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健康知识 > 用药知识 > 乙肝患者用药指南

乙肝患者用药指南

时间: 宇能938 分享

乙肝患者用药指南

  正规的乙肝用药按其功效可大致分为:一般护肝药物、护肝恢复肝功能药物、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药物、抗肝纤维化药物及中成药等六大类。接下来学习啦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乙肝患者用药知识

  1、一般护肝药物

  包括多种维生素、肝得健、肝泰乐等,适用于各型肝炎及肝硬化,但是仅可起到辅助及间接作用。这些药物可以减轻肝脏炎症、促进肝细胞再生,但并不是治疗乙肝的主角。

  2、护肝恢复肝功能药物

  这类药物研究时间最长,疗效最明确,使用最广,价钱相对低廉,包括护肝降酶、护肝降黄及护肝改善蛋白代谢三种类型。它们分别适用于各型肝炎、肝硬化出现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或白蛋白降低、蛋白比值倒置等情况,其中护肝降酶药物是使用最为广泛、疗效最为突出的一类药物,如五味子、甘草制剂。临床上所见到的乙肝病人,几乎都伴随有转氨酶升高这一现象,一般情况下,使用护肝降酶药物都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些药物虽降酶迅速,但不能突然停药,否则转氨酶会迅速“反跳”,应逐渐减量,维持一两年。

  护肝降黄药物适用于各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出现胆红素升高(即出现黄疸),如西药门冬氨酸钾、熊去氧胆酸及中药丹参注射剂等。其中西药降黄主要适用于伴随有淤胆特点的肝炎,中药制剂适合于各型高黄疸病例。降黄药物一般不宜长期使用,如果慢性乙肝及肝硬化出现“残留黄疸”现象,则不宜使用上述药物,可加用中草药辨证处方加以调整解决。

  护肝改善蛋白代谢药物,如口服氨基酸胶囊、马洛替酯等,主要适用于慢性肝炎(一般为中度以上)或肝硬化患者出现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蛋白比值倒置,价钱便宜,疗效尚可。若是肝硬化晚期出现腹水、低蛋白血症,一般需输入人血白蛋白,价格则十分昂贵。护肝恢复肝功能的药物疗效明确且显著,遗憾的是它们并非根治乙肝的方法,它们属于乙肝的“治标”办法(即缓解乙肝的方法)。它们可以解决乙肝的一些表面现象,如缓解肝脏炎症、促进肝细胞再生等等,但是解决不了乙肝的核心问题——抗病毒治疗。

  3、抗病毒药物

  这类药适合于轻中度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患者,主要病毒复制指标(e抗原、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呈阳性者,一般不宜用于治疗病毒携带者、重型肝炎及晚期肝硬化患者。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核心和关键内容,也是治疗乙肝的难点所在,它是一块“硬骨头”,目前还未“啃”下来。在不同时期我国治疗乙肝有不同的“主打”药物,如西药干扰素、拉米呋啶及中药肝炎灵注射液等,但绝大多数的抗病毒西药是“昙花一现”,疗效不佳。20世纪90年代,干扰素被隆重推荐给国人,当时曾被视为乙肝克星,盛行了将近6~7年,但是由于疗效不尽如人意(种族差异、副作用、价格昂贵等因素决定其不适合中国人),也逐渐在走下坡路,代之的是拉米呋啶,这是最新的抗病毒药物。

  相对于其他西药来说,拉米呋啶有不少优势,诸如价格相对便宜、副作用小、口服方便、抑制病毒迅速,对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可达90%以上,对于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的阴转率也在40%以上等,故而风靡一时。但是,拉米呋啶并非神药,它并未完全解决乙肝的难题,诸如停药后的“反弹”、疗程的遥遥无期、病毒在药物压力下的变异、远期疗效尚无定论等等。拉米呋啶也是治疗乙肝征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但决不是治疗乙肝的终点。中药抗病毒药物种类不少,其优点是价格便宜、副作用小等,但是,相对西药来说,抗病毒的效力不够,作用机理不明确,因此,尚难以单独承担乙肝的“主打角色”。

  4、免疫调节药物

  包括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两类。免疫增强剂可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和诱导内源性干扰素产生,促进乙肝病毒抗原指标转阴。另外,一些中药制剂也有其功效。客观地说,免疫制剂仍然属于乙肝的辅助治疗,但是,这项辅助治疗的代价太高,免疫增强剂价格十分昂贵,昂贵的程度已经超过了抗病毒药物,这就让人有点“舍本逐末”的感觉。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淤胆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重症肝炎,但是疗效并不确切,抗病毒作用更是似是而非,因此不值得提倡。

  5、抗肝纤维化药物

  该类药物适用于慢性乙肝伴有肝纤维化者、早期肝硬化者。但目前这些药物有骨髓抑制、严重的消化道反应等副作用,几乎让人无法接受,现临床很少使用。倒是中药抗纤维化制剂像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它们可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促进已形成胶原组织的降解和吸收,故而成为新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法。但是,抗纤维化治疗依然不是解决乙肝的根本措施,如果乙肝病毒这个祸根不铲除,仅仅是抗纤维化也只能起到延缓病情发展的目的。

  6、中药制剂

  多为冲剂、片剂和胶囊,包括藏药、傣药和蒙医药等。这些药物虽然组成不同,各有特点,但是都难以独当一面,有时只能成为某一治疗阶段的“亮点”,一闪而过。中药制剂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目前基本限于国内使用,尚无一种药物得到国际同行和权威机构的认可,因此仅处于临床试用阶段,疗效尚难确定。

  乙肝患者如何选好抗病毒药物

  建议用干扰素

  1.如无使用干扰素的禁忌症,可首选干扰素治疗,尤为非母婴传播、ALT在正常值上限的5倍左右者,疗效更佳。干扰素不但有抗病毒作用,还有免疫调节作用和抗增值作用(具有抗癌作用),e抗原血清转换率也较高(聚乙二醇干扰素较普通α干扰素的e抗原血清转换率更高,而e抗原血清转换是乙肝病情稳定的标志)。曾经注射过干扰素者,与从末注射过干扰素者比较,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干扰素需注射用药并有感冒样症状和白细胞降低等不良反应。

  2.年青人或急于生育者也可选择干扰素治疗,因其不但e抗原血清转换率高,而且疗程相对稳定,一旦疗程结束即可正常工作。

  建议用核苷(酸)类似物

  1、对使用干扰素有禁忌症、干扰素治疗失败者或年龄较高者,应选用核苷(酸)类似物。

  2、伴发肝硬化者宜选用核苷(酸)类似物。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最好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考虑到长期治疗需要,推荐使用耐药率低的恩替卡韦,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替比夫定也可使用,如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发生耐药,可以阿德福韦酯与以上二者之一联合使用。因干扰素有导致肝功能失代偿等并发症的可能,所以需十分慎重,如认为有必要使用干扰素,宜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到预定的治疗剂量。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忌用干扰素,否则可导致肝衰竭,可选择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或参考代偿性肝硬化用药原则。

  3、乙肝肝衰竭后肝脏等脏器移植者、接受化疗和免疫抑制剂(特别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宜选用核苷(酸)类似物。首次使用核苷(酸)类似物,应选用抗病毒作用强、耐药性低的药物,如恩替卡韦。但ALT在正常值上限的5倍左右的患者,使用拉米夫定等其他核苷(酸)类似物疗效也较佳。如果治疗过程中发生变异耐药,可作如下处理: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恩替卡韦后发生病毒变异耐药者,可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用阿德福韦酯后发生病毒变异耐药者,可加服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恩替卡韦联合治疗。

  乙肝的病因

  1.家族性传播

  我国乙肝高发的主要原因是家族性传播,其中以母婴垂直传播为主,母亲如果乙肝E抗原阳性,所生子女未注射乙肝疫苗,大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精液中可检出乙肝病毒,因此可通过性传播。这是造成我国乙肝的家庭聚集特征的主要原因。

  2.婴幼儿期感染病毒

  最初感染乙肝的年龄与慢性乙肝有密切关系。胎儿、新生儿一旦感染乙肝病毒,约有90%~95%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约有20%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只有3%~6%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

  3.缺乏预防意识

  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垂直传播的措施,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以及缺乏预防意识,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开展不够理想,使得对乙肝的预防难以贯彻,慢性病例越来越多。

  4.漏诊

  急性期隐匿起病的无黄疸型肝炎比急性黄疸型肝炎容易发展为慢性,这与无黄疸型肝炎容易被误诊或漏诊,未得到及时诊治和休息有关。

  5.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病毒

  肾移植、肿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者感染乙肝易演变为慢性肝炎。乙肝发病的急性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抵制剂治疗者,破坏患者体内的免疫平衡,容易使急性肝炎转变为慢性。

  6.既往有其他肝病史感染病毒者

  原有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纤维化等)、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等,再感染乙肝病毒后,不仅容易成为慢性肝炎,且预后较差。


猜你感兴趣:

1.合理用药指南

2.最新治疗乙肝的方法

3.乙肝基础知识

4.治疗乙肝中草药偏方

5.用药安全指南

309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