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自1982年由徐崇温老师引进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学术界对此概念的使用还是存在异议。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论文,欢迎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论文篇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自1982年由徐崇温老师引进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学术界对此概念的使用还是存在异议。不过,这一学术视阈却实实在在地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而言,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将马克思与现当代西方形形色色的哲学文化思潮嫁接起来,以建构出种种在现代资产阶级学术主流之外的激进主义反抗话语。但在具体理解上出现了两种极端的视野:一种观点认为它基本上是“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另一种观点认为它基本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甚至称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西马”究竟“非马”还是“真马”,笔者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应该存在着“走近”与“远离”的辩证关系。
一、走近马克思的哲学
说西方马克思主义走近马克思的哲学,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事实背景: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当一部分论者的理论逻辑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精心解读的基础之上的。如青年卢卡奇在撰写《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前对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等书的理解;弗罗姆在撰写《马克思人的概念》一书时对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施米特创作《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时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认知①。所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的某些方面走近了马克思,甚至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相比,他们与马克思的哲学观点更为一致。
1.青年马克思是一位人道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不是绝对真理,马克思也不可能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本应该是马克思历史观点中的常识,但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构架中却往往不能被正常接受。因此,“历史的真相只能是:马克思有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马克思也写出过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本。”②关于这一点,霍普纳在他的《关于从黑格尔向马克思过渡的几个错误观点》一文中,说的就很精辟:“不要从后往前去看历史,不要从马克思主义知识的高度而到过去的事情中去寻找理想的萌芽。应该从社会的真正发展出发去注意哲学思想的演变。”③这无疑是在告诫那些将马克思自觉或不自觉神话的传统理解者。
在这一理论逻辑背景的支持下,我们应该毫无疑问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青年马克思(1843年至1844年间的马克思)确实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对费尔巴哈还是崇拜、迷信的,自觉地把费尔巴哈哲学当作他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把异化理解为人的存在与人的类本质的分离,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人向人的类本质的复归。这些都表明,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人本主义的思想逻辑,马克思是在“说费尔巴哈想说但未说完的话”,还是在“费尔巴哈的哲学视野中工作和思考”观点,不过是“费尔巴哈人本理论框架的自身展开”④。
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来考察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除少数人之外,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不承认“有两个马克思的对立”,认为马克思的前后思想是一致的,马克思始终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与传统理解者不同,他们把“青年马克思”看作是真正的马克思的原型,“老年马克思”不过是“青年马克思”的同质性的发展。我们在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人道化这一局限的同时,应该肯定的是,他们对“青年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使得他们接近了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真实轨迹。承认“青年马克思”是一位人道主义者,划清历史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界限,无疑将有利于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把历史唯物主义“人道主义化”或把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化”的倾向。
2.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这一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的基本范畴是实践范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范畴。卢卡奇在谈到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时说,实践概念是“这本书的中心概念”。施米特说:“不是所谓这抽象实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⑤马尔科维奇在介绍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争论时说:“在这场辩论中,主张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时自由的人的创造性活动——实践——的观点占了优势。”⑥他自己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建立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的
哲学”⑦。弗兰尼茨认为:“历史实践的范畴是马克思对人和历史的哲学解释的根本范畴。”⑧我们知道,作为特殊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实践,是人的物质活动,它坚持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解释人类历史,解释人的周围的感性自然界,解释人类对世界一般本质的认识。因此,我们在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常常否定物质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义,并且对实践的物质本性缺乏正确认识这一局限性同时,也应认识到在肯定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范畴这一点上,他们比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更接近了马克思。
3.把意识的现实对象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第一条表明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意识感性对象的理解方式,将实践理解为意识的现实对象。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提纲》的第一条很少理会,即使偶尔提及,解释也往往是不正确的。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却相当重视马克思的《提纲》,从他们的表述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意识对象观映射着《提纲》第一条的思想。卢卡奇在讲到意识的现实对象时,直接表述了马克思《提纲》中第一条的思想:“马克思强烈地要求我们要把‘感性世界’、客体、现实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⑨霍克海默也理解到了意识对象的历史生成性,他说:“被判断的对象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种活动创造出来的。”⑩施米特也注意到了马克思对意识对象的实践理解方式,他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曾批判了以往所有唯物主义把现实片面地理解为在直观上给予的客体,‘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主观地去理解的’。”{11}
二、远离马克思的哲学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他们既有走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面,同时他们又有远离马克思的哲学的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他们不同程度地否定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具体表现有:
1.马克思的哲学是超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践哲学”。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超越的”实践哲学理解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根本贡献,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的变革的实质,就在于克服、超越了唯物、唯心两种对立的旧的思维方式,确立了从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人类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的实践思维方式。葛兰西把哲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感受的”哲学,第二类是“整理的”哲学,第三类是“创造的”哲学,肯定马克思的哲学是一元论的哲学,而这种一元论哲学“它肯定不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也不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因而葛兰西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一种完全独创的自足的哲学,是超越和综合的哲学,“不要某种其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或唯心主义哲学的支撑”。
我们无法否认“实践哲学”的理解方式在理论上的根本贡献:提出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观点,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的观点,另一方面,我们也无法绕开“超越的”实践哲学理解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否定了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的性质,在唯物、唯心基本哲学路线的分野上背离了马克思的哲学。
2.否定反映论,否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基本表现,就是肯定认识是对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对象的反映,肯定客观真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实践派”思潮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在认识论上,也就必然表现为否定反映论,否定客观真理。
卢卡奇批评恩格斯的反映论的观点,说到:“甚至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也把事情带进了一个容易产生错误理解的形式之中。在他对马克思和他自己从黑格尔派中分离出来的说明中,他说:‘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观念看作是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是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12}如果事物不存在,思维何以反映?在“反映论”中,我们发现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现实的理论上的具体的两重性。这种两重性对物化意识来说很难统一。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无论是事物被认为是概念的反映,还是概念反映了事物,这都无足轻重。在这两种情况下,两重性都依然如故。
3.否定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虽然承认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然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常常是远离马克思的。例如,用“总体性”范畴来代替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的思想相当普遍。
卢卡奇说:“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思想的根本分歧并不在于从历史来解释经济动机的首要作用,而在于总体性的观点。总体性范畴,总体之于部分的完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汲取的方法论的精华,并把它出色地改造成一门崭新学科的基础。”{13}由于曲解了“总体性”,在强调整体优于局部的时候,往往否认关键性局部对整体的决定性作用,在强调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的时候,否认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中相当一部分人自己就是现当代西方哲学某一流派的思想大师,他们使用原创性哲学话语来重释马克思的认知构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理论贡献,如青年卢卡奇走向马克思之前的生命美学理论和韦伯的社会学,萨特早期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弗罗姆的精神分析学,以及阿多诺的无调音乐理论等。这为他们走近马克思的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他们在另一些方面也远离了马克思哲学,这需要我们加以审视的。因此,本着“视界融合”的原则,吸收他们合理的理解,坚持原有的正确的理解,无疑将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