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报告
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人的一部分,全社会都将关心关爱他们的健康成长。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报告篇1
背景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调查
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众所周知,然而具体薄弱在哪里,好象鲜有提起。我于2012年7月参加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到枣阳市七方镇助教。七方镇小学学校占地15000余平方来。现有小学班9个。初中班8个,学前班1个,在校学生达1300余人.是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这里的孩子大多数天真可爱,朴实却活跃,但他们的见识实在是太狭窄了,初中的孩子的知识面不及城市里小学生的知识面。并且孩子们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害怕交流与表现。面对严峻的教育问题,除了教学,我们也对当地留守儿童的家庭及经济情况做了各种问卷调查,走访了留守孩子的家,收集各种资料,虽然我所在的学校或许具有其他学校所没有的特点,虽然由于本人水平所限,或许并未能看到更多隐藏于简单表面之下的事实,但我相信,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更多的人对农村教育更为细致的考察一定能切实提高我们农村的教育水平,并解决好令人担忧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调查数据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25%
父母只有过年才回家的80%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95%
非常想父母的65%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37%
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5%
害怕陌生人的25%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1%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57%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
三、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心理上的寂寞与生理上的缺失,造成孩子封闭自己,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五、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
首先,监护的“盲区”。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一部分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其主要特点: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一部分上寄宿学校,其主要特点: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这类留守儿童由于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易受外界影响,发生问题较多。其余的是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主要特点: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由于没有父母的细心监护,而班主任老师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相当一部分留守生学习缺乏自觉性,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勤俭节约;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参与偷盗,迷恋上网,有的甚至早恋。
再次,社会环境存在“雷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
建议和解决方法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如今国家已经开始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可以进行: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5、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学生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才能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报告篇2
前言:据目前数据,我国留守儿童数量达到5700万,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为此,我们深入留守儿童问题严重地区,实践调研,通过采访、支教、“走近孩子,走进幸福”的活动、走访以及活动反馈等形式完成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并达到以下目的:①让政府更清楚地了解留守儿童在心理、学习、生活的现状。②让学校能够根据不同的儿童因材施教。③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④让父母能够了解子女的真实想法和关爱的力量。⑤让儿童更加了解父母辛勤劳动的艰辛和对他们的无私的爱。⑥培养我们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吃苦耐劳,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⑦宣传民航知识,以扩大儿童的知识面。
正文:
20XX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热烈展开,我们组成了“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分队,成员9人,计划深入陕西省咸阳市农村地区,通过采访、支教、“走近孩子,走进幸福”的活动、走访以及活动反馈等形式展开留守儿童课题研究。7月8日,我们到达活动目的地——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开始为期7天留守儿童调查行程。
在乡亲们家安顿好后,队长找来竹竿将院旗立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实践服务团队(民航飞行学院)向村民们介绍了团队的来意。出乎每一位成员意料,短暂的支教活动引起了乡亲们热情的关注,他们放心地让孩子接受队员的指导。
当笑容满面的孩子们早早地端正坐在教室里,队员们感动不已。一张张纯洁的面容,像是一幅幅无瑕的画卷,让队员们感到了肩上的责任。为了更有效率的指导孩子们学习,团队分成八组,分别指导一至八年级的学生。每年级七到八人——后来队员们得知,原来这所乡村小学总共仅有56名孩子。教学开始,第一天没有准备齐全,队员们在教育中显得有些紧张。但一天的初步指导后,他们也很快发现了情况:这群孩子们不乏性格孤僻、沉默不语的“问题学生”,而且接受的教育也多少落后于城里的孩子。一位三年级的小朋友竟不会两位数乘除,仅仅依靠手指头计算加减法。这些问题显得急迫而困难,队员们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学到该懂的知识,并与他们的家长耐心的交流。第二天,学习照常进行,三个时间段——“7:00-9:30,10:30-12:30,15:00-18:30”,孩子们按时上课。不同的是,孩子们比第一天竟多出了一倍:村里人听说大学生来支教后,纷纷让自己的孩子赶来接受辅导。在村里人眼中,放假了的孩子是格外调皮、捣蛋的,而在学校里,孩子们才能乖乖地学习,不调皮捣蛋。因此,团队的教学中又多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保障每个人的安全。“铃„„”,熟悉悦耳的声音响起,孩子们纷纷欢喜地冲进教室找好位子坐下。这温馨的场面让每一位队员很感动,这也是他们曾经历过的。
七月的咸阳,天气灼热烤人。而队员和孩子们毫无倦意。对孩子们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即便是同一年级的孩子,也是差距明显,所以一些三年级的孩子不得不被放在一年级中指导,而一些五年级的孩子则已经可以预习初中的知识。一位性格内向的女孩儿,虽已小学三年级却还仅仅会单位数字的加减法。如此掉队的学习热情让指导她的刘文学队员极其担心,队员们商量一下后,决定用各自的空余时间对她进行额外辅导。乘除法不会,便从简单的加法教起,甚至用数手指的方法来让她熟悉基本的运算法则。短暂的几天支教,也许并不会对她的学习状况有根本改变,但她脸上的笑容至少证明队员们的努力给她带去过鼓励、欢乐。
七月十一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实践服务团队离开了支教长达一星期的咸阳市礼泉县庄河村。这段独特的“旅行”给队员留下了太多的回味,尤其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留给队员深深印象的同时也提醒了每个人:“留守儿童”问题任重而道远,对孩子们的关爱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带着种种疑问和沉重的责任感,团队开始了实践调查的第二站——陕西省政府。
经过队员们提前百般预约,最终团队得到了陕西省政府人力资源部陈建强秘书长的热情接待。两名队员在陈秘书长的带领下走进了办公室,陈秘书长打开电脑,耐心的查阅相关资料。经过介绍,队员得知,陕西省在2005年专门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旨在对下一代儿童加强学习、心理上地辅导。当被问到这样的一系列措施在陕西省各地的落实情况时,陈秘书长认真的说:“大量的留守儿童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单靠政府的政策是难以解决的,更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让社会行动起来才会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他建议队调查发现员们应该继续进入基层发现问题,在大量分析基础上得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或意见。两个小时的访谈,让队员们切身体会了政府对待留守儿童的问题上作出的巨大努力;而此时此刻,队员仍旧感到肩上的重担,责任在催促着每一位同学马不停蹄地工作。
面对即将结束的行程,每一位成员心情仍旧沉重。就在团队刚刚到达西安的第二天,报纸上便出现了一则惨痛的新闻:陕西丹凤县五名儿童相约自杀。而经过了解,其中三名是因为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如此的重担摆在眼前,即便是出现很久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如今进步的社会里仍旧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团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会继续追踪问题的深层细节,得出最终的分析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行程结束,队员们搜集了一个星期的支教中所相积累的资料以及之后的采访调查报告。在查阅相关数据的基础上积极的分析留守儿童问题,我的调查结果如下:
一: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1.心理问题
在我们支教礼泉县小学中,一个三年级的女孩子总和周围同学相处不融洽,整日沉默不语,性格孤僻。经过多方了解,我们得知她并不存在语言沟通上的困难,可能是家长的疏忽及周围的同学冷淡的态度导致她怪异的性格。长期的不合理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动向。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造成不良后果。
2.学习问题
在这所小学里,家长对孩子成绩普遍的关注。然而却很少有能够帮助孩子学习的。一方面,农务繁重,家长抽不出时间监督;另一方面,家长本身文盲,无法给予孩子知识上的辅导,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到知识对于孩子未来的重要性。我们在最后一天的孩子家长会上,将这一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讲将每一位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家长沟通,提出孩子在学习上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法。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加上监护人本身意识问题,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这种现象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3.生活问题
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孩子,并没有城里孩子那般阔气。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建议
为了保证属于“留守儿童”的学生的健康成长,我结合陕西省留守儿童问题政策及礼泉县(活动实践地)政府政策措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2、学校各科老师,主要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对学生加强心理教育,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教育,达到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目的。
3、大力开展校园活动。这几年,每年学校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校运会、广播体操比赛、庆祝六·一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对“留守儿童”也是有吸引力的,缓解他们的厌学情绪。
4、实施制度化的家访,逐步建立起了学校与“留守儿童”照管者共同支持的教育模式。
总结:
幸福,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样的一群孩子,本身并没有任何缺陷,真正缺少的是社会给予的优良教育和心理指导;他们缺少的是社会本应带给他们的快乐。十几天的支教活动,走近了孩子,也走进了幸福。与孩子的相处,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孩子们内心质朴的对于快乐的渴望,让我情不自禁的想带给他们充实的生活。这也许就是经历的责任感,也带给了我久违的幸福。他当队员们用简单的计算方法解答了他们沉思已久的问题,每一位孩子都会激动不已,拿起一小截儿铅笔在纸上努力的演算。他们渴望得到知识,渴望有人给他们讲解心中早有的疑问。他们是快乐、懂事的孩子,却都没有注意到被社会的忽视,没有对自己人生理想的一点塑造,也没有对前途隐隐的担心。为什么当孩子们的父母去外地辛辛苦苦的打工为社会奉献大量的劳力和时间,而孩子们却得不到本因属于自己的教育和关爱?这是社会的缺陷,是社会的忽视。农村地区原本落后的生产力会在如此循环往复的体制中愈发落后,而进步的社会如果能回过头拉住他们,便会改变这一现状。
让孩子们真正快乐,就给予他们应有的教育和关爱,让社会关注起来。当孩子们一切安好,社会本身也是一种幸福。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报告篇3
摘要
随着我们一步步的成长,我们不知不觉就是一名大学生了,即将步入社会。在这个竟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要积极的融入这个大家庭。这就要求我们去进行社会实践。随着农村劳务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劳动力转移大军中。他们在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家庭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也同时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把未成年的子女留在家里的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
1、调查的意义和目的
就社会经济发展而言,留守儿童的出现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是一种阻碍。关注与研究社会热点也是我们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这次调查能让我们更加了解社会现状,提高我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也是我们枯燥的暑假生活更加充实有趣,有意义。
2、调查过程
我找到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去村里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我们向村里的老人,同学了解他们家里的情况,到学校去询问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以及学习状况。
3、基本情况与分析
3.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
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他们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关系相对疏远,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3.2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此次调查走访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行为养成教育方面严重缺乏。在学校,表现为学习没有计划性,学习兴趣不高,拖欠或不作家庭作业;不大遵守校规校纪,自由散漫、迟到、早退、缺课现象时有发生。在家庭,表现为不讲究个人卫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社会,则表现为缺乏礼貌待人常识,个别留守儿童甚至有抽烟、沉溺网吧、赌博等不良行为。
3.3各方面联动不够,社会管理缺失
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和管理缺一不可。但从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目前家庭、学校、乡镇村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很多留守儿童,由于我们村并不富裕,很多年轻人都到外地去打工挣钱,然后就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里。那些孩子在家得不到好的教育,没人管束,缺少亲情的温暖。
5、对策
5.1纳入全市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和实际问题,制定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并将其纳入全市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统筹考虑。
5.2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三级政府工作责任制,市、区县(市)、乡(镇)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牵头,教育、公安、计生、劳动与工、青、妇、关工委等部门共同参与,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具体措施,并将留守儿童工作列入区县(市)、乡镇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5.3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的便利条件,发挥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职能和教育功能,以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以此来弥补、疏导和改善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5.4培养和扶植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社会服务机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家庭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切实为农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5.5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弟享有相同权益。
要完善和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加强对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健全服务体系。为方便留守儿童随外出务工父母异地入学,要改革学籍管理,为留守儿童建立流动学籍,同时要改善外出务工子女必须回原籍地中考、高考的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和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留守儿童异地入学门槛;
5.6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
妇联、教育、共青团、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力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中心、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青少年维权岗等阵地作用,开通咨询热线、专家解疑答惑。创建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针对不同孩子,进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
5.7优化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一是加大社会宣传。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宣传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各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命运,营造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看过“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报告”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