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不等于心理没有问题
心理健康不等于心理没有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有效率、有满足感,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但心理健康不等于心理没有问题。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心理健康不等于心理没有问题,希望能帮到你。
心理健康不等于心理没有问题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作如下界定: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即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心理冲突或心理困扰,也非对任何事物都能愉快接受、方方面面都合乎标准,而是在对待问题和处理矛盾的过程中,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主动、积极、乐观的适应倾向。一个人偶然表现出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其心理不健康。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去应对。因此,在进行个体的心理健康评价时,要以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为考察对象。个体偶尔出现的不健康症状,并不意味着心理就不健康。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矛盾、困惑、压力、挑战和挫折,会体验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对学生来说,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扰随处可见。如宿舍集体生活,大家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不同,摩擦和冲突在所难免;学业与就业的压力;同学、师生、恋人之间的矛盾也无处不在;理想与现实、期望与结果之间的差距难免让人感到失落,如此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学生成长中会面临的现实困扰。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困难和麻烦,而是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有效应对。
心理健康可以分为不同水平层次
从心理健康到不健康是一个连续体,正常与异常之间可能没有确定的界限,只是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如有的学者主张把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严重病态、轻度失调、常态和很健康四个等级;国外也有学者将心理健康水平划分为严重心理疾病、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和极端心理健康水平等五个层次。
黄希庭教授在《健全人格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结构初探》一书中认为,心理健康的表现大致可分为心理疾病或障碍、心理机能正常和人格健全三个层次。其中,心理疾病或障碍属于不健康的层次。心理机能正常则属于低层次的心理健康,也称为“消极的心理健康”,它是以心理适应为基本特征,通常表现为能消除过度的紧张不安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对周围环境顺从,内心无冲突,也许会上下讨好,左右逢源。人格健全属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表现为有高尚的目标追求,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渴望生活的挑战,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意义。
心理健康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之中
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是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之中的。心理健康与人的身体健康一样,个体可以从健康转变为不健康,也可以从不健康转变为健康。“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平衡,并不是永久性的无压力、无冲突、无痛苦,而是要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错中,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与现实环境保持动态的协调,进而追求成长与发展。换言之,一个人若有能力在矛盾重重的日常生活中求得暂时或长期的内心平衡与和谐,进而追求新知、追求自我实现,则他必定拥有导致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提高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主动、自觉地维护个人心理健康,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心理健康是一种人生态度
心理健康反映的是一个人健康的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对生活抱有开放的态度,乐于吸取新经验;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利他精神,能在尝试付出、伸展自己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价值感;心理健康的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标,但作为一种现实的生活目标,他能放弃作“完人”“超人”的念头;心理健康的人有观念明确、能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准则,而缺乏道德观念与坚持“超道德”观念,正是人格异常者与神经症患者所常见的特征。
保持心理健康是一种能力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加剧,诱惑增多,维持自我身心健康不仅是一种生活观念,也是个人素质与能力的体现。心理健康作为一种个体能力,表现为对环境的积极适应。适应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能够通过自身调节系统做出积极而能动的反应,从而使主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能保持心理健康是个人能力的证明,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游乾桂认为,“心理健康不是没病的代名词,而是一种挑战压力、面对困难、适应环境、打败无助、克服困顿的技巧与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