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设计及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设计及反思
小学心理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反思的文本与载体。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设计及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设计及反思篇1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热爱之情。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充分欣赏小兴安岭的美,还注重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情境导入,诱发美。
课前,龚老师先以一组反映小兴安岭的图片(包括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让学生们欣赏,当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出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时,他们不禁发出了一阵阵赞叹声,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与旁边的同学窃窃私语起来。于是,龚老师马上让学生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被激起,纷纷举手,有的说“我看到了好多好多的绿树”;有的说“这里的景色真美啊”,还有的说“一大片一大片的树,就像绿色的海洋一样”……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但使学生们有了美的体验,还可以让他们更快地进入课文,与文章融为一体,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打好了基础。
二、自读课文,初识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想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必先让他们进行充分地朗读。龚老师没有急于把自己准备好的“大餐”给学生“端”上,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收获,通过自读和指名分段朗读,不仅理顺了文章的脉络和写作方法(按时间顺利来写),而且让学生对小兴安岭有了初步的印象——美,有的学生已经情不自禁地美美地读了起来。
同时,龚老师还注重了字词的教学。在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时,她出示了三组词语,第一组:又松又软、又香又脆、又肥又厚;第二组:密密层层、严严实实、葱葱茏茏;第三组:挡住视线、遮住天空、抽出枝条,在学生认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词语中的秘密。这下,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聪明的他们一下子就发现了“又( )又( )、AABB式、动词+名词”这样的构词特点。这样的设计对帮助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也使词语教学不仅仅流于形式。
三、学习课文,感受美、欣赏美。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我们的语文课堂应重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美丽的小兴安岭》词藻华丽、意境优美,字里行间透露着小兴安岭的无穷魅力。
1、树的海洋:
课文第一段向我们描绘了小兴安岭数不清的树木,龚老师先请一名学生来读读这一段,问:“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从“……”知道了树很多。(这里龚老师很自然地又补充了一些树名,让学生无形中知道不仅仅有红松、白桦和栎树,还有许多其它种类的树。)
生2:我从“数不清”读懂了这些树是非常多的。
生3:我从“几百里连成一片”知道了小兴安岭很大很大。(龚老师顺着追问:“也说明了——”)生马上接着说:“树很多很多。”
生4:我还从“绿色的海洋”知道小兴安岭的树就像海洋一样,也知道了树很多。
从学生们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对小兴安岭的树多学生都感悟到了。于是,龚老师便请学生用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树多的感觉。学生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把“数不清、几百里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读成了重音,让我们听着不仅感受到了树多,而且还是那样的美,就像绿色的海洋。
2、春天的小兴安岭:
美丽的小鹿、抽出枝条的树木和淙淙的小溪构成了春天的小兴安岭。在教学“春天的小兴安岭”时,龚老师从那只可爱又美丽的小鹿入手,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小鹿们,你们在做什么呀?”龚老师的话语使“小鹿们”的情绪高涨,这里的师生互动很精彩,特别是老师的评价既简洁又贴切。
生:我在散步。(动作演示) 师:你真悠闲。
生:我在喝水。(动作演示) 师:有什么感觉呢?(生:很爽)
请生带着此种感觉读句子。
生:我在侧着脑袋欣赏自己在水里的影子。 师:请你高兴地读读句子吧。
师:可爱的小鹿们,让我们高兴地来读一读句子。(生齐读)
散步时,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流淌的小溪。 师:你真会欣赏。
生:积雪融化。 师:你真仔细。
生: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师:是呀,——(出示学习树木的句子。)
学生的善于发现使课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老师的评价又为课堂润色不少,从视觉上的美(美丽的小鹿、小溪里的水);听觉上的美(雪水融化的声音,溪水的淙淙声),动静结合,既有动态美,又有静态美,再配合着淙淙的溪水声,学生内心的情感被激发,被感染,生与生,生与师,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振,课堂充满了美的旋律。学生在读中融真情,放飞情感,情中诵读,读中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这里,龚老师还让学生比较了“抽出——长出”的不同,感受到“抽出”的快,并以朗读读出这样的感悟,理解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准确性。
3、夏天的小兴安岭:
葱葱茏茏的树木、乳白色的浓雾、利剑似的阳光和遍地的野花组成了夏天美丽的小兴安岭。龚老师就从“树木、晨雾、阳光和野花”四个方面带领学生欣赏了小兴安岭夏天的美。
这里,龚老师主要采取了读读、悟悟、看看、说说的教学策略,从句子的朗读中说说读懂了什么,再理解语言文字的美和用词的准确性,如“葱葱茏茏、严严实实、封、浸、像利剑一样的金光、各种各样”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出示相关的图片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解,从视觉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再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融合进去,把这份美用读表现出来。
比如在教学“晨雾”(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一句时,龚老师先请一学生读句,然后问“你读懂了什么?”
生1:雾很浓。
生2:我从“浸”感受到雾很浓,像牛奶,人进去好像在洗牛奶澡。(师:所以,那些树木就好像在——生:洗牛奶澡。)
生3:我知道雾是乳白色的。(师:你连颜色也看到了。)
生4:我好像看到雾从山谷里升起来的。(师:是的,它慢慢悠悠的。)
在这里,龚老师出示给学生的图片也相当经典,因此学生的感悟是到位的,感受也非常深刻。还有“像利剑一样的阳光”,学生的发言也很精彩。这一切都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美,美的语言,美的图片,美的朗读。
四、总结谈话,延伸美。
龚老师以自己美的语言领着学生进行了一次美的旅程,如:“春天来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在向我们招手呢!”“春天过去了,夏天来到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又是怎么样的呢?快去读读吧。”“小兴安岭的春天生机勃勃,夏天葱葱茏茏,那秋天和冬天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去领略她的美丽。”这样的小结让学生知道小兴安岭的美在不同的季节是各不相同的,而这美还没有到此结束,同时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起到了很好的延伸作用。
文美,人美,语言美,感悟美,这真是一次美的旅行。但龚老师可能被教案所牵制,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显得有些匆忙,有些地方是学生点到为止,犹如蜻蜓点水一般,没有让学生深入地去感悟,所以生成性的东西相对来说少了一些,假如可以停下脚步慢慢欣赏的话,可能会更美。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设计及反思篇2
《三个儿子》是一篇令人思索的文章,文字虽浅显,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面对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他只看到了一个儿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的课就从这里开始。
(一)品读三个妈妈的话
我在学生的发现下出示了三位妈妈的话: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句一)
“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句二)
“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句三)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我问:你听了这位妈妈的话,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读了(句二)说:“我听出来他的儿子唱起歌来非常好听,她妈妈说他的歌好听极了。”又有学生补充说:“我还听出了这个妈妈很骄傲,因为谁都没有他的儿子那样的好嗓子,他儿子的嗓子是最好听的。”“是啊,这位妈妈觉得拥有这样的儿子很令人骄傲,谁也来读一读?”学生们都拿腔拿调地读了起来,一个个都显得那么投入,都想把妈妈的那份骄傲表现出来。
接下来在(句一)的解读中,学生能从“既聪明又有力气”想到了这个妈妈也是很自豪的,因为没有人能比得过她的儿子。
而对(句三)的解读中,学生想到了“谦虚”,说这位妈妈非常谦虚,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么,第三个儿子真的没有什么可说的地方吗?我把疑问抛给学生。学生马上说:“不是的,可能这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虽然也会唱歌,但嗓子也就一般,不是特别特别的好听,所以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又有学生说:“可能她的妈妈觉得自己的儿子也不是特别的聪明,和别的孩子也差不多,所以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还有学生说:“因为她妈妈觉得他儿子的力气也不是很大,所以觉得不必要说什么。”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已经明白“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并不是真的没有,而是他的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可能很普通,他有的东西别人也有,所以觉得不值得一说而已。
最后请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位妈妈的话,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前两位妈妈的骄傲和自豪,第三位妈妈的谦虚。
(二)体会一桶水的重
妈妈们拎着水桶回家的路上,走走停停,这是为什么呢?哦,原来是水太重啦!
出示句子: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读句子,我问学生: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水很重呢?学生纷纷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我从‘一桶水可重啦’看出水真的很重。”有的说:“我从直晃荡知道水很重。”有的说:“我从妈妈走走停停也知道水很重,她们拎得很累。”还有的说:“我从妈妈的胳膊也痛了,腰也酸了,知道这桶水很重。”于是,我把“晃荡、走走停停、痛、酸”用红色标出,让学生读读句子,把如此的不堪重负读出来,而在齐读的时候,学生们读着读着,一个个趴向桌子,似乎真的没有力气似的,我笑着说:“你们让我知道这桶水真的好重啊,我们读着都快没力气了,真累啊。那这三个儿子看见这么重的水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感悟三个儿子的做法
学生很容易地从课文中找到三个儿子的做法,他们分别是:(出示句子)
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逐句出示下,我让学生感悟儿子的做法。学生说到了第一个儿子翻跟头时像车轮在转,说明速度很快,也看出了他的力气也很大。第二个儿子的歌声很优美,非常的好听,就像前面他妈妈说的那样,好听极了。对第三个儿子大家都认为他非常有孝心,因为他帮妈妈提水桶。这时娅娅说:“我觉得第三个儿子就是前面第一个妈妈说的那个儿子,因为他的力气很大,他妈妈才会说他既聪明又有力气。”学生们马上发出“啊”声,表示着异议。我笑着说:“你们认为是这样的吗?这个儿子是第一个妈妈所说的吗?”“不是的!”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那么谁来说说这个帮妈妈提水桶的儿子到底是妈妈们嘴里的哪个儿子呢?”
“我觉得应该是第三个妈妈说的那个儿子。因为第一个妈妈说的儿子是翻着跟头来的,第二个妈妈说的儿子是唱着歌来的,第三个妈妈说的儿子就是这个帮妈妈提水桶的儿子。这是对应起来的。”小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中马上有人附和着说:“是的,是的,我也觉得是这样的。”于是,我又说:“那么,你现在还觉得第三个儿子没有什么可说的吗?他的妈妈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也许是他妈妈觉得帮助妈妈是他应该做的事,所以觉得没有必要说。”“也许是他妈妈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那么,是不是也有可能像这样的事,他经常在做呢?所以他妈妈已经习以为常了?”
那现在假如这三个儿子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对其中的谁说些什么呢?
学生大都肯定了前两个儿子的优点,但有对他们提出了建议,希望他们能帮妈妈做点事。
通过品读三个妈妈的话到感悟三个儿子不同的做法,学生们都已经领会到第三个儿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妈妈的爱,其他两个儿子虽然表演地非常出色,但却没有帮妈妈做事,令人有点遗憾。
(四)回归并升华主题
在感悟了三个儿子的不同做法后,学生已经被第三个儿子所感动,这时再拿出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让学生说说老爷爷眼里看到是哪个儿子呢?当然了,学生毫不迟疑地说,老爷爷看到的是那个帮妈妈拎水桶的儿子,因为只有他才是最孝顺的儿子。
是啊,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多么辛苦啊!只有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孩子们,我们现在可以做些什么事来孝顺自己的爸爸妈妈呢?
生1:我以后要听妈妈的话,不要一味地想着自己的想法而让妈妈不开心。
生2:妈妈每天给我们洗碗很辛苦,我以后要多帮妈妈洗洗碗,可以让妈妈多一点休息的时间。
生3:我以后妈妈让我买东西的话,会马上去,这样也可以帮妈妈做事了。
生4:我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比如:拖地、洗碗、倒垃圾、整理房间……
师:学到这儿,让我想到了《三字经》里的一句话:“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读读这句话,理解其中的意思。学生的猜测虽然让人发笑,但也看出了孩子纯真的心灵,当我把意思说与学生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意思大致是这样的:作为爸爸妈妈的孩子,虽然现在还小,还是少年,但要孝顺自己的爸爸妈妈,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最后,让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孝顺自己的爸爸妈妈吧,让我们在充分享受爱的同时也付出自己的爱,好吗?
课就在歌曲《感恩的心》中结束,我想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学生们知道了我们从小就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就像那第三个儿子一样,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孝顺父母的真正的好孩子。也正是在解读中,孩子们一个个学得津津有味,读得神采飞扬,读出了人物的心情,读出了人物的感受。
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制,我觉得在课堂是我还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没有让他们把对文本的解读读得淋漓尽致,比如前两个妈妈在夸赞时的自豪表现得还不是很充分,假如再让学生加上动作的话,我想这份骄傲和自豪会凸显得更好。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设计及反思篇3
我所上的是课文《杏儿熟了》的第二课时,主要理解奶奶的高贵品质,继而向学生们渗透这么一种思想:在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向奶奶学习,同别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喜悦、幸福……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重点句子的学习,自己体会出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文中主人公的品质。课后,我认为这节课给我留下这些思考。
一、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想象程度超过我的设想
由于新课标一直都强调语文课要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所以在课堂中我安排了多次想象。一是想象奶奶过来时,想一想不小伙伴们是怎样想的,在这儿的想象过程中,学生回答都在我的设想之内。二是让学生想象奶奶为何会颤颤巍巍的,学生在联系文本的基础上,得出了这些结论:1、奶奶年龄比较大,力气不够;2、杏树比较高,奶奶够不着;3、奶奶是为了让小伙伴们吃得香甜,在给他们打熟透了的杏儿。所有这些答案都是我所能设想到的。可另外一个学生却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奶奶年纪已高,这篇课文也比较老了,说不定文中的“我”现在也已是一个大作家了,有可能这位奶奶是缠小脚的,是脚步太小了,才会站不大稳,颤颤巍巍的。当学生说到这一点时,我大吃一惊,在试教中我从未遇到过,我被他的这种不脱离实际的想象力所折服了。在备课时,我一点也没有想到这一点,我觉得在课上我有时并不是在教育学生,而更多的是在和学生一起讨论,向学生学习一些精神:积极地动脑思考,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另外,我也觉得我备课中没有更深地去考虑学生的实际,对于这样的班级我也应该去想一些“天马行空”的知识。
二、给予学生的评价尽量要准确
评价是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准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理解奶奶的话(一起分享快乐、喜悦……)的基础上说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会怎样做呢?有一个学生这样说道:以前,有人打了我一下,我肯定会还回来,绝不让自己吃亏,可是,从今以后,我决定不再这么做了,有时候稍微吃点也就算了,吃亏是福嘛。这个学生说完,由于我对自己框得太死了,一定要让学生讲出怎样去和别人一起分享……所以我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你说的好像不是关于一起分享的,你可以坐下来自己再想一想,到底以后会怎么做呢?可是我后来一想:他的这种做法,和奶奶发现了小伙伴们偷摘杏儿却没有惩罚他们,教训他们,而是去摘最熟的杏儿给他们吃,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这个学生已经从奶奶的做法中得到了启迪,所以,我当初可以给他这么一个评价:你真是一个懂事明理的孩子,已经和奶奶一样宽容了。如果是这么一个评价,我想这个学生当时在课上肯定觉得非常开心。很明显,不同的评价所达成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可能会导致学生以后不敢大胆地发言,说严重点,教师无意中的不准确评价可能会给学生带来阴影。所以,我觉得以后在上课时,自己的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在短时间里进行仔细地分析,当然前提是教师自己对于课文一定要相当熟悉,所以吃透课文也就不言而语地成为了关键。为了弥补课上的失误,课后,我就再一次跟这个学生说:你课上所举得例子也是行的,说明你已经和奶奶一样的宽容了。这个学生开心地笑了。这时,我也如释重负,也提醒自己,以后要注意了。
看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设计及反思”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