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短篇
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关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民间故事短篇,希望大家喜欢!
民间故事短篇一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当了皇帝,唐玄宗是个明君,经常和大臣们一起微服私访,体察民间疾苦。
这天,唐玄宗在宫里觉得闷得慌,便换上便服带着两名近侍悄悄出了宫。
三人在大街上转了半天,眼看已到中午,正准备打道回宫,这时,却见前边走来一人,来到唐玄宗面前,躬下身道:“这位公子爷看样子也是读书人,要不要买一幅字画回去。”唐玄宗打量此人,大约三十岁,一副儒生打扮,他估计这样的人,也拿不出好的字画来,于是,摇摇头就要走开。那人见唐玄宗不理会他,不禁叹了一声:“看来这里虽是皇城脚下,但都是只知道喝酒吃肉之徒,可惜我一身书艺,无人能识,估计公子也是将门之子,只会舞拳弄棒吧!”
两名近侍一听这人竟然对皇上如此说话,便开口骂道:“大胆狂徒竟敢如此说话,你知道我们主人是谁吗?”说着就要教训此人。唐玄宗一摆手,近侍才没敢再动。
卖字人大笑道:“我说得一点不错,公子家里果然是舞刀弄枪的,对不起,我卖字还是去找读书人吧!”
唐玄宗乐了,禁不住对此人也来了兴趣,倒要看看他卖的字写得如何。于是,哈哈一笑,说:“我好歹也读过几天书,把字拿来让我看看。”
那人一听笑道:“公子就是爽快。”说罢把左手拿着的纸卷一抖,将那幅字展开了。唐玄宗一看,差点儿没把牙笑掉,只见上面写着几个大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唐玄宗见过的书画精品不计其数,自己也写得一手好字,但从没见过写得这么烂的。要是在宫里有人拿这样的字给他看,唐玄宗非把他打得满地找牙不可。虽说这是在宫外,但这样的字能够卖出去,那岂不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唐玄宗刚要发怒,但一想,不如逗一逗他,于是说:“这字写得还真不错,只不知卖多少钱一幅?”那人笑道:“还是公子识货,这样吧,别人买要收五十两,难得公子有眼光,只收你三十两银子吧!”这人话一出口,唐玄宗吃了一惊,就算是当世名家书画也没卖到这个价,唐玄宗有心再逗他一下,便说:“可我不喜欢这几个字,请你再写一幅给我看看。”那人一听忙拿出纸墨砚笔,在一旁的小石桌上准备完毕,问道:“公子要写什么?”唐玄宗笑道:“你就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吧!”那人想了想,这才挥笔而就,可拿来一看,唐玄宗又乐了,这字写得更加难看,而且,还写了几个别字,那人竟然写成:“志于到,据于得,依于仁,游于艺”,十二个字中有两个是错的。唐玄宗无心再玩下去,只好说:“我看你写的字还没有我家五岁的孩子写得好,这字我不买了。”
那人见生意做不成,叹息一声道:“看来京城里识货的人确实不多,在我们小城里,那些富家都争着来买我的字画,说是世上的珍品呢。要不是因为在京城被盗,我哪能沦落到卖字的地步呢?”唐玄宗一听,心里猛然一惊,突然说:“好,三十两就三十两,现在就跟我到家里去取钱。”那人一听大喜,立即跟着他们走了。
不一会儿来到了皇宫大门,门人见了唐玄宗,立即都跪了下去。卖字人一看,吓得也忙跪下说:“小人这字画送给皇上好了,不敢要钱了。”唐玄宗笑道:“君无戏言,我既然说跟你买,就不会白要你的。”那人只好跟着皇上进了宫。
来到大殿上,唐玄宗往龙椅上一坐,这才问道:“说吧,你是在哪里做官的,报上名来。”那人跪下来说:“皇上真是英明,竟然一眼就看出小人是当官的,小人叫朱大志,是常乐县的县令,因到京城公干,没想到被人盗了,没有盘缠回去,这才想卖几幅字弄些路费回去。”
唐玄宗大笑:“就你这样的字,错字连篇,也竟敢卖五十两银子,我看你一定是个贪官。胸无点墨,不知你这县令是怎么当的!”
朱大志也不害怕,便说:“天下那么多县令,微臣虽不敢说是最好的,自认也不是最差的。如果皇上证明天下的县令都比微臣有学识,别说免官,就算是死,微臣也无半点怨言。”唐玄宗没料到朱大志这么嘴硬,就下令将他押入天牢。
朱大志在牢里待了两个月。这天,牢门打开,将他带进宫里,来到宣政殿前,朱吓了一跳,只见这里已经坐了两百多人。
原来唐玄宗看到朱大志这样无学识的人竟然也当上县令,不禁为当今官员的无能而感到担忧,于是下令将吏部近年选录的县令全部召到京城进行考试,以此检测一下这些官员的水平,同时也让朱大志这样的人被罢免得心服口服。
唐玄宗亲自担任主考,考试的题目为治国之策。一个多时辰过去了,唐玄宗拿起朱大志的考卷一看,只见上面的字工工整整,文章谈古论今,说得头头是道,和当时卖字时的表现简直是天壤之别。
再看其他考卷,这二百多名考生中竟有四十多名连文章都不会写。唐玄宗不禁勃然大怒,走到众人面前,叫卫士们将这四十多名县令全部赶出大殿,并叫吏部撤销了这些人的任命。
唐玄宗看到朱大志面带微笑站在殿中时,突然明白了,这是一出苦肉计,他将朱大志叫到面前,笑着道:“你施的好计策呀!”朱大志这才告诉唐玄宗,他认识好多县令,知道一些人的确胸无点墨,而且在地方上还为非作歹,他多次想上书皇上,可凭他这么一个七品小官,送上的奏折也很难到达皇上手中。那天他在京城办事,偶然间发现皇上微服出巡,他上任之前曾和其他官员被皇上接见过,皇上虽记不起我朱大志,但我却记得皇上的长相,我自然不肯失去这个天赐良机,突然心生一计,这才装作卖字人,假装连字都写错,又暗示自己是当官的,我知道皇上要是看到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官吏,一定会有所动的……唐玄宗颔首笑道:“你让朕看到,天下竟然还有这么多不称职的县令,你当时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朱大志说:“微臣知道,皇上做事会让人心服口服的,现在微臣只求皇上赦免欺君之罪。”
唐玄宗大乐,说:“朕就罚你升官两级吧!”
民间故事短篇二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样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民间故事短篇三
清康熙年间的一天,北京城里来了一个人,从他着一身青衫看,便知是位书生。身边没有仆从,却自己挑着一担行李,累得满头是汗,原来是位穷秀才。他住不起大旅店,只能找一爿小小的客栈安顿下来。
翌日早上他到外面买来几十把有画的绢扇,把房门关好,静静地磨墨挥毫,
在扇子写起字来。别看他穷得叮当响,却写得一手好字,篆、楷、隶、草,无不精通。他在每把绢扇的背面都写上一首唐诗,然后用纸郑重地包起来。
这位穷书生姓高名士奇,浙江钱塘江人,中了秀才后,一直没考中举人。可他不甘埋没,像一般读书人那样去当教几个顽童的“猢狲王”,而心高志大,要向外寻找出路,既名叫士奇,就要出奇制胜!他想北京乃帝王之都,天子脚下,只有在那里才有风云际遇的机会。
他初来乍到北京,既无亲戚又无朋友,那些王公大臣深居府院,出门前呼后拥,一个穷书生哪巴结得上?感叹空有满腹文才一笔好字,却无人赏识,这样下去猴年马月才能出人头地?他一急生出智来,从腰里拿出仅有的几两银子,买来几十把上等的绢扇,几乎一夜未眠,写完后只打了个磕睡,便起床梳洗,出门送扇。怎么是送不是卖?这自有他的道理——将扇子当作敲门砖。
他专找高门大厦,恭恭敬敬地送门房一把扇子,说些好话。那些门房收惯了“门包”,一把扇子哪在他们眼里?但高士奇不要他们找主子,不给他们添麻烦,他们也就乐得收下,见他的字写得好,恭维他几句。他一连送出好几把绢扇,毫无收获,不觉来到一家府第门前,见建筑华丽,气象恢宏,便问旁人,知是吏部尚书明珠的府第,心里不由一动,便迈步上前。
“嘟——什人竟敢乱闯?”随着一声断喝,一个胖胖的黑大汉挡住他去路,
当胸一把抓小鸡般将他拎起。他忙满脸堆笑:“总管,总管,我是来送把扇子给您的。”黑大汉一听松手大笑:“你这书呆子,我和你非亲非故,平白送我一把扇子干吗?老实说——到底有什么事求我?”他仍笑着说:“晚生确实不为什么,只是初到京城举目无亲,慕相府之名,结识总管送把扇子,以后不论何时,总管能有机会照顾我一点就成。晚生就此告辞!”说着将一把扇子与他,拱手离去。
“你回来!”门房突然喊道。他一惊,回过身去。“你这人到底叫什么名字?你不留名,叫我到哪找去?”“晚生姓高名士奇,浙江钱塘秀才。”门房指着扇子问:“这上面的字是你写的?”“正是。写得不好,请总管指教。”“好!好——”门房翘起大拇指,“不是我夸你,相府那些文人没一个比你写得好的。”“总管过奖了。”“我再问你,你真是秀才?”“晚生哪敢在总管面前撒谎?”门房正色说:“我告诉你,我有一个儿子,今年七岁了,每日在家贪玩淘气,我想请你教教他读书识字,将来也好弄个秀才、举人、进士当当。不知你愿不愿意?”
高士奇一听喜出望外,他真求之不得呢!忙连声答应。于是门房派车将高士奇的行李接来。高士奇每天为门房教子,这个穷秀才的脚总算踏进了相府大门。
这明珠是满州正黄旗人,姓那拉氏,三十岁就当上了内务府总管,二品大臣,是朝廷重要官员,掌管人事大权,深得康熙帝的信任。高士奇想接触他,无奈相国出门前呼后拥,警卫森严,他一个小人物岂能接近?也是他合当发迹!一天明珠相国有急事要修书数封,府内虽有几个文人却偏偏有事出去了,相国焦急万分。
门房见主子这样着急,便说:“奴才请了一位教师在教我儿子,这教师学问很好,一手字写得更好,奴才叫他来怎样?”明珠一时无奈,便道:“你马上请他来。”
高士奇听说相国呼唤哪敢怠慢,急忙来到。相国见他长得风流俊秀,仪表不俗,略问几句就命他代写书信。高士奇问明意图,提笔拂纸,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明相国接过一看,不但书法秀丽,文笔也清新可爱,书信内容完全符合自己意图!十分高兴,夸奖说:“信写得好,字更好。我身边虽有几个文士,却都不如你,你就在我身边代我掌书记之事怎么样?”高士奇一听连忙跪下,连磕几个 响头:“多蒙大人栽培,晚生誓当图报。”
从此他就替明珠代掌书记,很得明珠欢心。后来明珠推荐他到詹事府当了个录事,是掌皇帝文学侍从,抄抄写写的九品官,乃九品十八官中最末一级。但不管怎么说,高士奇总算一脚踏上官场的台阶了。
他就靠自己一笔漂亮的字,很快升为内阁中书,别人是七品,他却食六品俸。到康熙二十三年皇帝下江南时,他已升到四品官,翰林院侍讲学士了。他性情乖巧,才思敏捷,喜爱在皇帝面前讨好卖乖,极得康熙的欢心,所以康熙一直将他带在身边。
一天康熙出京行猎,见一只鹿正在奔跑,便催马追赶。哪知马在奔驰中,突然前蹄跪倒,险些将康熙从马背上摔下来。幸亏康熙抓紧马鬃,双腿夹紧,才没落马。虽卫士给他换了匹好马,但他心里仍然懊恼、沮丧,板着脸半晌没有笑容。
正在这沉重气氛时,高士奇来了!只见他衣袍上都是泥污,脸上也是东一块泥西一块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见他这么狼狈,康熙奇怪地问:“你怎么弄的?”
高士奇“唉呀呀”起来:“陛下,别提了,臣刚才马跑快了点,坐不稳,竟从马背上掉下来,跌到一个泥水坑里,看——成了一只泥猴!”他沮丧地说。
康熙听了不禁放声大笑,指着他说:“你们南方人就是懦弱,骑不来马。朕刚才马失前蹄,也没能将朕摔下来,朕照样稳稳当当骑在马背上。”众人听了齐呼“万岁!”康熙得意非凡,把刚才的不快抛在了九霄云外。
其实高士奇根本没从马背上掉下来,他听说皇上惊马后不高兴,便跑到污水边,将自己涂了一身泥,假装落马,给皇帝挽回面子,讨得皇帝的欢心。
康熙南巡,高士奇捧着文房四宝跟在后面,受命承旨,他用自己的机智多次帮皇帝解脱困境。
康熙巡幸至杭州灵隐寺,寺僧跪求皇上御书赐匾,高士奇忙呈上笔墨纸砚。康熙兴致极高,提笔就写!哪知写得匆忙,一个“爨”字,雨头就占了纸的一半!
下面大半段字就挤不下了。高士奇见康熙提着笔一副尴尬的神色,忙在自己掌上写了“?林”两个字,装着上去磨墨,将掌心伸到皇帝面前。康熙见了心领神会,便在雨头下加个“云”,写成了“?林”两个字。所以灵隐寺又号?林。
一次康熙驾临镇江金山寺,寺僧也跪求赐匾,康熙想了半天想不出适当的文词来,不觉呆呆地怔在那里。高士奇忙在小纸上写了“江天一色”四个字呈上,康熙一看十分高兴,立刻蘸墨挥毫,写得字字精神!
苏州狮子林是高士奇设计建造的,蹊径不同一般,康熙游玩后不禁赞道:“嗯,真有趣!”到了方丈,和尚又请求赐匾,康熙又难住了!这样精巧典雅的地方,一般的词难以匹配,写得不好就显得俗气。见皇上踌躇,高士奇点破道:“万岁刚才夸“真有趣”,去掉一个“有”字,就成“真趣”,用这两个字配狮子林再恰当不过了。康熙大喜,便忙忙地写了。
一次康熙和明珠高士奇同站在偏殿之上,康熙笑问:“今儿我们三个像啥?”明珠没假思索,冲口而出:“像三官菩萨。”高士奇连忙跪下说:“高明配天!”明珠听了吓出一身冷汗,想这高士奇不得了,悔当初将他介绍入宫。
高士奇自从当上皇帝陪侍文臣以后,钱一天天多起来,影响也一天大似一天。为了进一步讨好皇帝,他便有意巴结近侍太监,刺探皇帝起居,每次进宫入值,身上总带着金豆,有太监向他报一件宫廷秘事,就酬劳一颗金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康熙看什么书,他也看什么书,故康熙问什么他都能对答如流,句句中康熙的意。康熙经常在大臣们面前夸奖:“朝廷文武百官中博古通今的,怕没有一个比得上高士奇的。”
于是高士奇成了朝臣中消息最灵通的权威人士,他每天从宫中回到府里,门前总是车水马龙,九卿大臣的轿子塞满了整个胡同,都来向他打探宫中的消息。渐渐高士奇变得骄傲,目中无人,竟连把他推荐给皇上的明珠也不及他官场消息灵通,倒过来向他请教。
每天他照例先把明珠请进府,两人谈了半天才送出,接着是几位尚书和侍郎,最后叫家奴出门喊道:“今天天晚了,请各位明日再来吧!”其余的官吏只得一轰而散,扫兴而归。久而久之,忌恨他的人日益增多,到皇帝那里戳他壁脚,检举他招权纳贿。甚至有人诬他是唐王身边的高力士,早晚要坏了朝政!
康熙听多了这些话不免也起了疑,便找高士奇问话,高士奇跪下禀道:“督抚诸臣因皇上对臣恩遇,因而多有馈赠。其实臣虽侍陛下左右,又何能参预圣上一字?对他们来说是花了冤枉钱,臣则是寸丝粒粟都由皇上恩遇中得来。”
康熙听了不由失笑,没再追问下去,确实高士奇从不顾问朝政,只是游戏文字帮皇帝解难而已。可后来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的人越来越多,康熙知道他得罪的人不少,再说身边这种文人多一个少一个也无所谓,便打发他回杭州老家去了。
高士奇陪了康熙这么些年,受到康熙的恩宠,发了不少财,又过足了官瘾,便带着家眷欢欢喜喜离了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