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职工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职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
职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1
摘 要:暑假期间,我在亲戚所工作的单位进行了员工的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些调查。了解到一些普遍的散漫,浮躁或者迷茫不安的心理情绪。我对此状况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推测,并较合理的探索推测出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 企业员工 浮躁 焦虑不安 迷茫 心理培训 解决办法
一、企业员工的心理现状
通过询问以及聊天的形式,我了解到了许多当然也学习了很多。这些都让我获益匪浅。在了解询问的过程中,我发现的不正常心理现状的员工主要都集中与这么几种。
(一)、过虑型员工
过虑型员工,也就是说裁员、减薪等负面事件还没发生在他身上,但他受大环境和周围气氛的影响,整天杞人忧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以致出现了焦虑情绪。这种员工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危机阻遏了发展信心。在一帆风顺的日子里,投资、经营、发展时时都充满了信心。但当事业和前途遭受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时,便如入深渊,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对发展、对自己没有信心,很难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因而精神萎靡;第二,经济收入减少产生恐惧感。以前收入正常,能满足日常开销,日子过得很顺,现在企业效益下滑,收入锐减,形成落差,心理上有一种不平衡感,因而在经济上容易产生惧怕感;第三,心理健康重视不够。一些人平时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存有精神疾患,在生理、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不同情况的身心疲劳,平时没得到缓解和释放,还没有到暴发的程度,而一旦遇到打击,以前心理健康疾患和现在的挫折,使自己的精神一下子崩溃了,恐慌、惊骇、抑郁等一起袭来,甚至产生轻生等念头。
(二)、倦怠型员工
企业员工长时间高度集中精力干一件事情,很容易疲劳;而且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也让员工过度地担心、紧张,以及不断变化的考核标准等,给他们的心理和生理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心理上表现最多的是厌倦、易怒、难以放松、焦虑、忧郁和情绪低落;生理上也伴随出现肩膀痛、背痛、颈部疼痛以及疲惫感以及肠胃不适等症状。而绝大多数的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沟通都有障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使得普通员工能够通过群体内的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挫折感和满足感,从而稍微缓和员工不满情绪的继续发展。然而一些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不利于组织内正式沟通的实现,员工团队协作性大打折扣,使得员工满意度和成就感降低。
(三)、人际关系困窘型员工
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一种盘根错节的关系,它使企业人际关系复杂化、多样化,有其积
(脚注)
* 张传燊,男,1992年生,福建福州人,华东交通大学信息学院信息工程专业11—2班,电话:15079012055电子邮件:xcs100@qq.com。
极的一面,可消极的一面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企业领导阶层之间存在着经营人际关系的现象,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如人心涣散,人才流失、腐败滋生、生产经营混乱,效益下滑等。二是领导与员工之间关系紧张。员工缺乏参与权、决策权而心生怨气,士气低落,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员工和员工之间关系紧张、人为隔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过分强调绩效忽视了公平,导致过分竞争,使同事成为对手,互相戒备,只顾竞争,不愿协作,挫伤了员工积极性等。四是亲缘关系错综复杂。由于多数国企历史悠久,员工中亲缘关系较多,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关系网,有时动一发而牵全身,影响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和正常管理,破坏公平竞争机制,导致队伍凝聚力下降。
二、产生如此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现状和现实社会情况,我将主要原因归结为一下几点。首先来源于经济上的不公平感。经济上分配的不平衡、不公平、不合理,当然会导致不公平感,甚至于仇富、炫富。工人们与管理层之间好像关系并不是很融洽,上班时间他们是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下班了,他们之间也很少沟通,计划经济时期,大家都是同一个级别,同一个待遇,一看工龄就知道你拿多少钱,平均主义“大锅饭”,虽然穷但基本没有差别;而现在大家已经相互不清楚收入有多少,特别是我们国家东中西部地区、城乡、行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开了,所以大家有比较强烈的经济上的不公平感。
其次,文化上的迷茫空虚感。主要是缺乏主流价值观,不知道哪个方向是对的,哪个方向是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建立健全,且远未深入人心,大家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应该朝什么目标前进。在这种文化空虚迷茫的情况下,焦虑浮躁、抱怨冷漠、“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不良心态就必然产生和蔓延。
第三,来源于社会上的不公平感。单位编制内外身份不同导致的待遇不同;比如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不公平;腐败分子权钱交易,少数官员目中无人、欺压百姓;还有人们常说的“官二代”、“垄二代”、“农二代”等社会阶层固化;特别是从农村进城的,80后、90后,他们发现城里同样年龄的人在生活上普遍比他们好的多,特别是上学、就业、职位升迁等机遇概率比农村的孩子要高那么多,这种不公平感自然就会产生。
第四,政治上的失望感和无助感。部分人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得不到及时帮助,找不到有效畅通的渠道来表达,因此有失望感、不信任感、无助感。比如说近年来,一些地方强拆民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失,政府管理上一些信息、政策不公开、不透明等,当然会使部分人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仇官恨官,只要是官方说的一概不相信。这样一来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三、解决企业员工心理问题的方案
(一)、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标准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如何判断员工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二)、如何解决企业员工心理问题
要解决企业员工心理问题,只有通过企业和员工双方进行恰当有效的心理管理来实现。
1、企业方面
(1)、加强员工心理培训,提高员工自我调控能力
邀请或聘请心理咨询专家,就如何缓解心理压力,进行专题心理辅导。比如著名心理学家张怡筠博士就为深陷经济危机“心理风暴”中的企业员工开出了一系列“药方”:第一,肢体放松。肢体紧张绷紧时,人无法进行理性思考,所以首先要做些瑜伽、静坐和深呼吸练习;第二,评估财务现状。焦虑就像一面放大镜,会惯性地放大和灾难化我们的损失,减收一块钱的心理感受像是损失两三块那样惨重,坐下来客观评估自己的资产现状后,会发现大可不必担心“明天就要没饭吃了”;第三,注意力从“已失去”转移到“还拥有”。人的惯性思维会聚焦在损失上,若是 100万剩下 25万,有人觉得亏了 75万明天就只有去跳楼,但换个思维,25万的可支配资金还是大有可为的。停止哀叹,集中精力解决问题,与其坐着言,不立即行,先找回正常作息和身体健康。
还可以,加强员工自我调控能力。引导员工在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观察世界的过程中,用平和宁静的心态思考问题,以乐观豁达的情怀对待生活,用理性纠正偏激,让冷静战胜浮躁,以恬淡取代痴迷。在强者看来,目前这种危机反而是员工重新自我投资的契机,只有最强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重获自信和积极心态。因此,第一,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抓紧这个时候,进行员工的针对性技能培训,在自己的领域里保持专业度;第二,投资自己,员工最大的成本是生命里的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在不断的历练中升值;第三,成为多面手员工,这能让员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就业途径。
(2)、增加员工的心理收入
增加精神奖励。在目前企业减员减薪的情况下,提高物质奖励对企业来说是力不从心,但精神奖励同样也能达到良好效果。有时,一句祝福的话语,一声亲切的问候,一次有力的握手都将使员工终生难忘,并甘愿为企业效劳一辈子。
改善企业内部员工的人际关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说明,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自尊、社交和自我实现。人们从事工作不仅仅为了挣钱和获得看得见的成就,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工作还满足了他们社会交往的需要。所以,友好的和支持性的同事会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员工和领导之间的相处,员工要尽量避免假设领导对自己的不满,如果自己对领导批评的方式感到不满,可以在婉转表达自己心理承受度有待提高的前提下,建议领导用单独谈话的方式加以批评;员工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要学会冷静,待情绪平静后,主动与领导谈话,并一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加强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引导。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员工的心理进行引导,使员工思想、心理和行为受到不同形式的影响。例如企业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寓教于情、寓教于行、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树形象、建队伍为切入点,着力营造团结友善、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健康向上、明礼诚信的文化环境。让企业文化这一更高层次的理念在员工心理调适过程中充分发挥影响、同化和整合作用。
2、员工方面
(1)、学会判断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
员工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如果没有食欲或食欲过盛,心跳过快,头痛或颈背部肌肉紧张,难以入睡或半夜醒来恶梦频频,不能深呼吸,皮肤过敏或湿疹,吸烟或饮酒过量,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为琐碎小事而与家人或同事争吵。如果有其中两条以上的征兆,就意味着你可能处于心理紧张状态了。
(2)、学会合理的放松和正确的看待生活
在面临心理压力时,一定要做到:不要让压力占据你的头脑。保持乐观是控制心理压力的关键,我们应将挫折视为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不要养成消极的思考习惯,遇事要多往好处想。
洞察你自己的心声:许多人对一些情形已形成条件反射,不加思索就做出反应。我们应多聆听自己的心声,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努力在消极情绪中加入一些积极的思考。
创造一种内心的平衡感:心理学家认为,保持冷静是防止心理失控的最佳方法。每天早晨或晚上进行20分钟的盘腿静坐或自我放松,能创造一种内心平衡感。这种屏除杂念的静坐冥想能降低血压,减少焦虑感。有一项研究表明,过度焦虑烦躁的人每天花10分钟静坐,集中注意力数心跳,可使自己的心跳逐渐变缓慢;10个星期后,他们的心理紧张均有一定程度的减轻。此外,按摩对减轻压力感也非常有效。
懂得平衡自己的生活:许多人抱怨说他们的时间老是不够用,事情也老干不完。这种焦虑和受压感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要知道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些为工作或生活疲于奔命的人并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含义。
最后,员工更应自我正视,积极主动参与企业心理管理。作为企业员工更应该直面自己的内心,不管是否有心理问题,都应该积极参加到企业举办的心理培训。同时,更应该对自 己负责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乐国安. 健康心理学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1
[2] 杨晓凤. 国有企业员工心理调适 [J]. 中国学术期刊网
职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2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希望把自己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传递给身边的朋友、同事,能为维护大家的心理健康,丰富一线员工的心理资本尽一点绵薄之力将是我无上的荣光。
为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展开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此次调查选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五项标准WHO—5作为调查问卷,WHO—5没有贬抑色彩,不涉及隐私问题,不触发受测者的防御机制,更不会给受测者带来负面情绪困扰,能较客观的反应受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也能较准确的反映出受测者的生活质量,所以WHO—5又被称为生活质量问卷。该问卷标准分最高为100分,50分为阈限分,50分以下通常可以筛选为有症状显示。
在某钻井队共发放问卷38份,收回38份。经统计分析,50分以上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者27人;50分以下,显示有症状者11人,占调查总数的28%。
这11位受测者成为重点关注对象,我主动的找时间与他们分别进行了一对一的会谈,进一步获取相关信息和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辅导。
其中九例情况相似,是由于现实的压力源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通过会谈、倾听,宣泄疏导他们的一部分负性情绪,协助他们建立合理信念、接纳现实,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有两例较特殊:一例是内向不稳定的人格特质为主因导致的人际交往不畅和生活中不恰当的比较造成心理落差大导致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一例是由现实应激因素引发的长达一年半的睡眠质量下降导致的生活质量降低。对这两位受测者分别进行了SAS、SDS的测试,测验结果显示均无焦虑、抑郁情绪症状。测验结果令我心下稍安,但这两位受测者的现状作为个案我会继续关注,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建立合理的行为应对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则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基于调查结果一些共性问题的思考:
一、钻井队员工普遍存在着社会支持系统不良的现状
社会属性的人在人际互动中需要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地缓解生活事件的应激强度,降低当事人的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不损害或是少损害人的心理健康,不减低生活质量。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生活事件不仅指生活中的负性事件还应包括正性积极的事件,比方说婚庆、升迁、升学等好事情也需要社会支持、需要分享。
钻井队常年的野外工作模式使得一线员工与外界联系的较少,生存环境相对封闭,有效地社会支持更显不足。在大的生活事件压力下或是更大叠加压力下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往往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水平,造成生活质量下降。
二、心身健康知识相对匮乏的现状
心身健康知识相对匮乏及不合理的认知影响了员工的心身健康,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现举例说明:
1、腰椎间盘疾病问题。在钻井队钻工岗位工作3~4年的员工大多显现出腰椎间盘方面的疾患,这种病一旦罹患就很难靠医学手段根除,需要降低劳动强度和长时间的休养、理疗。按照心身医学的理论,腰椎间盘问题属于心身疾病,而钻井队员工罹患这种疾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健康知识的匮乏和错误的认知造成的。今年5月份我有幸参加了油田基层井队红十字急救员的培训,在课间就这个问题请教了当时的授课老师,老师的回答更加佐证了我的观点。老师说:我们的员工往往存在一个误区,总是认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认为干了一天活就等同于参加体育锻炼了,其实在劳动中我们的员工是在重复单一的动作,是单一的骨头磨骨头,对腰椎、关节是一种疲劳破坏。而体育锻炼是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下全身心的活动,对肌肉、韧带有益的训练,这些训练增强了肌肉、韧带的强度又反过来保护腰椎、关节。
2、人格特质问题。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这个不相同当然也包括人格特质的不同,人格特质的形成主要基于遗传的基因,同时后天的环境培养也有很大关系。比较经典的EPQ人格类型学说把人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但有对某一工作情境的适合与不适合的考量。这一比较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若能普及,每个人就有可能更加正确的认识自己,结合自己的人格特质去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幸福。
三、部分存在盲目攀比,家庭收支不合理的现象
在当前经济繁荣、物质生活富足的年代,家庭拥有住房、汽车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但每个家庭又不尽相同,对于原生家庭财富积累较多的油二代甚至是油三代的小主干家庭来说,拥有大宅、豪车可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相对于独立创业的油一代且无外援的家庭来说可能需要贷款来完成住房的梦想。在住房贷款还没还完,家庭收入又没有增收的情况下看到人家有车开挺风光的,头脑一热又开始节衣缩食贷款买车。这就有盲目攀比之嫌,不太明智了,这种盲目攀比、不太明智之举往往给自己和家庭其他成员带来现实的压力,生活质量不会太高,此外一旦遇到一些小的风险就会产生更大的应激反应。
这个时候要充分结合自己家庭收支的实际情况来权衡取舍。俗话说:“吃饭穿衣量家当,自己的炮仗自己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情况在一线员工中部分存在,在调查总数中占到16%,生活质量处在50~59分的临界值位置。
应对之策:
一、享受亲情连接,悦纳现状
钻井队作为一个社会的单元,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功能上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只是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区域是在荒原野外的现状。其实想想和我们一样的团体是非常之多的,比我们更加偏远和艰苦的团体也不在小数。现状不能改变的时候我们就欣然接纳它,在这个团体里因为偏远,我们员工之间连接的更加紧密,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这种连接成长为一种亲情,享受亲情连接,悦纳现状这是我们特有的生存优势。
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员工心理资本含量
成立EAP心理健康援助机构,为维护广大员工的心理健康提供专业化的帮助,这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员工心理资本含量最为直接、积极、有效的方式。
职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3
当我们广大企业的员工与全国人民一道,昂首阔步地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挺进的时候,一种盛世危象——心理疾病或精神疾患的恶魔,也在积聚、发酵、膨胀着,并正向我们这支奋进的队伍猛扑,撕咬着员工的身心健康,破坏着组织的战斗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曾针对心理疾病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断言“没有任何一项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2000年,世界卫生大会在中国召开,预测在21世纪影响中国最严重的疾病是心理疾病,指出这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大问题。
显然,如果我们要想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那就不能不正视这一“最大问题”,防止其泛滥成灾,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痛苦。
事实上,我国职工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疾患已经比较突出。这可从以下的数字得到说明。
据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精神病协会年会发表的数字,目前我国有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据我国卫生部提供的数字,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精神病总发病率为2.7%,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目前已达13.47%,上涨了5倍。现在总发病人数达1600万人,其中精神分裂者600万人,相当于每60户中即有一例,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加。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死亡,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成为我国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全部人群的第五位死因。
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以来,我国大陆已有1200多位企业家自杀身亡。其中既包括一些比较著名的大企业的企业家如原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总经理方宏跳楼自杀、贵州习酒老总陈星国举枪自尽,也包括一些不太著名的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如年仅29岁的茂名永丰面粉厂老板冯永明在家中割腕自杀。冯在遗书中写道:“现实太残酷,竞争和追逐永远没有尽头,我将到另一个世界寻找我的安宁和幸福……”
北京自杀研究和预防中心公布的数字表明,中国每10万人中有22人自杀,大大超过10万分之13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中国目前有世界上最大的精神健康问题,自杀现象的大量发生仅是这一最大问题的冰山之一角而已。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几乎都受到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的困扰。
年中国经营者问卷调查,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及中青年经营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工作过于繁忙,身心疲惫不堪,时常烦躁易怒,心情沮丧,疑虑重重,挫折感强,悲观失望等等。与之相关的慢性胃炎、高血脂、神经衰弱等发病率也较高。据上海可锐管理咨询公司2003年度的客户抽样调查,68%的白领职业安全感低,自觉“朝不保夕”,职业焦虑严重。IT软件、金融证券、快速消费品、医药及广告行业是最没安全感的行业。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对IT行业的2000名员工所作的调查也表明,有20%的员工心理压力大,5%的员工心理问题严重,75%的员工认为他们需要心理帮助。
除了企业家和白领外,精神疾患或心理障碍者遍及儿童、青年和老年。据有关部门对中国22个城市的调查,少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中学生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检出率达16%。据上世纪90年代在7个省市的调查,约有27%的女性有精神障碍,30岁以上的都市女性患抑郁症的比率正在呈上升趋势,老年人患痴呆症的比率达3%,且也呈上升趋势。据重庆市残联2004年的调研报告,重庆市目前有心理问题的人占总人口的20%,约600万人有心理问题,即每五个人中即有一个心理不健康,其中抽查的乡镇街道重症精神病患者的平均检出率达6.5%。令人忧虑的是,这类人群的数量还在上升。据中华英才网最近对6000多人的网络调查统计显示,有58.6%的受调查者出现了轻微的工作厌倦,对工作失去热情;有26.5%的人出现了中度工作厌倦,需要借助休假或跳槽进行调整;还有9.1%的人表示极度厌倦工作。三者相加高达90%以上的受调查者厌倦工作。
心理健康问题之所以成为“最大问题”,不仅在于这个问题本身的严重性,而且还在于这个问题的社会危害的严重性。一是加重疾病负担。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显示,在中国负担较高的20种疾病中,精神疾患占了5项,分别是抑郁、双相情感疾病、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和自杀。精神障碍造成的负担,在目前中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第一,已超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二是摧残人力资源。中国各种精神疾病所致的劳动力丧失占全部疾病及外伤所致的残疾和劳力丧失的20%。如自杀不但造成人力资源的直接损毁,企业家的自杀更使这一稀缺资源的供给更加短缺。三是增加社会负担。据统计,一般一个人自杀会对6个人造成巨大影响,在对家人、亲友造成巨大心理创伤的同时,还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四是危害社会安全。大量有心理问题或精神疾患的人群的存在,是埋在人们身边的“隐形炸弹”。云南大学的马加爵走上犯罪道路之前,重庆铜梁的袁代中因与后妻争吵,酿出一场死伤数十人的惨剧之前,都已经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与治疗,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类似心理不正常的人,犹如“隐形炸弹”,一旦遇到刺激,哪怕在正常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刺激,都随时会爆发为杀人、放火、投毒、毁坏财物等恶性事件,产生难以想象的恶果。五是损害个体与组织的健康。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既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又损害包括企业在内的组织的肌体与效率。
针对有关专家发出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正在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及健康的第一号敌人”的警告,面对我国日益上升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趋势,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辩症把脉,标本兼治,努力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保健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以及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员工“心病”缘何群体发生?
员工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的群体性发生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员工所受到的职场压力、社会压力与个体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正是这些压力的持续交互作用,导致了员工心理与行为的扭曲、变形与改变,积之成疾,聚之成患。
先说职场压力或职业压力。据2003年1月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的观点:“最后的禁忌不是性,不是酗酒,不是毒品,而是职业压力对员工造成的伤害。”据调查,我国有60%以上的员工感受到来自工作的压力。经营竞争、管理竞争、职务竞争、岗位竞争、就业竞争、升学竞争等等压力,几乎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2004年,38岁便英年早逝的民营企业家王均瑶,他的妻子这样评价丈夫:“均瑶工作就是太拼命了,每天总是很早出去,很晚才回来,为了自己的事业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自己的身体。”其实,拼命、玩命工作的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又岂止王均瑶一人!
像机器一样超负荷、超强度、超时间的工作只是职业压力的表现之一(因为“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甚至今天工作很努力,明天也得努力找工作)。职业压力还表现在工资报酬不合理给员工造成的压力,管理模式落后、不科学造成的束缚压抑员工热情的压力,组织文化恶劣导致的与同事和上下级关系、部门关系冲突的人际关系压力,因工作过于繁忙导致无暇兼顾家庭而产生的压力,因结构和岗位调整而产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压力,因各种现场安全事故和隐患形成的安全压力等等。这些职业压力如影随形地影响着人们在职场中的心理与行为。
再说社会压力。处在改革开放和转轨变型时代的中国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员工,新旧变化、中外文化碰撞产生的社会文化压力;新旧经济体制更替以及医改、房改、教改等产生的社会经济压力;城乡二元经济发展失衡,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产生的强弱地位失衡,以及等级特权、官员腐败、司法腐败等等形成的社会政治压力;由于社会群体中强势与弱势、贫困与富裕、劳工与资本的对立与冲突所演化成的社会压力,等等。这些压力的广泛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据《新京报》报道,去年10月和11月,在北方的大庆市和南方的合肥市,先后发生了被迫人跪狗的事件。大庆市一位三轮机司机不慎将狗撞伤,因拿不出钱赔偿而被迫接受狗主人向伤狗下跪的无理要求;合肥市一位出租车司机不慎把狗撞死,在无力满足狗主人提出的3000元赔偿要求情况下被狗主人痛打一顿并被逼向死狗下跪不说,当地派出所居然裁决下跪者向打人的狗主人赔偿1000元。联系到数年前韩国老板强迫数百名中国劳工集体下跪的事件,以及近年来各地时有发生的进城务工人员泣血讨要被长期拖欠的血汗工资而被拒、被打和被罚跪的事件,这些直接体现或折射社会冲突的现实压力,不仅对当事者的情感、心理人格造成严重伤害和扭曲,而且会对社会大众的心理与行为造成恶劣的影响甚至负面诱导。
至于个体压力,可从两个方面说明。一方面是家庭压力。如夫妻冲突或离异、家庭成员关系失和、代际矛盾冲突、亲属的生老病死或意外事故、家庭贫困、本人生病或失恋、失学、失业等等产生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认知偏差或思维方式、价值观的片面性而产生的自我精神压力。如有的人贪欲无度,像柳宗元在《传》中讲的一样,名利财色收集于一身,一样也放不下,直至被贪欲的重负压死趴下;有的过份苛求自己完美无瑕,以致在心中形成块垒;有的忧虑过度而常怀杞人之思;有的固执地要为不可为之事;有的僵化地看待人生与社会、因看不破“红尘”而把处处时时都当作困境,等等,形成一种放不下、看不破、解不开的“心锁”或精神自缚。
上述三种压力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交互作用于企业员工或社会成员,引起如下几类不良的反应。一是生理反应,如疲劳困乏、胸憋气闷、头昏脑胀、耳鸣眼花等。二是心理反应,如焦虑、烦躁、紧张、郁闷、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等。三是行为反应,如吸烟次数增多,喝酒解愁、无端地发脾气、不关心子女和家人、自杀、杀人等。心理学和医学研究表明,对压力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三者往往又相互作用、互相强化。
如具有A型行为的人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尽管A型行为的人更能承受压力,但在长期压力下形成的过分的抱负与雄心壮志,过重的工作要求和永不满足的成就感,情绪的大起大落易于波动,有闯劲而争强好胜,过分的竞争和变动不定的敌意,对时间的紧迫感和匆忙感,情绪易怒和恼火不耐烦,超负荷工作而不休息等等,都成为引发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冠心病的重要或主要危险因素。
又如具有C型行为的人易发生癌症。C型行为的人或由于童年生活不顺利,形成压抑、克制的性格;或由于行为上过分合作、理智、协调、姑息、谨慎和自信心差;或由于过分忍耐、回避矛盾、好屈服于外界权势;或虽然情绪易怒但却不向外发泄而生闷气、焦虑抑郁等等,长此以往,便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减少内脏器官血流量,形成代谢障碍并损伤DNA的自然修复过程,使原癌基因转变为癌基因,促使癌症发生。
再如吸烟行为、酗酒行为等也是直接间接与压力反应相关,并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吸烟、酗酒、肥胖有损健康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有人认为“烟是和气草”、“烟是介绍信”、“酒是润滑剂”、“酒是公关的液体炸弹”等等,是将吸烟饮酒作为应对社会人际压力、公关压力、工作压力的手段或武器运用的。较长时期以来,人们几乎是无酒不成宴、无宴不劝酒,私人宴饮不算,仅公款吃喝每年花费达1000亿-2000亿元,公宴陪酒喝死人的报道屡见不鲜。我时常在席间听到“哪怕是农药我也干了!”的酒场表白。许多朋友告诉我,他们的“豪饮”几乎没有一次是心里愿意的,“喝坏了身体,喝坏了胃”,情非所愿,又迫不得已!古人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境界早已不复存在,有的往往是“关系不够(硬)烟酒来凑”的无奈。更何况“千杯少”也未必就是好事。据历史资料记载,李白、陶渊明、辛弃疾等的儿子痴呆,陶渊明临终前已认识子女残疾与自己过度饮酒有关,但悔之为时已晚。其实,古人也有“借酒浇愁愁更愁”和“酒乱性也”的告诫,不过在现代人的极具功利性的“公关酒”中被淡忘了。在吞云吐雾和交杯换盏的大鱼大肉中,肥胖行为也随之大量发生,并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新的不良行为。
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人们的行为习惯是由条件反射建立的动力定型而形成的。因此,要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建立良好行为习惯,进而保持身心健康,就要从改善这一动力定型所由依赖的条件着手,这样,才能防止“心病”的群体发生。
面对由各种过重的压力交互作用而造成的员工心理疾病普遍发生这一“最大问题”,解决之道当然是降压、调压或减负。我们常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当然不错,但并不是压力越大越好。心理学研究证明,压力水平与个体的动力或绩效曲线是一条抛物线,当持续过重的压力使个体无力处理并导致身心受损时,最终的动力或绩效反而大大降低。只有中等水平的压力才能使员工的动力最大、绩效最高。所以,当压力尚未达到中等水平时,增加压力会增加动力与绩效;当压力超过中等水平过重时,降压减负反而会增加动力和绩效。在调整压力以保持心理健康时,具体调增压力还是调减压力,要视情况而定,比如对那些无所事事、闲得无聊而致倦怠而生的心理疾病,就需要适当加压。
但针对目前我国公民中日渐突出且呈上升趋势的心理疾病,主要的是调减压力,降压减负。
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调减社会压力。前面讲到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等造成的社会压力,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等改革的继续深化去克服。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但首要的生产力是劳动者本身。如果深化改革使劳动者从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的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从人治、专制、特权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司法腐败、吏治腐败和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等社会状况下解放出来,获得自由、平等、民主、全面的发展,那么,人们受到的不当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科技等等体制、机制的客观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局面”。在这种心情舒畅的局面下,心理疾病就失去了大量滋生蔓延的大背景和大气候。
几年以前,《南风窗》杂志发表了一位留美博士致的公开信,信中说,与克林顿比较,他在时任的朱基身上看到了一种“体制的疲惫”。这大概可以作为体制性压力影响广泛深远的一个佐证。2002年,中国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表明,经营者对自己身心满意的程度数国企最低,而私企最高;心理健康指数,也是国企最低;经营情绪状况得分,还是国企最低,外企和港台企业得分最高。调查还表明,能在工作中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经营者,压力较其他人为低;工作中缺乏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的经营者,压力更大。国企经营者由于政企没分开、产权不明晰等体制性的束缚,“一纸调令”的处境使之处于极不确定的状态中而无法把握自己和企业的命运,因而成了压力最大的经营者群体。另有调查表明,在应试教育体制压力下,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也很突出,在有暴力行为的儿童中不少人是三好学生。这些都说明,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消除体制弊端对公民形成的巨大的社会压力,不但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治疗由于社会压力所致的心理疲惫,提高人民身心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幸福美好生活。
通过改善企业管理调减职业压力。有的专家指出:“压力与情绪管理已成为21世纪企业管理最为迫切的课题之一。”改善企业管理的方向,就是改革在旧的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以物为本的企业管理观念、制度、行为与模式,建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度、行为和模式。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让工作变得更安全、更健康、更愉快”的口号和国际劳工主席提出的“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体面的工作”的口号,对我们改善企业管理是有益的。
大量研究表明,在职业生涯中,一个人受尊重的程度越高,他受到的压力就越小,或他承受压力的能力就越强。事实也证明,一个人的职业或工作与学习的自主性越大,在竞争中感受到的公正性、公平性和透明度越大,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得到的关爱和帮助越大,他感受到的职业压力就越小,或者他承受职业压力的能力就越强,等等。这说明,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提高人的平等式管理;相信人、放手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人人都是经营者的自主式管理;厂务公开、赛场选马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坦诚合作、推心置腹的深度沟通、广泛探询与深度会谈的开放式管理等;一句话,即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职业压力就会保持在一个合理而适度的水平上,使员工保持在高效、健康、愉悦和昂扬向上的职业状态。
在改善企业管理中,尤其是要抓紧解决当前引起职业压力的增大的突出矛盾。其一是劳资关系紧张。要摒弃劳资对抗、资本贪得无厌地侵害劳动权益的旧主张,代之以劳资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观念。这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资本方面,是代表资本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要顺应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这一时代潮流,不能死抱着资本原始的血腥不放,无止境地追逐绝对剩余价值,激化劳资矛盾,最终必定是劳资双输。与劳动者为善,资本的赢利才会更长久。
其二是改善紧张的干群关系,领导者要学会当好服务者、设计师和教练的角色,等级特权、上尊下卑的命令式管理观念方式已经过时,强迫命令、独断专行、英雄崇拜式的方式已经过时。
其三是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关心劳动者的人身安全与生活疾苦,放弃以“血汗工资、血汗工厂”的方式作为成本优势的不人道的观念与做法,使劳动从超长时间超重负荷的劳累折磨中解脱出来。
其四是在变革企业旧的管理体制、机制、破旧立新的过程中,建立并完善有利于形成部门间尊重与合作、同事间尊重与合作、上下级间尊重与合作,共谋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企业文化氛围。
其五是要积极引进并运用国际已实行多年的员工帮助计划(EAP)、产业心理咨询等工具和方法以及SA8000标准,及时指导和帮助员工排遣已经产生的心理疾病,防范新的心理疾病侵袭员工队伍。
当今时代,不关心员工心理健康的老板不是好老板,不关心员工心理健康的企业是不负责任的企业。企业家不仅是经营者,还应是半个心理学工作者。这方面,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著名的“出气室”很早就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值得借鉴与学习。
通过自我学习修炼调减个体压力。面对同样的压力,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有的感到压力很大,有的会感到不过是小菜一碟。因此,自我学习、提高素质以应对压力、降低压力引起的不良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是员工自我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
要学习自我排忧解愁。古人云:“忍泣者易衰,忍忧者易伤”。忍字心上插把刀,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有了忧愁要沟通、有了困惑要交流,不要凡事都忍耐着,直至忍忧成疾。自我渲泄,一吐为快,可以减轻内心的压力。面对压力,既要学会有坚持,因为有时的再坚持一下,就到达了胜利的彼岸;也要学会有妥协,因为有时是“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自我排遣不是消极地“一醉解千愁”,而是主动地“退一步海阔天高”。毛主席说得好:“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在前进的征途中,既要坚信前途光明,又要准备走曲路的道路。要珍爱自己及他人的健康和生命,如果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怕困难、压力、丢面子么?所以自杀是万不可取的选择,常言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欲望使之不走向贪得无厌。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物质主义倾向的人更容易陷入忧郁和焦虑之中,更难感到幸福和快乐。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里的无欲是指无贪欲而非毫无欲望。适度的欲望是持续前进的动力,但膨胀的物欲、名欲和色欲等则可能导致毁灭。知不足,我们才会改革、创造、学习、提高;知足,我们才会在不断的改革中、创造中、学习和提高中,享受应有的幸福与快乐,使身心的健康可以持续。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人疯狂,知足者常乐,常乐者是不会疯狂的,因为享受天年者是不会自取灭亡的。
要学会自我担当也要学会自我放下。佛教教人要“舍得”,认为舍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大智慧。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弄得自己一天到晚紧紧张张,神经兮兮的,食不甘味、焦心劳神,你不得精神病谁得?!所以有星云大师训示说:“看得破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破的人,处处都是困境”。只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拿得起也放得下的人,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是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压力、活出人生精彩的人。所谓“看得破”,不是说对什么都抱无所谓的态度,而是说懂得顺其自然,顺应潮流,顺应规律,不存非分之想,不悖自然之理,不为不可为之事,不求不应得之财。
要学习修炼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如具有A型行为的人,要培养竞争合作观念,减少竞争敌意,适当减轻工作量,删繁就简,劳逸结合,活动笑神经,放松紧绷的脸。具有C型行为的人要学习放松而不压制自己的各种情绪,不要生闷气,要以开放、乐观、达观的心态与人交流沟通。这里有心理学工作者开出的两剂熬制心灵鸡汤的药方可供读者朋友参考。
一剂药方是:常存感谢之心;切忌杞人忧天;过简朴的生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存知足之心。其疗效是释放忧虑。
另一剂药方是:善于调整计划,有选择而非被动选择做某件事情,使“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有了困惑要及早倾述;要尽量保持乐观的心态;对工作、学习的任务日事日毕,从不耽搁延迟,不使任务堆积形成压力;善于分配任务,不必凡事亲历亲为;每天都要作几次深呼吸;经常幻想美好的事物;知道适时说“不”,不一味逞能,对力不能及的事坚定地说“不!”;拥有自己的娱乐方式;不要做全优生。其疗效是释放压力。
常熬常饮心灵的鸡汤,我们就会真正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享受劳动、享受学习、享受工作、享受人生。正如一位美国农民祈祷的那样:“我热爱春天小雨的温暖和五月绿草的温柔;我爱听秋天收获季节庄稼发出的声响;当结束一天的劳动,看着日落是一种幸福美好的感觉;我喜欢这样努力的工作,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快乐。”
看过“职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