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健康知识>中老年健康知识>

独居老人心理状态如何解决

时间: 立文804 分享

  伴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传统的核心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打破传统上的几代人同居的家庭模式。那么独居老人心理状态如何?下面小编带你一一了解!

  独居老人心理状态如何解决

  1、老人缺乏交流,精神生活空虚

  一般情况下,农村留守老人靠跟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来寻找精神上的慰藉。当子女外出打工以后,留守老人就缺少了沟通与交流的对象,而与小一辈之间有代沟,无法有效沟通。许多子女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藉和关怀,平时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关怀父母的饮食起居,老人与子女之间缺少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精神上的寂寞和空虚。老年人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和寄托,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

  2、情感空虚、孤寂和无助

  在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老年人本该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家庭结构功能出现分化。子女离土离乡流入城市寻找生活,一年中回家的次数很有限,留守在家的一些独居老人情感没有依托。尽管子女外出务工可能会改善老人的经济状况,但是物质上的改善难以代替精神的慰藉,尤其是独居老人生病或无法干重活而找不到人帮忙时会觉得更加孤独无助。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的缺席、老人对邻居等外人的戒备心理和疏远行为,使他们的精神支持极度缺乏,很容易陷入孤独,严重者会出现精神抑郁等心理疾病。

  3、对生活抱着消极的态度,甚至有自杀念头

  对死亡的态度表现比较淡泊,容易表现出厌世情绪,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少数人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部分孤寡老人会有暴死的念头,希望死得干脆些,不愿意在病床上拖得太久;一些人赞成安乐死,宁可无痛苦地早些解脱。为自己是所有老人中最不幸者,自己是多余的人,对社会已毫无价值;也有一些孤寡老人希望视自己为最需要理解的人,认为被理解和尊重是最重要的;还有一些孤寡老人希望被视为有求偶心理需要的人,认为有老伴可以相互照顾,共同度过漫长的晚年。

  独居老人如何调理心理状态

  1、年轻人及社会需要多关注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

  中国是礼仪之邦,百善孝为先。我认为,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传统孝道,鼓励儿女对老人的情感支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人们的思想观念开放了,但同时西方社会倡导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农村儿女养老的情感支持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外出务工的子女,一年回一次家,甚至好几年回一次家,这让本应该儿享受天伦之乐的农村独居老人备受情感空虚的困扰。源自家庭的社会支持是农村高龄老人主观幸福感在社会支持因素中的重要方面。因此,提倡传统孝道,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呼吁在外务工的子女们多关心在家独居的老人。

  2、独居老人可抱团互相照顾

  为独居老年人提供一个情感宣泄与交友互动的平台。通过分享缺少子女关爱的感受,表达情感需求,获得其他组员的精神支持;了解独居老人的兴趣爱好,以此开展相关主题的学习、分享小组,既可丰富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减少老人的孤独感,也可以在团体辅导中加入一些文体活动在辅导中去,使独居老人拥有一个健康丰富的老年生活。帮助老年人建立科学、健康的晚年生活方式和心理准备,积极应对晚年各种“生活事件”,改善老年人与家人、邻里关系和相处问题。

  独居老人产生的原因

  1、计划生育政策造成

  家庭是儒家价值观(“忠孝”)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人家庭的急剧增长意味着,中国社会结构的最底层正在发生一场根本性转变,”长期以来,家庭一直是多成员共同居住的地方,是组织生产和消费,社交活动,维系政权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单位。“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打破始于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政策造成了中国传统大家庭单位的逐渐解体。近些年来,随着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离开农村来到城市,他们中许多人的父母被留在老家,在老伴过世后,鳏寡老人只能独自一人生活。

  2、家庭原因造成独居老人

  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存在代沟,代际间的生活习惯也是造成老年人与子女分开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年轻一代多追求生活享受,而老年人多是艰苦朴素,从而老年人与子女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存在着差异,因而为了避免生活上的矛盾与摩擦,老人与子女分居两处。


看过“独居老人心理状态解决方法”的人还看了:

1.老年人心理分析论文

2.关爱独居老人倡议书3篇

3.老年人心理健康探讨论文

4.老年人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的论文

5.有关老年人心理护理论文

6.有关老年心理护理论文

273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