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养生小知识
处暑养生小知识
处暑时节如何养生?进入处暑后,天气开始转凉,早晚温差变大。尤其每逢秋雨,气温变凉的节奏则会更加明显。这个时候的养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预防疾病,那么处暑时节如何养生呢?下面学习啦给大家分享吧。
处暑养生小常识
防热
处暑是表明天气变化、由热转凉的节气,但并不是说,过了处暑天气就变凉了,而是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有民谚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处暑处暑,热死老鼠”。而这里所说的热,就是我们平常所熟知的“秋老虎”。“秋老虎”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7-15天。所以,尽管处暑当日,即8月23日正好是三伏天“出伏”的日子,但仍要注意天气的回热现象,尤其是我国的南方地区。
润燥
处暑过后,日夜温差逐渐增大,易出现肺燥津亏之象,即口干、鼻干、干咳、便秘,皮肤皱纹增多甚至乏力、消瘦等。“燥则润之”,因此,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是应对秋燥的重要养生保健方式。
在众多果蔬中,润肺除燥者当首推秋梨。古人称梨为“果宗”,即“百果之宗”。中医认为梨味甘、微酸,性凉,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无论生吃还是熟食,口味俱佳,且“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加上秋梨本身含有丰富的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可利尿、通便,还可促消化、增食欲,可谓是秋季推荐水果之佳品。
除乏
随着秋季的深入,自然界中的阴气增加,阳气减少,对应的人体的阳气也渐渐收伏,慢慢潜藏。所以,相较于“春困”和“夏打盹”,人们在入秋处暑后会伴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浑身乏力无精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为防止“秋乏”影响自己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就需要调整夏天以来晚睡的作息习惯和方式,做到早睡早起。而且也同样适用少许的午休来有效缓解或消除秋乏的情形。
伸志
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悲秋”可不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与季节的特征息息相关。进入秋季处暑节气后,黍、稷、稻、粱类农作物逐渐成熟,而天地万物也由春夏的勃勃生机、欣欣向荣转向萧条冷落,开始凋零。伴随着这种天气变化,加上秋干气躁,人们出现心情波动甚至情绪低落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而收敛情绪、维持心性平稳,伸志舒气,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处暑之后,进入秋高气爽的天气,尤其适合户外运动。比如约一二好友郊游、登高望远,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疏解“悲秋”
情绪。也可在早晚进行适宜的运动锻炼,比如散步、小跑、下棋,都是有效伸志的方式。
处暑养生起居
睡眠足,精神好
处暑起居,要注意顺应气节的特点,早睡早起养精神。初秋昼夜温差大,秋乏的人们要养好睡眠,多睡一个小时,睡出好精神,养出水嫩皮肤,这比用高昂化妆品都要管用,麻麻们!
秋老虎,小心防
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对于刚刚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查隐患,防灾难
古人云: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近日一连串爆炸事故令人心寒,人们在惋惜生命远去的同时,是否有小心排查生活隐患呢?看看藏在身边的危险爆炸源,为自己的安全居住提供保障哦!
猜你感兴趣:
1.处暑养生的小知识
2.处暑饮食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