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大寒养生
天气寒冷也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期,因此更要引起重视,那么小大寒节气养生如何保暖,防疾病呢?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小寒大寒的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小寒大寒养生1:热水泡脚防“寒从脚起”
中医认为,泡脚有助加速脚底血液流通,有助身体驱寒。泡脚时可以添加一些艾叶,具有温经通络作用,驱寒效果更好。南方湿冷,可以泡一些中药祛湿驱寒,比如用中药材宣木瓜泡脚,就有不错的效果。针对寒冷节气的“老寒腿”,这里推荐一款石楠藤泡脚方:石楠藤、狗脊(两味药可祛湿通络)各15克,补骨脂、骨碎补(两味药可温阳补肾)各12克,合并煮水泡脚,可祛风湿、舒筋络、除痹痛。
膝关节发凉可以在膝盖上敷上花椒壳包(花椒的空壳用纱布包裹好),有很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先将花椒壳炒热,再放入纱布包里,敷在膝盖上即可。注意,应使用辛温的花椒壳,取出壳中间凉性的椒目,如果不去掉椒目,容易牵制散寒功效。
小寒大寒养生2:护颈背
小寒节气人的背部上方容易受凉,此时可以试着做做只手擎天的养生操,活动肩胛骨,使颈背部热起来。具体方法为:左脚开步与肩同宽,两手收于腰间,身体左转穿右掌,手和肩对拔拉伸;右手向上划弧,转掌心向上,同时抬头看手,左手下按,两手对拔,掌根用力,目视右手,缓缓俯身,加大幅度;身体转正,右手缓缓下落,两臂还原体侧。换另一侧重复动作。
小寒大寒养生3:喝腊八粥暖胃健脾
民间传统腊八粥讲究选用八种主料,八种佐料。主料为米类和豆子,米类有小米、黄米、粳米、糯米、黑米、薏米、燕麦、玉米、高粱等,豆类有红豆、绿豆、黑豆、扁豆、豌豆、芸豆等,佐料则习惯在果脯、核桃仁、红枣、栗子、瓜子、莲子、花生、葡萄干、桂圆等里选。现在熬腊八粥的原料少则七八种,多则几十种,可见非常符合食物多样化的膳食原则。小寒季节喝腊八粥有暖胃健脾的功效,对补养身体十分有益。
小寒大寒养生4:吃些羊肉暖身体
《本草纲目》称,羊肉主治虚劳寒冷,补中益气,安心止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提到,当归甘温,可以养血,羊肉搭配当归具有很好的驱寒效果,当归生姜羊肉汤也因此被称为“驱寒养生第一方”。具体食材搭配为:羊肉250克,当归45克,生姜75克(或草果30克,草果有温热提香,行气和胃的作用,可用来替代生姜),该方可温中补血,驱寒止痛。
再给大家介绍一种家常做法:将羊腩或者羊腿放于清水锅中隔夜浸泡,将血水泡出,使腥膻味减少50%;汤保留(汤里溶出30%的蛋白质),和羊腩羊腿一起上火煮,焯制一段时间待血沫凝结,拿漏勺将血沫捞出;选用胡萝卜、西红柿、芹菜、洋葱等蔬菜(芹菜、洋葱片可二度去腥),开盖煮30-45分钟,使蔬菜味道与羊肉味道充分融合,同时拌入少量胡椒粒、丁香、花椒、生姜、当归(2片即可);改中小火,盖上锅盖焖25分钟,出锅时放一小勺盐即可。
小寒大寒养生5:温补肾阳
《黄帝内经》记载,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大寒节气一定要温补肾阳,补充人体的阳气,来年春天才能不生病。中医认为,尤其是身体容易疲乏困倦的人群,更要补充肾阳,这是因为阳气入阴以后人才会睡着,而睡醒之后阳气才会出表,如果肾阳不足,没有足够的阳气出表,没有足够的活力,人就会显得困倦,实际上为肾阳虚的表现,具体又表现为腰膝酸冷、阳痿、失眠健忘、小腹冷痛、夜尿清长、月经失调、五更泻等。
温补肾阳的具体方法
1、按摩神阙穴、关元穴温补肾阳。中医推荐一个很好的温补肾阳的方法——按揉肚脐,即用手心的劳宫穴对着肚脐的神阙穴按揉,或者用劳宫穴对准脐下四横指的位置(关元穴)按揉,同时按揉与关元穴相对应的背部平行穴位——命门穴。大寒节气每天坚持按揉以上穴位就能获得补肾阳的好效果。
2、用肉桂炖汤、炖肉、熬粥以活血化瘀、温补肾阳。这里推荐一款肉桂山楂粥:肉桂4克,山楂3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先将肉桂用水煎20分钟,然后放入山楂、粳米,煮熟即可。注意肉桂活血,出血的病人和孕妇不要食用。另外,我们推荐一道苹果肉桂点心的做法:苹果2斤半,切小块放入平底锅,撒上半斤白糖和一小勺盐,再加入一些肉桂粉,开火翻炒,炒到苹果半熟或者全熟的时候,勾入芡粉再翻炒,出锅即成。医学研究证明,肉桂含有桂皮醇,可以扩张血管,适合高血压、高血脂等病人食用,对糖尿病人还有一定降糖作用。
3、多吃有温补肾阳功效的食物,如山药(偏甘温)、腰子(胆固醇偏高、尿酸高的人应少吃)、鹿茸、海马(能堕胎催生,孕妇不宜)等。其中,鹿茸可以弄成鹿茸片泡酒喝;海马可以研末每天服用一点,也可以用海马泡酒。泡药酒最好选择黄酒或者40度左右的白酒。药物如果打碎了放酒里,大概泡7天左右即可饮用,海马如果保留原形泡制,大约需要泡2-3周左右时间才可饮用。麦冬甘寒,且不伤脾胃,如果虚不受补,上了火气,可以喝麦冬泡水降火。也可以使用生脉饮调理:将党参30克、麦冬20克和五味子10克,煎煮20-30分钟服下。虚不受补还有可能是脾胃不好的表现,得先健脾益气才能进补,此时可服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各9克,甘草6克,煎煮20-30分钟服下即可。
小寒大寒养生6:防上火
肺火:肺在五行属金,而“火克金”,所以肺最怕火了,无论温热或风寒之邪,都可能侵袭肺部,转化成肺热,出现咳嗽、咽喉干疼、呕吐黄痰、口干而喜冷饮等症状。因此,在多风干燥的寒冬季节,一定要保证每天喝足够的水;冬季在注意保暖的同时,室内也最好每天通通风;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易上火的食物;户外活动时避免着凉等。
胃火:胃上火时消化道里会感觉像有一把火在烧,出现胃脘灼痛、渴喜凉饮、口臭、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大便秘结等症状。胃热多由食用辛辣之物过量或不良情绪郁积所致。平时要注意少吃辛辣、过热的食物,如火锅、辣椒、生葱、姜、蒜等;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饮食,适当食用一些“清凉”食物,如用莲藕榨汁、配上蜂蜜一起服食,可润胃凉血。
大寒是冬三月之末,除了继续精神调养、早睡晚起、补充肾气,还要注意少食海鲜、冷饮等食物,因为天气寒冷,食下寒凉之物易致体寒,伤及脾胃,进而损伤正气。
需要提醒的是,大寒前后天气虽冷,但已到冬季结束之际,隐隐之中已经可以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迹象,并不像大雪、冬至、小寒期间那样酷寒。加上秋冬季节人们习惯食疗进补,运动也相对减少,消耗下降。吃了一冬的火锅、油腻饮食,如果又赶上降雪少、刮风多的“暖冬”,天干物燥、室内温度高,很容易上火。因此,“灭火”也是大寒养生的重点。
心火:心火过旺时主要表现为心烦急躁、口舌易糜烂生疮、舌尖红等症状;孩子可出现多动不安、好发脾气等。防“心火”要注意保持良好心态,防止情绪波动;避免长时间待在过热或过凉的环境中。同时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之物,少喝酒;加强运动;平时要多喝水,最好是温开水,特别是老人和儿童。
肝火:肝的性情最“急躁”,肝火上升时人也会变得急躁易怒,出现头痛眩晕、目赤、耳鸣、面红、口苦、咽干等症状。养肝的关键在于“制怒”,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闷气、发火;同时要注意休息,防止过度疲劳,避免因为身体劳累而导致情绪不稳;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少吃辛辣食物,尽量少碰烟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