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故事大全>励志故事>

农村孩子励志故事(2)

时间: 志峰887 分享

  农村孩子励志故事篇二

  李学友,42岁,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安德镇园田村人,他与大多数中国农民一样——勤劳、朴实、憨厚、单纯。他总爱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腔,腼腆地说:“没啥子没啥子,种地的嘛!”

  但谁也没料到,城市里的时髦玩意儿——微博,竟然改变了这位乡村农民的平凡生活,他拥有了自己的“粉丝”,被称为“最潮的农民”,并因此上了报纸和电视……农民李学友成了“名人”。

  粉丝通过微博“订菜”

  四年前,2008年,李学友才刚刚学会用电脑玩“斗地主”,在他看来,“电脑很好耍”,仅此而已。

  2009年,李学友学会了在网上看新闻、上“农民论坛”,他通过“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认识了做环保农耕的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志愿者,得到了学习种植生态蔬菜的机会。

  种了很多年地的李学友,生平第一次知道了“不用化肥和农药的蔬菜可以更来钱儿”,也第一次见到了“神奇的太阳能捕虫器”。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2010年,李学友开通了微博,他看着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却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一年下来,李学友只有1名粉丝。

  2011年春天,李学友决定在微博上“摆摆自己种菜的事”。他开始写下——“我的青笋冒薹了。”“萝卜缨子好若人喜欢。”“油菜长得好肥。”……

  让李学友始料未及的是,这些看似粗糙的只字片语竟惹来了无数粉丝的围观,很多粉丝要求,“拍个照片看看?”“菜卖不卖啊?能不能送到家里来尝尝?”“能微博订菜不?” ……

  突如其来的关注让李学友异常兴奋,他学会了用手机拍照,并发到微博上。他决定用微博打广告,把他所在的环保农耕小组的菜通过微博卖出去。但是,怎么卖呢?李学友发了一张表格到微博上,将蔬菜图片、价格、派送范围明确出来,“求购!”

  可惜,围观的多,询问的多,看热闹的多,没人掏钱买。

  直到2011年7月,一位粉丝成为了李学友的客户。粉丝通过微博“订菜”:“油菜安逸哦,来个三斤。韭菜嫩不嫩啊?先尝个两斤。”

  从此,李学友的粉丝越来越多,直至今日,已经有4000人,更为难得的是,居然有30多位粉丝发展成为了他的顾客。

  微博讲述种菜故事

  李学友决定,从此“笔耕不辍”,每天都发三五条微博,讲述自己的种菜故事,发送最新鲜的蔬菜照片,吸引粉丝们的关注。并且,李学友给自己加了“V”,将每周一和每周四定为“送菜日”,在微博上接受“订单”,亲自为成都市区和郫县的30多家客户“送菜到家”。

  虽然生意有所转好,但李学友也坦言,“微博只是一种销售办法,很新鲜,很好耍,”并没有给他带来理想的收益。“现在有固定顾客30多人,一大半是微博来的,虽然不像头两年在亏损,但除去成本只能是略有盈余。”

  李学友算了一笔账,他平均每个月往成都城区送8次菜,30位顾客不是每人每次都要,“平均一次算20个顾客,每个人5斤菜,一共100斤,其中还有近一半是我们组其他农民的,也就剩下60斤是我自己的,按照5元一斤的价钱,我的纯收入有300元,减去运费还剩200元,每个月就是1600元。”

  再加上种子、人工、管理等成本,李学友的收入仍然微薄。“我希望微博能成为一个桥梁,让客户信任我们,然后,通过季度订菜、年度订菜的方式预付菜款,让收入更稳定,风险更小些。”

  虽然,李学友经常因为接受媒体采访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但他仍乐此不疲,他也在打着小算盘。“你们也给我做广告了嘛,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买我们的菜。”他更希望,“能吸引大客户多买点,小散户还是不行,买的少,送起来麻烦,还不够跑路的成本。”

  如今,每天“刷微博”成为了李学友最重要的事,他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争取着每一单有可能成功的生意,也通过这个时髦的小玩意儿,探索着新一代农民的成功之路。

2014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