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主要内容概括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主要内容概括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特别值得自豪的是,有数千年不问断的历史记载,这是世界史上所仅见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主要内容概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主要内容概括篇一:人心不古
此成语就是出自刘时中的《端正好.上高监司.既官府甚清明套.十二月》曲:“不是我论黄数黑,怎禁他恶紫夺朱?争奈何人心不古,出落著马牛襟裾。”
刘时中即为著名曲家之一。元顺帝天历二年,江西大旱,刘时中见到灾民受难的情况,于是作了两套散曲《端正好》,上呈江西道廉访使高纳麟。
第一套的内容陈述饥荒时「谷不登,麦不长」,民无以食的悲惨遭遇,而且愤怒地斥责了奸商富豪趁火打劫的罪行,展现元代社会严重的阶级压榨。
第二套则是揭露官吏的无能与违法乱纪。他形容一群暴发户般的官员为「没见识街市匹夫」,彼此狼狈为奸,勾结作恶,尽日将精力耗费在吃喝嫖赌,完全不顾百姓生计。并申辩说:「不是我要讲他们的坏话,但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邪恶战胜正义?根本完全丧失了旧时代的淳朴,明明是人,但行事却如禽兽一般。」
后来,人心不古演变为成语,用来感叹失去古人的忠厚淳朴。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主要内容概括篇二:鬼斧神工
春秋时,有一个叫梓庆的木匠,他技艺高超,制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头锯子。这把锯子造型美观,上面的花纹纤巧,从没有一把锯子这么美。每一个见过这把锯子的人无不叹为观止。大家都不相信是梓庆做的,都认为只有鬼神才能做出这种极品。
鲁国国君听说后,也跑来欣赏。他很惊奇,也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于是问梓庆:“你是不是会法术?这把锯子是不是用法术做成的?”
梓庆笑了笑,说:“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怎么会懂法术呢?”
鲁国国君不相信他的话,接着又问:“那好,你告诉我他的制作过程。”
梓庆回答说:“做这把锯子之前,我先养神静气。斋戒三天,以获得内心平静。在这三天,我使自己摒弃掉对荣华富贵的渴求;然后再斋戒五天,使自己去掉杂念,忘掉技巧;接着再斋戒七天,这时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已经能做到‘不以物喜’。我的眼中已没有朝廷和家庭,外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影响到我的技艺了。斋戒过后,我会去森林中寻找制作锯子的原料。我仔细观察各种树木,以选择与锯子外形最匹配的。而这时锯子的样子已经成竹在胸了。只要选好木料,锯子也差不多完成了,只需要加工就可以了。做任何木器,我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我想这大概就是制作出来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制作一样的原因吧,以一颗纯真的心,加上木料的自然天性,制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奇怪了。”国君听完,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何为“鬼斧神工”。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主要内容概括篇三:闻过则喜
春秋时期,有个人叫高缭,他为人谨慎,在齐国丞相晏子手下做了三年的官,从来没有犯过错,但晏子却无缘无故把他辞退了。这是为什么呢?晏子说:“我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但是如果别人不给予提示的话,自己是看不到的。但是高缭呢,他在我身边足足三年,看见我的过错,却从来不说,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所以,我把他辞退了。”可见,晏子喜欢人指出他的过失,他认为,指出上司的过失,是手下的责任,否则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是毫无用处。
晏子善于倾听别人的批评,他也非常善于批评,有广博的知识,善用比喻,注意语言的艺术,批评的方式和态度,注意当时的环境,灵活应对。
唐太宗李世民堪称是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开明君主。他即皇位以后,吸取历史的教训,广开言路,鼓励大臣们多提意见,并提高谏官的地位。他重用的著名谏官,贞观前期有魏征、王圭、杜如晦、房玄龄等,后期有马周、刘洎、褚遂良等。魏征死后,唐太宗思念不已,叹息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这也是他能开创“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
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和颜真卿并称“颜柳”。在书法中,有一句人人皆知的话:神笔难写“飞凤家”,也就是说这三个字非常难写。一天,少年柳公权在一张条幅上提笔写下“会写飞风家,敢在人前夸”十个大字,贴在树上。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儿忠告他说:“你的字根本就没有力度,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老人又让他去找华原县的字画汤。柳公权虽然不服气,他还是去华原县城寻找字画汤,结果发觉字画汤是一个没有双臂的老头,却能用脚运笔如神,龙飞凤舞。柳公权幡然醒悟,跪求老人收他为徒。老人虽没有收他为徒,但是送给他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几句话勉励他。从此柳公权发愤练字,博取众长,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柳公权因为能听进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的忠告,终于成为一代大师;若没有那位卖豆腐脑儿的老头,恐怕他就被自己的狂妄埋没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主要内容概括篇四:身无长物
东晋时期,有一个叫王恭的人,做过将军、刺史等高官,还担任过太子的老师。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生活也相当俭朴。
有一次,王恭跟随父亲到了会稽(kuàijī,今浙江绍兴),因为那里盛产竹子,所以回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时带了一领精美的竹席。
回到建康后,一个叫王忱的朋友去看望他。王忱见他坐的那领竹席既舒适又美观,心里非常喜欢,便对王恭说:你从盛产竹子的地方回来,这样的好席子一定带了不少吧?是不是可以送给我一领呢?王恭笑笑,便答应了他。
王忱走了以后,王恭便让人把竹席给王忱送了过去。因为仅有的一张竹席已经送给了王忱,所以王恭读书、吃饭只好坐在草垫子上。
王忱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十分吃惊,他找到王恭,非常抱歉地对他说:我还以为你有好几领这样的席子呢,所以才开口向你要的,没想到你只有一领。王恭笑了笑,说:看来你还不怎么了解我。我在生活上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主要内容概括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