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哲学>

浅谈生活中的哲学论文优秀范文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罗素先生说,哲学是对迄今为止无法取得确定知识的事物的思考。章太炎先生说,所谓哲学,不外乎是对宇宙人生原理之所见而已。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生活中的哲学论文,欢迎阅读!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篇一

  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

  摘 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物质丰盈的追求冲淡人们对哲学的关注,哲学成为备受冷落的学科,本文从笔者的理解出发,简要说明哲学作为一种智慧之思,其就价值在于能引导人们求真、明善、审美,将哲学精髓融入生活可以提高自身修养和精神境界。

  关键词 求真 明善 审美 融入生活

  1 哲学是什么

  什么是哲学?哲学有什么用?有人用“深奥”来形容,有人用“无用”来归纳,也有人以“故弄玄虚”来解说,说哲学就是故意把大家都懂的道理用大家都不懂的艰涩的话说出来。凡此种种,皆是人们对哲学的不解和偏见,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哲学的使命是什么,学习哲学有什么意义呢?

  哲学一词是philosophy的音译,由希腊词philo和sophia组成,philo是“爱”的意思,sophia是“智”的意思,因而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的意思。哲学是一种智慧,但单纯的智慧却不是哲学,哲学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追求的过程,是人类探求真理的能力。哲学智慧是一种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可以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促进社会观念更新,科技进步,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和发展。

  罗素先生说,哲学是对迄今为止无法取得确定知识的事物的思考。章太炎先生说,所谓哲学,不外乎是对宇宙人生原理之所见而已。作为智慧之思,哲学源于惊诧和忧患,一方面是对宇宙、自然奥秘的探寻;另一方面是对社会、人生的关切。魏源在《默觚下·治篇二》里写道“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正是这种对宇宙、自然的好奇和追问,对人生、社会的现实关切才使人逐渐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

  哲学虽然不能像具体科学一样给我们提供具体知识,也不能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答案,貌似哲学除了空谈理论,别无它用。但是哲学的功用又非其他具体科学所能比,哲学是大智慧,其内容涵盖宇宙、社会、人生等等,构筑了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哲学的批判性和反思性使其能看得到人们熟知而不知的东西,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远。正因为其蕴含范围之广,思索问题之深,因而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与超越。哲学具有一种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式的精神,对思维对象持彻底的批判态度,因而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哲学的反思以人类精神为对象,哲学批判的不仅是思维的对象,同时还包括思维本身,在批判中通过分析和整理,不断突破思维中的樊篱,获取真理性认识。

  任何一种哲学的产生都有其时代前提和背景,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没有任何一种哲学普适古今一切社会,因而哲学始终“在路上”,不会止于某个历史时段,其价值观,思维方式始终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这也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吸引着一代代哲人在这条路上不懈前行。

  2 哲学有什么用——求真,明善,审美

  “哲学有什么用”似乎是一个难以一下子说清楚的问题。如果这里所指的“有用”是用途、功利等用处,那么显然,哲学没有任何实际用处:哲学不能当饭吃当衣穿,不能让人马上升官发财,不能送飞船上天,不能缓解贸易逆差,也不能促进就业……总之,无论是个人的利益还是社会的发展,似乎都不能直接从哲学中得到什么。

  有人说哲学只是不停地设问,但是从来没有确定答案,其是否具有功用值得怀疑,哲学活动总是由一个问题进入到另一个问题,由一个思想上的矛盾进入到另一思想矛盾,似乎永无终止,很难发现其真正价值在哪里。其实这种说法,是因为不了解哲学思维的特点。哲学需要具有不断质疑、否定、批判的态度,在不断思考中越来越临近真理。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不断融贯各种知识,使人们的哲学思想形成系统,逐步丰盈,因而学习哲学能大大提高一个人的思维能力。

  人具有求知的本性,在以哲学之思反观世界、社会和自身的时候,哲学能让人学会如何求真,明善,审美,从而在实际生活中以指导人的言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真、善、美是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而非事物自身的规定性,而价值本身的判断标准就是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因而离开人的对象化活动,事物自身无所谓“真”“善”“美”,它们与人的对象化活动密切相关,是从人的角度看的的“真”、“善”、“美”。离开人的对象化活动,离开对象与人的内在关联,我们无从断言对象的“真”、“善”、“美”,只有在求真、向善、审美活动中,才有对象的“真”、“善”、“美”,并且对象的“真”、“善”、“美”才能得到理解。而哲学学习正是教我们如何求真、向善、审美。

  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来看,“求真”的功能在西方哲学中表现更为突出。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关心的是“何为真”,“如何为真”。这种世界观的延续一方面表现在自然哲学上,“求真”的态度促成了科学精神的诞生,产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形成了一批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巨大的科学发现,也促进了科学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形而上学的思维领域,从思维开始,针对命题的真伪展开论证研究,这里讨论的“真”不是主观反映和客观实在的完全同一,而是一个命题在体系内可否被证伪,此体系和他体系之间是否相容,思维领域的这种“求真”思想促使人们哲学领域的思想成果日益丰富,哲学流派日益增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哲学的“明善”功能在中国哲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哲学以儒、道二家为主体,儒学以伦理为其主要要义,“仁”是其核心思想,主张舍生而取义,实现个人的价值;道家讲究清静修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探讨的都是如何至善的问题。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哲人认为真理即是至善,求真乃即求善。真善非二,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准则。”①在中国哲人思想中,“真”与“善”二者是合一的,“真”即“善”,“善”即“真”,离开“善”而求“真”是不可能的。

  “审美”一般包括几个不同方面:认识事物的属性、描述事物的内涵、判断事物的价值、评价事物的品格等。许多人认为“美”和“善”是不可分的,“美”以“善”为内容,“善”以“美”为形式,二者高度统一,方可成为完美的事物,甚至于有人认为美可直接等同于善。“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谓之“五美”。这里,美本身就是善或德性。“美”是“善”的外在形式,“仁”和“礼”的道德价值才是实质,才是根本,所以说“美”只是人们实现“善”的手段。哲学让人懂得何为“真”,何为“善”,何为“美”,在“求真”、“明善”、“审美”的过程中将知行合一,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3 将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融入生活

  哲学告诉我们仰望头顶的星空,也告诉我们要走好脚下的路。哲学让我们明白我们要保持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好奇和惊异,不断质疑、探索、创新,更告诉我们要将哲学融入生活,增加自身的修养,精彩地活着当下。冯友兰先生说,“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哲学需要通过对日常思维的批判,确立一些终极的生活原则,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超脱,不为名利所动,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由。日常思维充满了偏见与谬误,囿于眼前,看不到深远的地方,在看待事物的时候总会以一种短浅的目光,以物质性的标准来衡量一切,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看不到事物发展的缘由和趋势,若蒙蔽于日常思维必无法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因而需要改变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以一种理性的眼光、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以怀疑的态度,批判的精神,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哲学具有终极意义的追求,追问世界的本原,追问生命的真谛,追问人生的价值,追问到生命的意义,睿智的哲人把哲学融入生活,以一种开放的、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不执著于当前所得、所失,以真、善、美为准则塑造自我,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对当下的超越,最终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超脱,我觉得这才是将哲学融入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学习哲学的最高价值。哲学具有求真、向善、审美的特征,以真、善、美为原则,对我们的生活给予精神上的指导。

  以一种哲学的态度生活,就是要懂得怀疑、批判,突破限定而追求自由。哲学思维的精神是自由的,只有思想自由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用独立的思想思考关于世界、人生的问题,达到精神上的超脱与宁静。比如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许多人追逐的是物质上获得的多少,薪水多少,房子大小,车子品牌等外在的东西,并把这些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成功”而心甘情愿地成为“房奴”、“车奴”,而完全忽视自己精神世界的建设。岂知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物质财富的增多,手中权力的扩大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求,因为人不仅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除了有物质性的需求,还有更高层次上的需求,即精神需求。

  以哲学的态度生活,要以出世的态度入世,淡看是非得失,以理性的态度生活,保持对事物的好奇之心,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将心灵超脱于物,不做财富、权力的奴隶,清醒地认识生活的意义,避免陷入世俗泥潭而不能自拔,这样才能保证生活具有生机。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篇二

  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学哲学\乐哲学\用哲学

  [摘要] 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把哲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师与学生的融合,理论性与故事性的结合。

  [关键词] 哲学 课堂效率 师生关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习新理念不断探索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广大政治教师的自觉追求。如何才能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上政治课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学习“生活与哲学”教材的积极性是我们所有高中政治教师都要面对的一个新课题。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从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把哲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师与学生的融合,理论性与故事性的结合。

  我国古代强调师道尊严,所谓,天地君亲师,师严生敬的关系模式已经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倡导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具体来说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来看,充分相信学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渗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关系平等了,课堂互动的隔阂就消失了;教师由单纯的灌输者变成了知识生成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的主动性就提高了。比如说,教师可以主动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抛出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这样一方面学生走神、打瞌睡的机会就少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心理压力减轻了,参与的主动性提高了。

  (二)提供富有时代性、趣味性强的背景材料,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的进程中,政治课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学内容枯燥 ——无味,教学情境沉闷——无趣,理论传授还是那种填鸭式教学方式,那么必然导致学生听课丧失兴趣。这个时候教师讲得再怎么透彻、深入、条分缕析,学生兴趣不高那也是事倍功半。所以,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不如让学生有兴趣的主动参与,即使教师讲的不多,但学生会高效率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了。比如说在讲哲学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网络现象——在网络中我们可以便捷地查阅各种有效信息,进行学习,但网络中也搀杂着迷信、淫秽内容;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但过分沉迷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的弊端也逐渐凸现。在讲文化生活时我们引入学生热衷讨论的超级女生、歌坛新秀,以此展开讨论。这样学生既乐于参与了,也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高自己认识问题的高度,学会理性地看待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老师注意的是背景材料一定要突出主题,切忌过多、过杂而掩盖了我们要讲的知识、喧宾夺主。

  (三)搞好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效率

  学习是一个内在过程,知识获得多少,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测量学习后的记忆得到结果。所以记忆是保持、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的象征。同时记忆也是高考所要求的各种能力的基础、起点。在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记忆效果很差,觉得政治理论枯燥、拗口、难消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必然大大降低。所以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记忆方法,是大有益处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也可以直接地增强知识记忆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这里有不少老师经常提到的层次记忆法。将内容分成若干层次来进行记忆。比如提到如何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可以将课本上一大段内容分为四个层次,即“一个主旋律,一个原则;二为服务,双百方针;三个贴近,三个创新;四种精神”便于从整体上把握要记忆的内容,有的放矢。再有联想比较记忆法。是指对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对所学同类事物或具有相反特点事物的回忆。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同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哲学中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和观点等,这里只要记住一个事物,就能迅速准确地联想出与此相对应的其他事物,并与之进行比较。这样记忆的知识准确,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以及重点记忆法。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内容中抓住重点和关键。抓住重点和关键,就能“纲举目张”等等……

  (四)创设研究性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参与竞争意识

  中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并且有强烈的表现欲,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营造思考探究的氛围,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见解的学习空间。同时利用各种引导学生竞争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乐于在学习、思维方面凸现自己。不过这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师应像电视台的“导播”那样,让学生的言论入情入理而不恣情放纵、新颖独特而不失共振共鸣。比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这个问题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的,需要大家共同探讨说明。甲组同学对这个问题分析得不错,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谁能补充完善?A组的同学表现很好,那么乙组的同学呢?等等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来,以提到课堂的效率和效果。

  总之,现在的中学生总是渴望被认可,如果忽略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不去主动发现和承认学生的成功之处,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思考以及表现自己的积极性就回消失,另外,这一节课的成功还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取决于学生的认真听讲、自觉提高,同时也取决于部分学生能够及时纠正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让学生变得更自信,更积极主动,更具责任意识,只要我们努力,在生活中学哲学、乐哲学、用哲学,一定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篇三

  如何教好《生活与哲学》

  《哲学与生活》这门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非常枯燥、乏味,学起哲学来只会死记硬背,往往是学了、背了、记住了,但是做题时却毫无头绪,于是慨叹哲学太难了。哲学——其博大内涵需要我们去开拓!对于如何上好《哲学与生活》这门课总结如下几点:

  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

  可以巧用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比如:庄子梦蝶、疑邻偷斧、量体裁衣、九方皋相马、刻舟求剑、田忌赛马等等。这样学生学起来会兴趣盎然,在听了故事的同时,也学到了哲理,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教师可以多举些例子,运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把复杂的哲理简单化、生活化。

  例如:从同学们为什么选择文科或理科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作出选择的时候,依据是不一样的,但无一例外,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这就恰恰符合哲学里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又如:我们常常听到某某学生因为考试考得不好,而一蹶不振,放弃学习。在这里,学生会对人生有正确的认识: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充满着挫折,但我们在挫折中会一步一步地迈向前进,走向成功。即哲学上通常所说的一句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需要老师在讲课的

  过程中充分地去挖掘。这样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善于把深刻的道理与通俗的 语言相结合

  哲学深奥,但哲学 教育不应深奥不测。教师要根据对象的实际,把深刻的哲理内涵与既要规范又要通俗的表达结合起来。教师要把握学生可以接受理论的程度,了解学生的兴趣,知道学生喜欢的语言(“时代的性格就是年轻人的性格” ,这往往表现为语言的使用)。要学会用“幽默风趣的生活语言”解析“规范有序的学术语言”,即适当地采用非学术性的语词讲解学术性的内容。这种“用通俗的语言讲亲切的 经验”,使学生“喜闻乐见”,并 体会其中的哲理,进而进一步上升到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度。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师生如何交流探究,学生如何合作探究?

  师生之间要进行思维交流。这不是在一问一答中的“前进”,而是在共同思维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萌发新的见解。这既是学习理论的过程又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交流中教师要说出自己感悟的思维过程,与学生分享体验。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倡问题意识。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进。要鼓励学生 发表不同意见,课堂上无人提问并不是好现象。要在争辩中求得对知识理论的正确把握。要养成批判性的思维,要有理性地焦虑,要带着新的问题“下课”。

  要处理好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我们讲述的观点是确定的。但确定性中有不确定性,不因阐释确定性而否认不确定性。同时更要注意在不确定性中肯定应当确定的结论。教师的态度要亲切,营造师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的氛围。

  当然,仅以这些形式表达哲学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根据教学 实践灵活运用。总之,学习哲学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哲学并不是那么神秘,它与我们的生活与自然、 社会息息相关,并且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 工作。让哲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用心去感悟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因为它们都蕴含着一定的哲理!

  >>>下一页更多精彩“生活中的哲学论文”

270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