考的正确方法和待于进一步探讨的答案。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讨、创造的过程,虽然前一次失败了,却为下一次成功奠定了基础。具体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相信人人都有才,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不是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感悟上都是姣姣者,有的同学甚至感悟能力很不理想,但他(她)都有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思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平等的对话平台,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参与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关于教学内容的生成,注重讲究自然而然,还是课文《雨点》的教学实例,在小雨淅淅沥沥的上午,教师走上讲台说:“大家听听外面天气咋样?”“下小雨了。”同学们说。“我们一起说一句,谢谢天公作美,我们来说课文《雨点》。”教师回应说。教学内容不留痕迹、过度自然、生成自然。

  四、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

  传统教学中,讲究“师道尊严”,导致一些假教学,也出现在无实质性的师生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创新教育要求师生关系平等,不再是“你讲我听,我写你抄,我问你答”。在创新教育的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过程,是一种合作。特别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求每位教育者都应力争做好这方面的定势转变,简言之就是一次教育活动的蜕变。所以,创新教育对师生来说都是一场创新革命。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意义

  一、锻造学生的创新品质

  现代研究表明,决定一个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这些因素在人的创新活动中能起到启动、定向、引导、调节、维持、强化、补偿等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锻造学生的创新品格,小学语文教学众多篇目的阅读教学中,可以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中,使学生受到了为了集体利益,宁愿牺牲自己的集体主义教育;在《将相和》的教学中渗透胸怀宽广、团结协作等品质的教育……,而在语文作业练习和语文活动中,则可着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吃苦耐劳、知难而进等品质,做到在语言训练的同时,将语言的文化内涵化为学生的修养、性格、气质,使之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为他们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植下深厚的人格根基。

  二、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生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创新能力或创新精神人皆有之。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蕴藏着创新潜能。不同年龄段的人,创新思维潜能的发展,存在不一致的速率;相同年龄段的人,有的创新能力易于早期发现,如果不对其加以科学开发,将会延长潜伏期。创新教育的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发展人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采取有效机制和科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对学生各自运用的奇方妙法进行识记,给予积极肯定、鼓励。如:教学“舍”字,有的学生说,人字头加一个“舌”字就是“舍”;有的学生说:古代一人就是“舍”;有的学生说:请同学们猜一字谜:“有一个杂技演员,嘴里含着一个‘干’,干上顶着一个人。”……在学字时,把学生的这些妙法,交流汇总后,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参考他人的,归纳出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借鉴。这样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较好的开发。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在学生的自学、质疑、讨论、争辨、练习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潜藏的创新因素,抓创新动机,进行创新教学。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当讲到欣赏草原秀美景色时,让大家先闭上眼睛想象草原的景色,再用比喻句来说说。有的学生说:草原像玛瑙,羊群像珍珠。有的学生说:玛瑙不是绿色的,应该说翡翠。这时我及时点拔:草原那么广阔,玛瑙、翡翠能和它相比吗?学生又说:草原像绿色的海洋,羊群像点点的白帆。还有学生说:羊群像朵朵白色的浪花。这不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进一步描写了草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人皆有之。要使这一精神得以发扬,首先要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运用已有的经验灵活地进行思维,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语言现象。语文教学设计最忌就事论事,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如果能恰当地转换角度,既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一年级新教材,用“感激”口头造句。学生说:动物们感激小熊一家,小兔感激小熊一家。小鸟感激小熊一家等。这时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学习课文的情境中,于是我启发:我们还可以从身边的人,环保等方面内容来造句,学生很快造出:妈妈为了不让我上学晚了,很早起床做饭,我很感激她。妈妈不在家,老师关心我,我很感激她。此时,我肯定他们爱动脑筋,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又造出:每天早晨上学,走在干净的马路上,我很感激扫马路的清洁工人。由于启发得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不仅加深学生对“感激”一词含义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

366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