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故事 >

建成小康社会的感人故事(2)

时间: 春芳953 分享

建成小康社会的感人故事3

湖南郴州建立防止返贫监测与帮扶机制——李竹喜再上岗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石山村的李竹喜,日子一度很难:自己和妻子都患病,干不了重活,还有一个上初中的儿子。在乡村干部扶持下,2018年李竹喜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可今年春天,李竹喜痛风、腰椎间盘突出又犯了,一个月去村卫生所打四五次针。眼看着李竹喜处于返贫边缘,即将陷入困顿,就在这时,转机出现了。

原来,李竹喜连续几个月的大额医疗支出给扶贫干部提了醒,乡里干部手机上的软件“郴州防贫大数据监测平台”预警了……

信息预警

“85后”陈艳在宜章县负责扶贫工作,一干就是4年多。

今年3月初,陈艳手机里一款软件忽然发出预警。原来,石山村2018年才脱贫的建档立卡户李竹喜,连续3个月医疗费都是四五百元,在李竹喜个人信息里,“医疗支出”一栏发出预警。

“连续大额医疗费支出肯定不正常。”陈艳赶紧让乡里的驻村干部李运山去走访。石山村离乡政府只有三四里地。第二天,李运山就到了李竹喜家里。

李竹喜正闹心呢——痛风老毛病又犯了,打针前,疼得路都走不了,腰椎间盘也突出,还有肺病。为此,他每个月都去村诊所治疗,无法打零工。眼看着刚摘掉了贫困户帽子又快戴上,李竹喜有点着急上火。

精准识别

发出预警的是“郴州防贫大数据监测平台”。看病支出、打工收入、粮食补贴……在郴州,农民的一些收入、支出信息,都汇总在这个防贫大数据平台中。这个平台打通了14个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涵盖了14个行业系统的数据。

“在基层扶贫工作中,如何运用大数据更好促进扶贫、防贫,还大有文章可做。”郴州市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以前由于数据分散,我们无法精准掌握贫困户和边缘贫困户的信息。现在有了这个平台,很好地解决了信息孤岛的问题。”

今年初,“郴州防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在全市正式运行,成为基层干部扶贫工作的好帮手。

“全市农村户籍人口411万人基本数据都有,重点监测对象包括11500余名未脱贫户、5400名不稳定脱贫户、8400多名边缘户,以及83800多名档外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户、重病户、重残户等。”郴州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

“郴州防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在全面采集监测户家庭信息、生产资料、生活状况,特别是产业、就业等情况后,用36项民生指标对监测对象进行测评,找出风险因素,并根据情况进行高、中、低三级风险预警。

关口前移、帮扶前移、措施前移,可以及时改变返贫致贫因素,“现在有了这个防贫大数据平台,我们基层干部不再跑断腿、磨破嘴,在手机上就能随时发现重点监测农户的信息,便于我们提供必要帮扶,及时防返贫。”陈艳说。

就像李竹喜,虽已脱贫,但一家三口人去年收入只有1.7万元,自己患病,孩子读书,属于不稳定的脱贫户,也在重点监测范围内。

帮扶过坎

今年50多岁的李竹喜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他妻子离不了人照顾,全家不到3亩田地。

李竹喜家脱贫很不容易:无法外出务工,包村干部们就在本村产业上琢磨脱贫的道。村里发展脐橙、蜂蜜产业,建立了合作社,引进了龙头企业,驻村干部引导李竹喜用扶贫贷款5万元入了股。2018年,两个合作社给他家分了红;乡里集中建设的光伏发电,70%收益也用于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李竹喜又分得2000元。李竹喜自己也争气,干不了重活,就在合作社除草、施肥、打零工,一年也能赚五六千元。就这样,在2018年李竹喜摘掉了贫困帽。

“今年要不是平台预警,他本人不好意思开口,我们可能就不能及时知道他家的困难。”陈艳说,“决不能等农民返贫了再扶贫,关键时刻要拉一把!”

3月初,为防控新冠疫情疫情,村里群防群治、联防联控。“李竹喜干不了重活,可以干发资料、做保洁这些轻快活。”石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兆安说。就这样,李竹喜被安排到了村里防疫宣传员兼临时保洁员这个公益岗位,每个月工资800元。考虑到李竹喜家的实际情况,一次性预支了5个月工资共4000元。经过简单培训,李竹喜上岗了,每天戴上袖章,挨家挨户发资料,清扫村里道路。考虑到李竹喜的实际困难,村里又为他申请了低保。今年5月开始,全家三口人每个月领取低保金900元。

“感谢好政策,让我过了这个最难的坎!”李竹喜心存感激。

建成小康社会的感人故事4

“他没日没夜扑在扶贫工作中”

核心阅读

“沙砾”是湖北省咸丰县清坪镇纪委书记谢睿的微信昵称。作为多个重点贫困村的扶贫联系人,在今年9月的一次走村入户中,谢睿意外殉职。扶贫5年,他的16本工作笔记里记满了老乡的需求,也见证着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全心全意地投入扶贫工作,谢睿就如同一颗沙砾,铺在扶贫路上。

“今年白柚大丰收,一亩能卖6000多元,可惜谢书记再也看不到了。”11月10日,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清坪镇龙潭司村唐崖河畔挂满硕果的白柚林里,说起谢睿,村民颜克松又流泪了。这片白柚林,就是谢睿带领大伙儿辛苦培育起来的扶贫产业。

谢睿是清坪镇纪委书记,也是多个重点贫困村的扶贫联系人。9月15日,谢睿在龙潭司村走访农户,察看民居改造工程时意外坠楼,抢救无效殉职,年仅39岁。

在谢睿的办公室,两双沾满泥土的球鞋仍摆放在角落,名为“沙砾”的微信头像却再也不能在电脑里亮起。“他没日没夜扑在扶贫工作中,他是扶贫路上永远的沙砾啊!”清坪镇党委书记杨俊含着泪说。

主动请缨

到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子去扶贫

谢睿的书柜中,16本工作笔记整齐排列,记载着一名扶贫干部5年的忙碌与成长,理想与担当。

第一本笔记开始于清坪镇脱贫攻坚任务最为吃紧的2016年,刚刚任职纪委书记的谢睿主动请缨,申请联系小河村、鱼塘湾村等5个全镇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子。这些村庄都在武陵山深处,分布在不同山头。其中,从清坪镇到小河村就有22公里,山路崎岖,第一次入村走访,谢睿在山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村口,然后下车步行20分钟进村。

“那个时候,村里既没有像样的路,也没有像样的屋,打个电话要满山找信号。”当时尚未回村的小河村村支书李华军回忆,大伙儿对这个镇里来的年轻人既充满期待又不太信任。

走访村民、召开屋场会,3年多的时间里,谢睿带领扶贫工作队为小河村修了路、通了网、搬了房、建起了茶叶加工厂,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

“产业立起来,才能实现脱贫不返贫!”谢睿在笔记里重重写下这句话。为了小河村1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够如期脱贫,他和扶贫队员们一起上门入户劝说村民调整产业结构,规模化种植白茶,走上产业脱贫之路。“从购买茶苗到技术培训再到茶叶销售、引进茶厂,每个环节都是他带着大伙儿走。”李华军说。

如今,小河村的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全村已经建成1700亩白茶茶园,丰产期每亩创收过万元,人均年收入4年翻了两番,达到6000元,全村已脱贫出列。

全心全意

将村民的事当作自家事来办

得知谢睿殉职的消息,54岁的二台坪村村民饶邦念嚎啕大哭,他不敢相信:“谢书记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出事儿!”

“饶邦念,男,右手残疾;妻子何兴梅,浙江打工……”4年前,谢睿和饶邦念结成帮扶对子,第一次入户走访后,谢睿记录下饶家的详细情况,在旁边标上重点记号。此后,饶邦念就成了谢睿工作笔记中的常客。

考虑到饶邦念的身体情况,谢睿建议他跟着村里的扶贫产业政策种植龙井茶,同时养殖土鸡作为副业。“今年我养的百来只土鸡已经卖出去了大半,我都还没来得及跟谢书记报喜,都没有当面说声谢谢。” 饶邦念说着又流下泪来。

让饶邦念颇为感念的是,逢年过节谢睿总会塞给他几百元钱,有时谢睿没时间去村里,也会托村干部转交。“他心里一直把我当亲人惦记着,让我十分感动。”

如今,靠着种茶、养鸡的收入,加之妻子和大儿子在外务工,饶邦念一家已经成功脱贫,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在龙潭司村,颜克松家种植的白柚也没少让谢睿操心。“他每次到村里来,都会到白柚林里看看,帮着我们找技术员开培训班,帮着联系客商打通销路。”颜克松说。

“今年3月,谢书记还在村委大院组织分发果树苗,为了把白柚和脐橙产业发展起来,他泡在村里好多天。”龙潭司村党支部书记黄艳敏说,村里的果树种好之后,谢睿又开始动员村民建民宿、开农家乐,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希望村民们吃上“旅游饭”。

龙潭司村是革命老区,风景秀美。今年以来村里已组织村民美化庭院70余处,推动民居改造近100栋。而谢睿,就在察看一户民居改造工程时不慎坠楼身亡。

尽职担当

严把扶贫工作的纪律关

“谢睿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在生活中平易近人,他的离去让所有人惋惜。”这是高峰村党支部书记田帛国对谢睿的评价,但在今年3月,田帛国还受过镇纪委开出的处分。

当时正是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为了让扶贫产业少受损,村里为一些养殖户开具了通行证,允许他们前往县城一小区定点售卖。但由于跟踪监管不到位,有一个农户私自联系其他乡镇贩卖,造成了人员聚集,违反了防疫纪律。为此,村支书田帛国受到警告处分。

干了十几年村干部,却因工作不力落了处分,田帛国心里憋屈,递了辞职书。谢睿听说后,立即追到高峰村,给田帛国做思想工作。“他是领导,但没有拿出领导派头,而是从党员纪律的角度给我掏心窝子,很让我感动。”田帛国说,在谢睿的多次劝导下,他开始认真反思,“我身为老党员,却经受不住这点考验,太不应该了。”重回村委会的田帛国,对谢睿充满了敬佩。

在小河村,谢睿工作的严谨与认真也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同。2017年,小河村村民对时任村支书吴某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的违纪行为意见很大,谢睿接到村民们的实名举报后,立刻开展调查工作,最后,吴某被免职并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坚持将纪律挺在前,不允许破坏发展局面的情况发生!”在谢睿的笔记中,对于扶贫工作他有这样的思考。正在脱贫路上奔跑的小河村,要想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必须有一个称职的村支书带头。

谢睿盯上了在县里干工程的党员李华军,先后4次跑到工地上相邀,终于将这个“能人”请回了村。“村支书的工资相比我原先干工程少很多,一开始我很不情愿回村,但谢书记打动了我,我觉得是时候给村里做点贡献了。”李华军说。

谢睿的办公电脑里,《清坪镇扶贫领域监督执纪工作细则》《违规整酒通告》等他在去世一周前起草的文件还没有来得及发出。严把扶贫工作的纪律关,让他收获了全镇扶贫干部的尊重。他去世后,全镇30多位村支书自发前来吊唁,无一缺席。

建成小康社会的感人故事5

尼玛扎西选育良种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高原留下青稞香

这个秋天,雅鲁藏布江两岸的青稞又迎来了丰收,但选育高产青稞的尼玛扎西却再也看不到了。

尼玛扎西,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以下简称“西藏农科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被誉为“青稞博士”。作为西藏青稞科技重大专项、西藏农作物育种的首席科学家,尼玛扎西带领团队,先后选育出了20多个青稞新品种(系),其中“藏青2000”品种平均亩产达350公斤,为西藏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做出了重要贡献,惠及雪域高原上百万农牧民。

今年9月5日,尼玛扎西在西藏阿里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55岁。

“让村里人都能吃饱,不再为粮食发愁”

尼玛扎西的家乡,在西藏山南市扎囊县扎塘镇杂玉村,那里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村里种的青稞长得矮矬矬,收割时还得跪在地上收。”尼玛扎西的哥哥桑杰洛布回忆,“青稞品种不好,籽粒长不熟,不能当粮食吃,只能拿去喂牲畜。”

那时候,尼玛扎西一家人只能靠烧制陶器的手艺,去泽当、琼结等地用陶器换粮食。常常一走就是八九天,难卖的时候要半个月,才能换回三四袋青稞。

“我小时候就和妈妈说,希望爸爸和哥哥不用四处去以土陶制品换取青稞种子,想让青稞长得好、产量高。”尼玛扎西曾回忆那段艰苦岁月。“让村里人都能吃饱,不再为粮食发愁”的愿望在他心里默默生根发芽。

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1982年尼玛扎西怀揣儿时的梦想考入西北农大农学系,杂玉村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后来他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硕博连读,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学博士。

1992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前往加拿大沙斯克春恩大学进修深造的机会。尼玛扎西曾说,“当单位来信希望我学成回国时,我知道这是家乡人民在呼唤我,我心中陡然升起强烈的责任感,我应当回国。”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眷恋着高原热土,学业完成后,放弃了国外科研机构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从事高原农业和青稞育种研究。

一颗种子,扎根在高原,开始慢慢地发芽。

“做一名受农民欢迎的‘土专家’更值得骄傲”

深秋时节,扎囊县孟卡荣村的青稞刚刚丰收,农民们正驾驶着拖拉机深松耕地。

“出苗时,尼玛扎西院长来过;8月25日,他也来过;他说收获的时候还要来。”村支书嘎玛欧珠清楚记得,尼玛扎西院长蹲点在村里,从选用良种、科学技术、田间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他话不多,每次一来就冲到地头开始忙碌。”

“村里从2013年开始种‘藏青2000’,现在全村共种了800亩,今年亩产650斤左右。”嘎玛欧珠说,从亩产不足300斤到亩产300多公斤,从人均年收入4000元到1万元,高产青稞改变了村民的生活面貌。2016年,孟卡荣村整村脱贫摘帽。

为了选育青稞新品种“藏青2000”,尼玛扎西和他的团队倾注了近20年的心血。

青稞主产区的示范推广田,他要去;气候差异明显的偏远山乡,他也要去;连外出开会赶飞机的间歇,还要跑到机场周边的农田去察看、记录青稞长势状况。

“刚开始试种时,尼玛扎西院长每天起早贪黑,在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经常一连好几个小时喝不上水。”在白朗县金嘎村村主任普琼印象中,尼玛扎西是一个能和农民打成一片的“土专家”。

西藏农科院农科所研究员禹代林告诉记者,尼玛扎西常说,要善于听农民说话,说农民听得懂的话。“比如,一亩地要施50毫升农药,农民可能没有概念。你跟他讲,施‘两瓶盖’的农药,他就懂了。”

“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大小,不是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少论文,而是有多少成果能被农牧民使用,帮助多少农牧民脱贫致富。”在尼玛扎西看来,“做一名受农民欢迎的‘土专家’更值得骄傲。”

浏览尼玛扎西的微信朋友圈,多半是旅途奔波中的工作感悟:“一路普降大雪。对草地作物返青利好,但望尽快阳光普照以免雪灾。察隅县今晚对于只带夏天的衣服的人,好冷。”“墨脱寸土寸金:果园里种植玉米,玉米间种稻秧;平缓土地开垦农田,缓坡地修成梯田种植水稻;坡地开垦成水田。”

“尼玛扎西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试验田,抑或是下乡和下乡途中。”与他相识几十年的西藏科技厅厅长赤列旺杰感慨地说,“一天24小时,他的心都在青稞上。”

截至目前,“藏青2000”累计示范推广330.87余万亩,占西藏全区青稞种植面积的50%以上,亩均增产25公斤,新增产值3.98余亿元。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户家”

今年6月13日,尼玛扎西在为青稞产业扶贫“带货”的一场直播中,向网友展示富含膳食纤维的青稞米、青稞酒、青稞醋、青稞挂面、青稞能量棒。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户家。”尼玛扎西认为,科技要助推农牧业发展,农牧业发展要带动脱贫,产业化要惠及万家。随着青稞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截至目前,西藏农科院已经研发青稞产品100余个,全区已有50多家规模以上的青稞加工企业。

多年来,尼玛扎西带领技术团队,绘制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青稞基因图谱,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标记来选育青稞品种,首次提出了高β—葡聚糖青稞品种选育、糯性青稞育种、青稞保健食品开发等一系列青稞产业科技创新的新论点。

但尼玛扎西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有一个愿望,希望我们坚持10年、15年,把冬青稞种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西藏农科院农业所副研究员达瓦顿珠说,为了造福更多农牧民群众,尼玛扎西把下一步的目标设定为“高秆、抗倒、高产”的“藏青3000”。

今年9月5日,为补上全国种质资源普查的最后一块空白,尼玛扎西前往阿里地区日土县调研,在调研途中遭遇车祸,不幸以身殉职,长眠于他毕生为之奋斗的青稞丛中。

斯人已去,留下麦香绵绵,尼玛扎西毕生坚守的科技报国精神,连同他培育的无数青稞种子,已撒遍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

建成小康社会的感人故事相关文章: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的故事

2020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个人感悟范文5篇

2020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优秀事迹范文5篇

扶贫感人故事演讲稿

关于追梦奔小康的故事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故事演讲稿

小学生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的精彩故事

小学生百年追梦全面小康故事稿

关于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的故事

小学生百年追梦全面小康故事

31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