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中药养生常识
冬季吃中药养生需按体质来调理补身体。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冬季中药养生常识,希望对你有用!
冬季中药养生常识
1.黄芪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认为,黄芪“益元气而补三焦”。清代的黄宫绣称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现代研究发现,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2.西洋参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适用于肺虚劳嗽、久咳、喘咳、咯血、失音等症。激烈活动后疲劳乏力、大汗虚脱者服用不错。
3.党参
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常用于气虚不足的乏力、气短、心悸、食少、便溏、气津两伤的口渴;气血两虚的面色萎黄、头晕等症,以及病后体虚、营养不良。
4.白术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气、自汗;水湿停滞的痰饮、水肿;妊娠脾虚气弱、胎气不安、足肿等症。
5.人参
清代名医赵学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称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现代研究发现,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与人参有相似之处。其人参总皂苷含量超过人参。三七可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比人参有明显的优势。
6.太子参
补肺健脾、益气生津,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倦怠、小儿清瘦;肺虚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后气阴两亏等病症。
7.何首乌
宋代《开宝本草》称何首乌“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现代研究发现,何首乌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对神经衰弱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并可调节血清胆固醇,降低血糖,提高肝细胞转化和代谢胆固醇的能力。何首乌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冬季中药养生药膳
1.杏仁苹果豆腐羹
材料:豆腐3块,杏仁24粒,苹果1个,冬菇4只,精盐、菜油、白糖、味精各少许,淀粉适量。
做法:将豆腐切成小块,置水中泡一下,捞出。冬菇洗净,切碎,搅成蓉和豆腐煮开,加上盐、白糖,用淀粉调芡汁,制成豆腐羹。杏仁用温水泡一下,去皮;苹果洗净去皮切成粒,同搅成蓉。豆腐羹冷却后,加上杏仁苹果糊、味精搅匀,做成杏仁苹果豆腐羹。
2.红花山楂糕
材料:红花15克、山楂500克、冰糖500克。
做法:红花加入适量的清水,煮汤,然后隔渣取汁,备用。山楂去核,然后加入冰糖,一起煮烂,加入红花水,冷却之后,凝结成块,切成大小合适的块状,即可食用。
3.桑椹红花饮
材料:桑葚子20克、红花10克。
做法:将桑葚子和红花分别用清水浸泡干净之后,加入适量的清水,一同煎服,取汁饮用即可。
桑葚红花饮有养血活血之功效,每天煎煮一剂,可以分成数次不定时饮用,最好是热饮。
4.杞果牛骨汤
材料:生牛骨250克,枸杞15克,黑豆30克,大枣10枚。
做法:以上材料加水适量,共煮熟烂,调味后服食。每日1次,空腹食用,连服30天。
功效:补气血,益肝肾。主治属气血亏虚型贫血,产后失血过多,面白唇淡,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盗汗,午后发热者。
5.菊花猪肝膏
材料:猪肝500克、清汤1000克、鸡蛋3个、鲜菊花10克。
做法:将猪肝清洗干净,切开两半,将里面的筋膜等都去除干净,然后用刀背砸成泥状,加入加入适量的鲜汤和鸡蛋清、料酒等调味品,充分的搅拌均匀之后,放在一个容器里,隔水蒸熟。蒸煮的过程中,在撒上一些新鲜的菊花。猪肝蒸煮熟透之后,将其余的清汤和调料烧开之后,调好,浇进放有猪肝的容器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