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历史故事 > 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是怎样分裂的_中国北魏是因什么而分裂成东魏西魏(2)

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是怎样分裂的_中国北魏是因什么而分裂成东魏西魏(2)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是怎样分裂的_中国北魏是因什么而分裂成东魏西魏

  北魏朝代历史

  北魏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历史发生在晋十六国时期(266-420年)。第二阶段的历史发生在南北朝时期(420-557年)。将北魏科学划分为两个时间段,可以使各阶段人物与相应的历史联系更加紧密,而不是单一的看待十六国时期的北魏和南北朝时的北魏,目的是全面横向地看待北魏国的历史,与单独纵向地看待北魏时期形成互补。

  拓跋部起源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公元315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国,都于盛乐,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376年,前秦昭宣帝苻坚攻代,拓跋什翼犍战死(或被擒),代灭亡。

  建立北魏

  拓跋珪与北魏的壮大在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以前为苻坚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建立自己的王国。公元386年,刘库仁的儿子刘显派兵护送什翼犍的少子窟咄和拓跋珪争国。拓跋氏原有立少子的习俗,窟咄之来,对拓跋珪构成很大威胁。诸部落都有动摇,引起骚动。拓跋珪的左右也阴谋执珪以应窟咄。拓跋珪惧,北逾阴山,依于贺兰部,派人向慕容垂求救。慕容垂派慕容麟领兵救珪,大败窟咄。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也乘机恢复了拓跋族的独立。386年,拓跋珪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内蒙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史称“北魏”或者“后魏”“拓跋魏”,孝文帝改汉姓后也称“元魏”。

  统一部落

  鲜卑族所居的地区,原是匈奴故地。匈奴族大部分西迁和南移,但不是所有的匈奴人都西迁和南移了,还有一部分留在原地,鲜卑族来了以后,就与这一部分没有迁移的匈奴人融合起来,建立起部落联盟关系,把匈奴部落编入鲜卑部落联盟内,并以婚姻为纽带加强两族的关系。在氏族部落时代,通过征服是仍然可以建立部落联盟关系的。自然在这个联盟中,征服族和被征服族的地位不一定是完全平等的。

  苻坚进攻什翼犍时,铁弗部首长刘卫辰曾与苻坚合作,向什翼犍进攻。什翼犍失败后,刘卫辰和另一铁弗族首长刘库仁两部强大起来。苻坚使他们以河为界,分别占有拓跋氏的故地,刘卫辰部居西,刘库仁部居东。

  刘卫辰、刘库仁都出自南匈奴。因汉与匈奴和亲,以宗女嫁匈奴单于,故匈奴人多冒姓刘。这两部匈奴又都与拓跋鲜卑联姻。刘库仁母是拓跋郁律(平文帝)之女。什翼犍以宗女嫁给刘库仁,把女儿嫁给刘卫辰。

  拓跋珪要复兴拓跋氏,首先就要与匈奴族的刘库仁、刘卫辰两个部落争夺部落联盟的领导权。刘库仁接受了拓跋珪的领导,刘卫辰则和拓跋珪展开了斗争。最后卫辰失败被杀,他的儿子赫连勃勃率残部南逃依附后秦姚兴。自河以南,诸部皆平,虏获畜产名马三十余万匹,牛羊四百余万头。

  拓跋珪恢复了鲜卑拓跋氏的部落联盟领导地位后,开始向南北发展。这时期,在拓跋氏北面的是文化上更为落后的高车族和柔然族,在南面的是鲜卑慕容垂所建立的后燕。

  拓跋珪击败了高车族。高车是游牧部落,是善战的骑兵。对高车族的征服,增强了拓跋氏的战斗能力。

  南征北战

  一征服后燕

  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是在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它虽然面临诸多对手,情况复杂多统一北方变,但能审势度势,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北魏登国十年(后燕建兴十年,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圭面对后燕军的进攻,针对其恃强轻敌,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击的方针,同时注重瓦解对方军心,奋勇追击,在参合陂(今内蒙左凉城东北)决战中歼灭四五万燕军。从此改变了两国力量对比,北魏势力进入中原。

  公元396年,拓跋圭乘胜进击,亲率40余万大军南下进攻后燕,拓跋珪率大军出马邑,克晋阳,取并州,东下井陉关,收降后燕将领李先,封其为征东左长使。继而长驱直入,直抵滹沱,在常山城(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一带)下安营布垒,准备一举克城。当时,后燕常山太守苟延率众守城。拓跋珪劝降不成,便令将士大举攻城。苟延仓惶应战,但因他不甚懂兵法,指挥无方,加之双方力量悬殊,燕军死伤惨重,北魏军队破城而入,擒俘苟延。继之,魏军连占数十县。只有中山、邺(今河北临障县西南)、信都(今河北冀州)三城仍为燕军控制。十一月,魏王珪集结大批兵力攻打燕都中山。同时,命东平公拓跋议率兵五万攻邺城,命冠军将军王健、左将军李栗攻信都,准备一举灭燕。后燕高阳王慕容隆守中山南门,率众力战,打退魏军的轮番进攻。魏军伤亡惨重。拓跋珪看中山城坚固森严,于是引兵向南,以优势兵力很快攻下信都。继之,兵临邺城,几次强攻不克,魏军营垒反遭慕容青的夜袭,拓跋珪只好暂时率军退驻杨城。

  此时,魏国并州监军丑提,闻其叔父没根降燕,便督率所部人马杀回魏国都城作乱。拓跋珪闻知,准备撤兵北还,平息内乱。但又恐燕军穷追,腹背受敌。于是,派国相涉延与后燕议和,并愿以其弟为人质留于燕。燕主慕容宝闻魏国内部有难而不许。同时,发步兵12万、骑兵3.7万屯于滹沱河北岸的柏肆坞(今藁城县北),邀拓跋珪在此决战。拓跋珪求和不成,愤而应战。数日内统兵北上,在滹沱河南岸安营扎寨。慕容宝趁魏军立足未稳,遣精兵万余人夜袭魏营,企图先发制人。燕军过河之后,潜至魏营,利用北风纵火烧营,并发起猛攻。魏军营垒纷纷起火,兵将大乱。此时,拓跋珪正在睡觉,忽听军营大乱,慌忙弃营赤脚逃走。燕将乞特真率百余人飞马赶到拓跋珪大帐内,只见拓跋珪丢弃的衣靴,不见其人。

  拓跋珪逃出军营之后,立刻击鼓收众。夜幕之下,乞特真闻鼓声以为中计慌忙鸣金收兵。燕兵闻锣鼓齐鸣,不知其故,以为遭到魏军伏击,顿时惊惶大乱,自相践踏,互相砍射。拓跋珪立即将全军集合起来,下令步兵在营外点燃火炬,骑兵向燕军猛冲猛杀。燕军四面受敌,又遭到魏军骑兵的轮番攻击,死伤惨重,乱作一团,燕将高长被俘。慕容宝只得收拾残兵,渡河北逃。魏军士气高涨,在拓跋珪的统领下穷追不舍。当时,正是风雪交加的夜晚,燕军士兵涉水渡河,加之多带伤残,冻死者尸体相枕。丢弃袍仗、兵器无数。慕容宝为保住性命,弃下大军,率步骑两万逃回中山。魏军连夜追击,兵临中山城下。后燕尚书郎慕容皓谋杀慕容宝未遂。斩关出城降魏。慕容宝见中山难保,便率一万骑兵杀出重围,逃奔龙城(今辽宁朝阳市)。繁华一时的后燕国都中山,终于在公元397年十月甲申日被魏军占领,宣告了后燕的灭亡[1]。

  二攻打南朝

  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称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鼓励农业生产,南北朝并立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

  此后数年,北魏注重于巩固内部及既得地域,也时而与北部的柔然和关中的后秦交战。如北魏天兴五年(后秦弘始四年,402年),北魏大军以围城打援、分而歼之的战法,于柴壁(今山西襄汾西南)大败后秦军,歼灭3万余人。

  永兴元年(409年),拓跋圭被杀,其子拓跋嗣继位称帝,史称明元帝。泰常七年(宋永初三年,422年),魏明元帝乘宋武帝刘裕病卒之机,凭借强大军力,沿黄河流域全面开战,重点进攻,夺取黄河以南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洛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军事重镇。由于南朝宋军善于守城,顽强抵抗,也使魏军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

  北魏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卒,太子拓跋焘继位,史称魏太武帝。此时,北方除大夏、北凉、西秦、北燕和柔然外,皆为北魏所占。拓跋焘雄才大略,通晓兵法,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临阵勇猛,多获胜利。

  三大败胡夏

  魏始光三年(夏承光二年,426年)至四年,拓跋焘趁胡夏皇帝赫连勃勃卒,诸子相残杀之机,二次率军进攻夏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以佯弱诱夏军出战,引而疲之,然后隐军出夏军阵后,顺风冲击,大败夏军,克统万城,俘夏王、公、卿、将、校及后妃、宫人等以万数,获马30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

  胡夏被北魏攻陷,皇帝赫连昌被俘,其弟赫连定逃往平凉(甘肃华亭)继位。在431年趁北魏兵团回撤之机攻下西秦继续西扩,在青海湖被先辈吐谷浑汗截击,赫连定被鲜卑生擒献于北魏。

  四大破柔然

  北魏始光元年(424)八月,柔然可汗大檀(即牟汗纥升盖可汗)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率6万骑攻入北魏云中(今和林格尔西北),杀掠吏民,攻陷北魏故都盛乐,包围了云中城。之后,柔然大将于陟斤被北魏军射杀,拓跋焘趁势率军大纵深地向前穿插,北魏奋力突击柔然军,柔然军顿时被搅得一片混乱,大败而逃[2]。

  次年十月,北魏大举征讨柔然,分兵五道并进,越大漠击之,柔然惊骇北逃。

  魏帝为彻底摆脱北面柔然与南朝宋两面夹击的威胁,并雪云中被围之耻,在大败赫连夏,克其都城统万(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后,决心集中力量打击柔然。神鹿加二年四月,与众大臣商议击柔然,公卿大臣及保太后担心宋军进攻,均竭力劝阻。太常卿崔浩认为:宋闻陛下克统万,内心深怀恐惧,必不敢动;柔然自恃遥远,谓我力不能制,防备松懈已久,故夏则散众放牧,秋则聚众南掠,今乘其放牧无备出击,可一举灭之[3]。

  429年五月,拓跋焘抓住柔然夏则散众放牧之机,魏帝领军至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舍弃辎重,率轻骑兼马(每一骑兼有副马)奔袭,直逼栗水(今翁金河)。柔然无备,临战震怖,民畜惊骇奔散;大檀忙焚穹庐,绝迹西遁。大檀弟匹黎先在东部闻魏军至,率兵欲救其兄,途中遭长孙翰骑兵截击而败,其渠帅数百人被杀。大破柔然,威服高车,为稳定北方创造有利条件。从此,柔然势力大减,主动攻魏较少。

  五攻克北燕

  公元432年五月,拓跋焘感觉部队已经休整完毕,便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南郊调集兵马,屯积粮草准备进攻北燕。同年六月,拓跋焘率军亲征讨伐北燕。七月魏军行至濡水(今河北东北部滦河)后,后方供给出现危机。拓跋焘当即派遣安东将军奚斤征发幽州和密云的民众及丁零族一万多人充当魏军的民夫,给魏军运送攻城的器具,这才解决了燃眉之急。

  魏军主力继续东进,拓跋焘和奚斤在北燕都城和龙外会师。两路魏军在途中基本没有受到什么抵抗,沿途的北燕守军和官员接连向北魏投降,魏军没费多少功夫就合围了和龙。拓跋焘在和龙外又征发了3万多民众为其挖围堑,企图困死和龙城内的守军。

  是年八月,北燕皇帝冯弘不甘心就此投降,便派了3万人出城向魏军挑战。结果这3万人就如同用包子砸狗,全部送给北魏当下酒菜了。北魏昌黎公拓跋丘和河间公拓跋齐率部合围北燕军,燕军死伤近万人。遭此一败,北燕的官员和将领们都老实了不少,只有尚书高绍仍然率部抵抗,不久后也被杀死。冯弘见形式不对,便邀请高句丽军保护他,率龙城百姓东渡辽水,投奔高句丽。不久,冯弘因为自大被高句丽王杀死,北燕灭亡。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是怎样分裂的相关内容

  

249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