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社会公德
孩子阶段是一个人社会公德教育的启蒙、奠基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开始教育,幼儿就会逐渐把社会公德行为变成“自动化动作”,养成良好习惯。下面学习啦小编收集了一些关于教孩子社会公德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培养孩子社会公德“三法”
1榜样示范法
众所周知,家长、教师往往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他们常常认为家长、教师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因而会经常模仿。这就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注意言传身教。这种无声的教育,往往比家长专门拿出时间进行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表现通常能折射出家长的社会公德水准。总之,只有家长发挥正面的表率作用,幼儿才有可能成为举止文明、有教养的人。
2讨论法
人的行为往往取决于认识。当幼儿对某一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后,其行动就比较自觉。比如,当幼儿认识到由于不排队、拥挤有可能导致踩踏、伤亡事故后,他才有可能采取自觉排队的行为。幼儿对社会公德有一定认识后,才能把它内化,然后做出自觉自律的行为。当家长告诉幼儿某条社会公德时,一定要采取讨论的形式,让幼儿弄清楚形成这条社会公德的道理,否则幼儿常常就会当耳旁风一样,行为上依然如故。与幼儿讨论社会公德,不仅有助于幼儿形成自觉的行为,还能使幼儿产生被信任、被尊重的感觉,提升幼儿的自我价值感水平。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尤其是幼儿的自我价值感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即:高自我价值感水平导致高成就行为,低自我价值感导致低成就行为。因此,幼儿自我价值感的提升会促使他们更好、更自觉地去遵循社会公德。讨论法是包括公德教育在内的一切规则教育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3体验法
幼儿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明白尊老爱幼等道理,但仍会做出与社会公德相悖的行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加深幼儿的认识。幼儿的认识与行为之间往往是以情感为中介的。也就是说,往往是经过幼儿亲身体验的事物,才能触动其情感;触动了情感的事物,认识才有可能加深;认识加深了,行为才有可能自觉。要加深幼儿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就要加强其体验。这就要求家长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随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有目的地抓住典型案例,对幼儿进行有力度的教育。
培养孩子社会公德习惯
(1)教育孩子遵守公共生活规则
公共生活规则是社会生活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德要求。培养公德意识,做到并不难,而许多人走上邪路往往是从不遵守公共生活秩序开始的。
(2)让孩子懂得爱护公共财物
在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培养他要像爱护自己的东西一样对待公共财物,比如,在外面要爱护公共设施、保护文物古迹、不乱画乱刻。在陪孩子外出游玩的时候,当发现破坏文物、损害公共财物等现象时,家长应该表示义愤、进行批评,这样,孩子就会看在眼里、听在耳中、记在心里。相应地,他就会懂得爱护学校里的桌椅、教学器械、体育器材等。
(3)教导孩子懂得遵守公共秩序
有的孩子当进入公共场合就跟“发疯”似的,处处搞破坏。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纪律,比如,在影剧院、体育场、公园、图书馆等地方,一定要按照顺序进出,不损害、不破坏公物,按规定办事。当看到有人破坏规定时,我们还应鼓励孩子对其进行劝阻。
(4)教育孩子要遵纪守法
有的父母不注重小事情的引导和教育,只会给孩子讲一些大道理,为了让孩子遵纪守法,恨不得把法律条文都搬过来念一念。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的概念和意识,比如,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不要过分地庇护;当孩子破坏公物、随地扔垃圾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制止,并告诉他们不可以那样做;当孩子过马路的时候,父母要时刻提醒孩子“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日积月累,你的孩子自然就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孩子。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