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故事:从军人到皇帝(2)
帝王故事:从军人到皇帝
1798年5月19日晚,拿破仑率领一支由350艘船只组成的庞大船队,从土伦港出发了。船上载着3万8千名陆军,1万6千名水兵,驶向地中海的马耳他岛。
英国海军著名将领纳尔逊很快得知了拿破仑的行动,立刻调动一支战斗力很强的舰队,一路追击过来。可是,当他们追上法国舰队时,因为是深夜,海上一片漆黑,风浪又很大,竟没有发现拿破仑的舰队。英国战舰速度快,超到前面去了。自然是扑了个空。
6月10日,拿破仑的军队顺利地在马耳他岛登陆。
纳尔逊非常恼火,法军一旦上了陆地,就拿他们没办法了。他估计,拿破仑的下一个目标可能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
纳尔逊的判断是正确的,拿破仑正是这个打算。可是,非常遗憾,这次与上次一样,因为英国舰队速度太快,比拿破仑早两天到达亚历山大港,自然又是扑了空。
如果纳尔逊稍有点耐心,再等一天,就必定与拿破仑的船队在海上相遇,肯定可获胜。可是他太急躁了,他以为自己判断失误,掉头又离开亚历山大港。
就这样,纳尔逊像追赶影子一样,在广阔无垠的地中海上疲于奔命,士兵们都感到劳累不堪。
拿破仑的军队平安地踏上了埃及的土地,进军首都开罗。当他们穿过炎热的沙漠时,遭到勇敢善战的贝多因族军队的攻击。但他们人少,不是法军的对手。
进入沙漠深处,严热酷暑和缺水使得许多人倒下了,行军越来越艰难。
个别将领劝拿破仑放弃进攻开罗,但拿破仑坚决不同意,命令他们顽强地前进。
尾随在后的贝多因族武士只要发现倒下的法国士兵,便毫不留情地一律杀死。这样,艰难挺进的拿破仑部队后面就拖着一条长长的血迹。沙漠上布满了法军的尸体。
7月10日的早晨,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出现了金字塔的身影,这儿离开罗不远了。法军将士已经精疲力竭,此时哪怕只有一滴水也能支持生命。士兵们发出怨恨的诅咒,连米勒、兰奴这样的杰出将领也都疲惫得说不出话来。
好不容易挣扎到金字塔下,他们正想喘口气,突然杀声四起,当地土著马美卢族的骑兵又像自天而降似地向他们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拿破仑命令以金字塔为屏障,架大炮,向土著人轰击。
马美卢人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进攻非常顽强,虽然成片地倒下,后面的人仍马不停蹄地向前冲。拿破仑的军队面临死亡,也个个拼命。猛烈的炮击使对方伤亡惨重,马美卢人终于开始退却了。
经历了一场战斗,拿破仑军队的士气又振作起来,他们继续前进。7月21日,他们终于看见了开罗城外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着玫瑰色的摩卡丹山和辉煌的宫殿庙宇。将士们都兴奋得忘乎所以,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拿破仑首先命令在城里张贴《告埃及人民书》,宣称法国人是为了爱、为了平等与和平而来,绝不是来侵犯的。同时,他严令部下:不得伤害埃及人民,如有违犯,立即处死。
开罗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市场上到处都能看见琳琅满目的陶器、金银制品、地毯以及美丽的头巾,身着异国服装的男人和女人熙熙攘攘,更使他们目不暇接。法国士兵在这里购物、痛饮美酒、尽情玩乐,简直像到了天堂里。
随军而来的那些学者和艺术家在恢复元气之后,便开始搜集,研究埃及的风物人情,远征的痛苦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然而,正在这个时候,传来一个很坏的消息:停泊在尼罗河的阿布琪湾的法同军舰受到纳尔逊舰队的袭击,全部被击沉,l万6千名水兵统统遇难。
这个沉重的打击使得一向英勇无畏的拿破仑也感到恐慌,他知道,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没有退路,回不了法国了。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拿破仑决定放弃回国的打算,沿陆路攻打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去征服东方。然后在印度招募军队,养精蓄锐,再回头征服欧洲。
1799年2月,拿破仑率1万4千名士兵,开始进攻被土耳其人占领的叙利亚。战斗进行得很顺利,土耳其军望风披靡。当人们攻下雅法之后,军中突然流行瘟疫,将近一半士兵病倒。沙漠中连一片树荫都没有。他们企图攻下前面的达克尔城,以便休息整顿,但由于守卫达克尔的是用英国武器装备的阿尔已尼亚军,连续攻了12次都没有攻下来。而英国舰队又不断地从海上支援达克尔,拿破仑只好宣布撤退,回埃及去。
从达克尔返回开罗,一路上都是无边无际的大沙漠。正常速度要行军25天。何况这支军队已经被疾病、酷热和失败折磨得奄奄一息,还带着那么多伤病员。沙漠上时而骄阳似火,时而风暴袭来,灰沙漫天,士兵都睁不开眼,呼吸感到非常困难。这是一次惨痛的溃败,许多士兵走着走着便倒下去,永远起不来了,野兽和兀鹰在后面收拾他们的尸体。威震欧洲的拿破仑大炮几乎全部被遗弃在沙漠之中…… 他们终于回到了开罗。为了掩饰这次失败,拿破仑贴出公告,谎称远征叙利亚大获全胜,说现在达克尔已是一座空城。
经过几天的休整之后,法军与土耳其军在亚历山大港又进行了一场战斗,这次真的大获全胜,歼灭对方:1万7千多人。拿破仑很得意,因为这足以证明他的谎言,洗刷他的耻辱。
可是,由于他远离祖国,法国国内一片混乱。奥地利人又乘机夺回了意大利,使得拿破仑第一次远征前功尽弃。拿破仑整天坐立不安,长久困在埃及不是办法,他决定丢下部队,只带几员大将和500人马,乘两只大船,悄悄地潜回法国收拾局面。留下克勒贝尔将军镇守埃及。
拿破仑突然出现在巴黎,使得整个欧洲又一次震动了。人民欢欣鼓舞;巴黎的执政官们却非常紧张。他们很清楚,拿破仑回来对他们掌握政权是极其不利的。于是,他们互相串通,商量对策,想以敌前逃亡的罪名将拿破仑送上法庭,甚至送上断头台。可是,尽管他们这样想,但他们也知道,要除掉法国人民拥戴的拿破仑,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时,拿破仑的诸多亲友都已进入政府和议会,有一定活动能量,他们说服争取政府官员中一部分人站到拿破仑这一边来。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也发挥她高明的社交手腕,为拿破仑争取支持者。这样,很快地,拿破仑控制了政府和军队。国内形势也逐渐稳定。
然而,议会中反对他的仍大有人在。5位执政者中,支持他的只有两位。
拿破仑在征得元老院同意之后,将议会迁到巴黎郊区圣科隆的宫殿里。
然后,他在那里召集议员们开会。当拿破仑来到会场时,突然有人高喊“打死他!”接着便有许多议员向他扑来,拳打脚踢。拿破仑一声不响地倒在人群中,他知道,现在不能反抗,他若在这里动武,那只会对他更加不利。
此时议会里也有许多来参加旁听的民众,见此情景,都大声呼救。在会场外面的骑兵闻讯冲入议会,与那些疯狂的议员打斗开了。议员们当然不是骑兵们的对手,纷纷落荒而逃,有的从窗户往外跳……
拿破仑已经被打得昏了过去。当他醒来后,站起来走到窗口,打开窗户,露出全身斑斑血迹,向他的部下下达了镇压的命令。
在枪杆子面前,反对派的议员们终于屈服了。
1799年11月,议会进行了重新选举,选出3位执政官:拿破仑、谢斯和吉哥。拿破仑是第一执政。
年方30岁的拿破仑,终于掌握了法国的政权。
自从拿破仑掌握政权以后,法国开始平静,所有的骚乱都停止了。这一段时间,他致力于治理国家,制定了著名的《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成了法国法律的重要经典,并且也是现代《民法》的基础。
他善于用人,自己也异常勤奋地工作。法国的经济开始进入发展的轨道,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可是,边境上却并不宁静,重新占领了意大利的奥地利军队不断地骚扰,这促使拿破仑下了再次远征意大利的决心。1800年5月7日,拿破仑亲率4万大军,第二次翻越阿尔卑斯山,在马连戈平原与奥军展开了一场殊死的决战。开始时,大炮数量6倍于法军的奥军占了明显的优势,差点将京破仑军全部消灭。幸亏德西将军率领的6000援军及时赶到,这才扭转了败局。但不幸的是,德西将军却在敌人的炮击中中弹身亡。为此,拿破仑不胜悲痛,他流下了眼泪,命令呜炮为德西将军致哀。
战败的奥地利被迫与拿破仑签订了和约。接着,普鲁士、巴伐利亚、俄罗斯、拿坡里、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也都先后与法军签订了和约。
拿破仑胜利凯旋,再次受到巴黎民众的热情欢迎。这时他得意极了,认为世上没有他拿破仑做不成的事,并从而产生了要征服世界的野心。
英国虽然已经与法国签订了和约,但在拿破仑眼中,永远是法国的威胁和头号敌人。英国有强大的海军,横行于全世界。全球到处有它的殖民地,英国人很自豪地称他们的国家为“日不落帝国”。拿破仑暗想:我一定要彻底征服它!其余的欧洲和亚洲的国家根本不是我的对手。
这时被法国大革命推翻的波旁王朝路易十六的弟弟从国外给拿破仑写来一封信,信中高度地赞颂了拿破仑的丰功伟绩,但同时又提出一个荒.唐的要求。他要求拿破仑允许他回国,重建波旁王朝。他说,他将视拿破仑为新王朝的最高功臣。
拿破仑看信后只是轻蔑地一笑。他想自己的地位与皇帝已相差无几了,如果法国需要皇帝,也轮不到那个断头皇帝的弟弟呀!除了我拿破仑,还有谁配当皇帝?他客客气气地回了一封信,拒绝了对方的要求。从这以后,他开始认真地思考自己是否应该称帝了。
当他这个念头逐渐暴露后,先是在他的政府里出现了反对派——就如古罗马的凯撤企图称帝,遭到元老院大部分议员和他的亲人反对一样,他们组织了许多暗杀行动,以阻止京破仑当皇帝,他们认为,那样一来这等于完全否定了法国大革命,只下过是换了一个皇帝而已。不过,这些暗杀都没有成功。
为了保护自己,拿破仑开始逮捕和镇压反对派。这样一来,连他自己的兄弟也都开始反对他了。担任内政部长的弟弟卢香不再与他同心同德。他的哥哥,担任罗马大使的约瑟夫也参加了反对派的行列。他的妹妹卡洛琳,以及他的朋友诗人路易等人都对他表示不满。甚至连他的妻子约瑟芬也劝他打消这个念头,说当皇帝是要被杀死的。
可是,拿破仑主意已定,谁也不能改变他的想法。他固执地认为,法国人民是支持他的,他们希望他当皇帝,因为只有他当了皇帝,才能保证法国永远强盛。应该说,他的理由并不是自欺欺人,在老百姓看来,帝制也罢,共和也罢,只要国家政权稳定,就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希望早点结束力争夺政权而引起的动荡不安。况且,在他们心目中,拿破仑早已经是皇帝了。
终于,在1804年5月,由元老院提议,通过国民投票表决,拿破仑被推举为法国皇帝。
“皇帝万岁!”整个法国都在欢呼。
拿破仑在举国欢呼声中洋洋自得:现在,还有谁能反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