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文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文章
本学期健康教育已进入尾声,回首这一学期的工作,有成绩也有不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带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文章,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文章篇一
活动主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
活动时间:XX年10月26日
活动地点:801教室
活动负责人:王金尤
活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09-1班全体同学
活动背景:据心理学家分析,大多数才踏入大学的新生,都会经过一过心理调适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会逐渐的融入到大学的生活当中,充分的享受快乐和充足的时光。
和中学时代相比,大学里的学习丛内容、目的、方法、坏境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
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大学的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大学学习的适应以及应对来自学习方面得压力,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环节。
上大学前我们已经交了好多朋友,在一个未成年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单纯、随意。
进入大学一年多了,同学们对大学生活已经适应了,为了更好的增强班级的凝集力、巩固友谊,我们公共事务管理09-1班举行了心理活动,让同学们一起在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增进彼此的感情。
活动目的:大学同窗好友的友谊,是每个人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通过这次活动希望能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到每个同学身上,通过大家的参与以增进彼
此的了解,认识彼此,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一份责任,要善于发现别人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帮助别人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把笑脸带给每个人。
活动内容:活动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主持人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心理活动的主题,活动背景以及活动流程。分别为:人际关系对心理的影响,彼此进行优点的点评,对大学生几个心理问题的讨论,针对问题进行角色扮演和活动感想进行总结环节。
1、人际关系对心理的影响
本坏节主要由主持人首先向参加活动的同学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定势效应,晕轮效应,蝴蝶效应等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有趣的演示以及人际交往中解决人际冲突等策略的内容“人际交往时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也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保证正常的人际交往才会有正常的心理坏境所以进行这场教育是必要的,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系统的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与他人相处、沟通、交流。”
2、彼此进行优点点评坏节
本次活动主持人要求每一位同学坐在同学中间接受大家的点评,通过大家的点评,知道了原来自己子别人心中的位置。
3、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讨论
为了紧扣心理活动主题,主要由同学进行了分组讨论主要的心理问题。
4、游戏互动
本坏节由主持人向每一个小组的同学确定一个命题,让每个同学进行复分析后进行角色扮演。
5、活动感想环节
主持人谈了对此次活动的看法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些认识,至此活动给了大家一个很深的启迪,我个人认为在生活中使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乐趣,具备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时愉快的。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与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
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挫折要积极正确的对待,要憎爱生命,提高面对危机的应对能力,增强勇气和信心,学会与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境。
活动意义:通过本次心理活动进班级,同学们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和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活动中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并积极踊跃的发表了自己对这次活动的感言,感触都较为深刻,让大家都从活动中受益。相信在这次活动后的大家不此拉近了同学们的距离,而更准确的说是拉近了一颗心、两颗心„„..乃至更多心的距离,心灵的距离进了,自然就感受到了成长中的快乐,在愉悦快乐胡气氛中拉近同学间的距离,建立更坚固的友谊,与积极的态度看待人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文章篇二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国家和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深化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留下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不断反思以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从回顾、总结、反思三个方面,对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了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经验总结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德育工作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被划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研究和专业实践基本被中断和停止。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恢复和重新发展心理专业以后,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许多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者发现学生中相当多的问题,并不完全是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而应该是属于心理范畴的问题,于是,他们开始尝试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时在大学里掀起的西方心理学热,为他们积极大胆地冲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束缚,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际环境的影响、国内状况的变化以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凸显,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迫在眉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际心理卫生运动尤其是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展对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心理卫生学科的逐渐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训,造就了一批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志,逐渐形成了一支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
第三,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逐渐增多,随着社会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开发潜能,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也已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四,健康观念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转变,使高校医务人员开始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疾病中的作用。
第五,德育理论界的研究认为,德育应该包括四方面,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健康的培育,从而使一些从事大学德育的教师参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这个时期,以介绍国外学校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为主要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院校开设了心理学健康教育讲座或选修课,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咨询等。这可以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起步阶段,为后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进而成为政府行为和普遍的社会行为,也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形式。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相继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文
献中一次又一次地对高校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色彩日渐浓厚。
许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宣传教育,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组织等,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渠道。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不少高校还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研究来总结工作经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带动、指导工作的开展,探索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阶段
这一时期,国家和高校在理论和实践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深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5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决定,决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给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思想观念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落实《意见》的实践中,各地高校都充分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近年来,不少高校累积了宝贵的经验,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在人、
财、物的投入上正在逐步落实,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内容、原则、方法、途径等方面达成了共识。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经验总结
1.政府政策导向有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发展的根本指针
政府的政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针,指引着学校前进的方向。学校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的探索到政府的逐步重视,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此迅速的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体系,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议程。
2.高校的高度重视以及多方力量的参与,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的基本保证
由于国际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课堂,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等方式,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丰富的理论实践研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短时间内和大范围的全面推进,在摸索中逐步走向成熟。
3.工作方法多样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运转的必由之路
良好的途径和方法,灵活多变的工作方式,能够给教育过程带来活力,以保证教育目标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没有切实可行的、适应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就很难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面对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大学生的心理,一定要开辟多种工作方式,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运转的必由之路。
4.提升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是决定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核心要素。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种职业、一种行业、一种专业,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学科融合、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通过倡导高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培养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类相关专业等途径,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1.发展迅速,但整体水平不高,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迅速,总的看来,体现在从无
序到规划;从自发到自觉;从冷到热;从开始介绍引进到发展自己的研究;从社团行为到政府行为。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形式,不少高校累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实践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的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
尽管如此,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并不高,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从宏观来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专业化程度还较低,与学生、社会、时代发展要求还相去甚远;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一般来说,沿海如上海、江苏、北京、浙江等地区的院校以及一些重点院校比较重视这一工作,能及时接收和响应政府政策,发展相对要快些;对于其他一些边远地区,大多数院校还没有开展,对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是不利的。
因此,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各个地区的发展程度,要注意提高整体的水平,让大多数院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2.以防治心理障碍为重点,关注心理发展不够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咨询工作开始的,学生有了心理问题,辅导人员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预防治疗为主,以发展成长为辅。
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以患有心理疾病的少数大学生为工作重点,出现问题才给予关注,忽略了大学生本身的心理发展模式。因此,为了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开展了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这一工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关注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依循“发展—提高”的模式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只是重点关注少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远不能满足现实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兼顾全体大学生的工作模式还需进一步转变。
3.操作模式以课程模式主,实施途径单一
课程模式主要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讲座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它重视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系统科学的传授,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具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结构性、系统性都比较强。但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采取课堂理论教学的方式,难以编写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方法和技术的传授,往往会变成针对性不强的心理学基础课;现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计划不利于开展这些教育。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必须符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实际,与教育的性质、任务和目标相结合,还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操作模式,如咨询辅导模式、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心理教育综合课模式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决定性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途径,也是党和国家,以及社会都十分关注的工作。一方面,政府的引导、学校的重视、社会的关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切实落实政府政策,将心理健康课程引入课堂,开展相关的活动宣讲心理健康知识;学术团体的理论研究,医务工作者的实践支持。另一方面,大学生应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完善,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高自己。
回顾这30年我们取得的成就,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思不足之处,能为以后我们顺利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而高校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个责任,继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欧晓霞,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文章篇三
思政部心理教研室自XX年9月申请开展全程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以来,XX级学生已运行了2个学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我从教学运行、教学成果、创新与特色、教学管理、教学服务及保障等方面做一下总结:
一、教学运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课程以全程式教育贯穿学生一、二年级四个学期,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大一上下学期分别为12学时,大二上下学期分别为4学时。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教学成果
XX年,心理教研室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科研成果,从发表论文,编写教材,结题课题,都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紧密相关,其中结题辽宁省“xx”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结题课题《大学生心
理危机干预模式研究》,结题课题《对大学生考试作弊不良行为的调研分析与预防机制研究》,发表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编写教材《对话心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吉林大学出版社。
XX年姜萍老师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王春霞获得XX优秀教学质量大赛二等奖。
三、创新和突破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本课程形成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我们把它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的创新性模式,即围绕“一个中心”:即大学生发展、进步与成才;发挥“两个作用”:即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与学生的自主自助作用;坚持“三个特性”:即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实现“四个延伸”: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相结合向学生自主学习延伸;心理测验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向学生心理自我建设延伸,个体心理咨询向团体心理咨询延伸,课程教学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向健康教育理念建构延伸;做到“五个结合”:理智启迪与情感培养相结合,理论传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教学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心理游戏与情景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咨询活动相结合;突出“六个重点”:即心理健康标准与培养、学习与创造心理、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恋爱与性心理、挫折及危机应对、心理成长与情绪健康。
(一)内容上创新
本年度在本科教学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有所创新,课程内容体系先进新颖,针对性和实效性强,选择与大学生成长、成材密切相关的内容。
第一讲 心理健康 助我成长
一、健康从心开始
二、心理困惑有几多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