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国学知识 > 哲学 > 大学生哲学素养调查论文

大学生哲学素养调查论文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大学生哲学素养调查论文

  作为人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均衡健全的哲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合理优化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和完整的人格,对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大学生哲学素养调查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大学生哲学素养调查论文篇一

  摘要:面向南京大学2011级本科新生的哲学素养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哲学都持有一种非功利的态度,重视自身哲学素养的养成与提高,但是,以中学阶段哲学教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还是在课程形态上,都不再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需要。基于南京大学近几年来的教改实践,笔者从指导思想、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和价值导向等方面就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哲学素养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哲学素养;大学生;问卷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2017405

  哲学素养通常是指理性地认识人、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而形成通达地驾驭自我和从容处世的能力。作为人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均衡健全的哲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合理优化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和完整的人格,对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 年)》都强调应当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从而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南京大学不仅具有悠久的哲学研究传统,而且一向重视非哲学专业学生的哲学教育。在近年开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中,南京大学更是把哲学教育放在了一个中心位置。不过,当我们满怀信心地投入教学实践后却发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原来有效的经验似乎都不适用了。这使我们意识到必须搁置一切既有经验,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哲学素养的现状及其学习需要,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哲学教育新路,以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哲学素养。为此,2011年9月,笔者在南京大学2011级新生中开展了一次哲学素养调查,以期为南京大学正在进行中的哲学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客观的实证依据,进而为其他高校的哲学教学提供某种借鉴。 一、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面向南京大学2011级全体新生。总计发放3 600份问卷,涵盖南京大学理、工、文、医四个学科大类的所有本科新生。

  (二)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由58个选择题(单选与多选)和3个开放性题目组成,涵盖了哲学一般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科学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等8个二级学科。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希望摸清新生的哲学素养现状,了解他们对基础教育阶段哲学教学方式的态度、对大学阶段哲学教学的需求强度及其对教学方式的偏好等。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均由本调查组成员完成。实际发放问卷3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019份,有效回收率56.08%,其中理科770份、工科512份、文科672份、医科65份,男女比例分别是55.1%、44.9%。

  (三)资料分析与整理

  全部问卷资料由调查员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再利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统计描述和双变量的交互分析统计。

  (四)信度与效度

  本研究中的问卷调查为描述性调查,其目的是通过调查描述大学生对哲学、哲学课程、哲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等看法和要求,进而找出其中的规律与特点。由于是描述性调查,调查问卷中涉及到的变量的测量相对直观。为了分析调查问卷的信度,我们将所有样本随机分成两个子样本,比较两个子样本在核心变量的测量结果上的一般趋势(集中趋势),发现两个子样本的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均在0.80以上)。

  二、结果与分析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一种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传承文明、启迪智慧、提高修养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核心作用。对于这一点,大多数本科新生都有清醒的认识。82%的学生认为,哲学类课程构成了一所大学必不可少的课程;超过80%的学生认为,“懂一点哲学”有助于“启迪智慧”、“滋养心灵”。这表明,大部分本科新生对哲学的功能和作用有着理性的认识。

  67%的学生肯定中学政治课堂是自己了解、学习哲学的主渠道。不过,只有23.4%的学生对中学阶段的哲学课程做出了积极的评价,认为自己从中“收获很大”,56.8%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能“完全理解”中学阶段的哲学课程,另外有近20% 的学生做出了消极负面的评价。那么,中学阶段的哲学课程主要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呢?学生意见比较集中的三点分别是“理论说教多于智慧启迪”(68.5%)、“无法满足个性化需要”(40.4%)和“教学内容过于单一”(40.2%)。正因为中学阶段的哲学教学无论在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方面都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所以,相当数量的学生都会自行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学习哲学,例如阅读哲学经典(40.6%)、观看思想类电视节目(22.6%)、阅读通俗哲学读物(20.3%)等。

  尽管对中学阶段哲学课程的满意度不高,但这并没有影响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哲学的热情。在问到为什么愿意在大学阶段选修哲学类课程时,学生比较集中的前三种回答分别是“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68.9%)、完善知识结构(60.1%)和解答自己的人生困惑(38.3%)。这说明学生对哲学学习的态度基本上是非功利的。就喜欢的课程类型而言,运用哲学理论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交叉应用类课程”(68.2%)最受亲睐,“中外哲学名著导读类课程”(37.2%)和“重要流派思潮的断代史类课程”(34.1%)也颇受欢迎。在当前的哲学教学实践中,这些类型的课程并不多见。这也为今后的哲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学阶段哲学教学的主体。不过,调查表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状况似乎并不容乐观。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在68.6%的学生肯定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时,12.4%的学生认为它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意识形态说教,4%的学生甚至认为它已经过时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虽然56.4%的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这一判断,但是,有近50%的学生怀疑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科学地分析当代社会现实特别是当代西方社会现实。出现这种状况,与其说是学生的信仰信念出了问题,倒不如说是中学阶段的哲学教学方式出了问题:既然政治教科书(87.5%)和教师的课堂讲授(61.1%)是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渠道,且它们都以知识点的传授为中心,那么,学生不能充分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实质,进而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当代现实,也就不足为奇了。好在大部分学生(78.7%)还能够以积极健康地态度对待大学阶段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超过90%的学生表示愿意通过阅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寻求答案。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如果哲学教学能够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他们完全可以在理论上变得更自觉、更坚定,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受当代国学热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比较喜欢选修中国哲学类的课程。那么,在中学阶段的哲学教学没有提供系统的中国哲学教育的情况下,大学新生对中国哲学的认识状况如何呢?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实际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66.2%的学生自认为中国哲学对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非常大或较大的影响,可是对于一些基本问题,如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儒学等,学生的认识却存在明显的认识不足或认识误区,例如,32.8%的学生认为儒学在本质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4.9%的人甚至认为儒学是一种“吃人不吐骨头”的陈腐礼教,更有甚者,68.8%的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论语》中的“三十而立”指的是“立身”。我们还发现,学生对中国哲学经典的当代价值评价积极,超过90%的学生肯定除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外也必须对中国传统加以改造利用,63.6%的学生认为阅读包括《道德经》在内的古代哲学经典可以提高、改善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23.3%的学生认为通读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是在文化上成为一名中国人的必要途径。不过,这也由此导致某种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的蔓延:47.8%的学生认同现代新儒家的观点,认为儒学的发展或可拯救中国,或者起码认为这个方向是正确的(31.6%)。这种倾向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当然,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也并非一无是处,例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站在现代法制的立场上对“亲亲相隐”这种传统观念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选择。

  宗教问题是当代大学生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通过调查发现,20.2%的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接触过宗教,11.9%的学生曾经阅读过宗教经典,剩下的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直接接触过宗教。也正因为如此,大部分学生对宗教产生了种种好奇和兴趣,有72%的人想阅读《圣经》以了解基督宗教的基本内容,更有大部分同学呼吁学校增开一些宗教学方面的课程,例如西方宗教、本土宗教以及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课程。但在这种求知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虽然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宗教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积极和消极意义的意识形态”,但仍有62.6%的人认为“宗教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甚至39.3%的同学将其看作为“人类思想文明的宝库”,更有甚者,75.2%的被调查者对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判断“持保留态度”。这表明,大部分同学还没有形成对宗教的正确认识,更没有树立正确的宗教观。这一状况给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敲响了警钟,也反映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紧迫性和严峻性。我们必须要果断采取各种针对性措施,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理论阵地和话语权,捍卫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指导地位。

  大学生的科学观念是这次调查另外一个比较关注的问题,但调查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对于科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的选择出现了明显的分化:32%的学生坚持认为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客观反映;33.1%的学生认为科学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另外有12.4%和22.4% 的学生选择了“相对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科学观。在如何看待科学家这个问题上,令人惊讶的是,64.8%的学生认为科学家就是普通人,他们在道德上也是良莠不齐。这说明当前日益广泛存在的学术失范、学术不端乃至学术腐败现象已经影响了大学生对科学和科学家的积极评价。交叉分析进一步表明,往往是理工科的学生更容易对上述问题形成偏激的认识。这说明需要进一步加强理工科学生的科学观,在这一问题上,哲学教育将能发挥重要作用。当然,当代大学生的科学观念也并非无积极可取之处:在“科学和哲学”以及“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问题上,大多数同学都认识到两者应当是有机联系的,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科学和哲学”、“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与上述哲学二级学科相比,大部分学生对西方哲学、伦理学、美学和逻辑学的认识状况则要差得多。绝大部分学生对西方哲学的基本流派、观点及其发展历程缺少最基本的认识,只是略微知道几个代表人物的名字;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不清楚伦理学、美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内容,81.3%的学生认为伦理学就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69.2%的学生不清楚“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内在关系;超过57.7%的学生认为美学就是研究“艺术哲学”和“审美心理”,55.1%的学生甚至直接将逻辑学等同于“特定领域的某种规律”。

  本次调查还设计了三个开放性问题,分别询问学生最想了解的三位哲学家、最想阅读的三本哲学著作和最关心的三个哲学问题。数据分析表明,学生最想了解的哲学家的前十名分别是:柏拉图、马克思、苏格拉底、黑格尔、尼采、亚里士多德、康德、老子、孔子、庄子。学生最想阅读的哲学著作的前七名(超过100人选择)分别是:《理想国》、《资本论》、《道德经》、《纯粹理性批判》、《苏菲的世界》、《论语》、《共产党宣言》。至于学生最关心的哲学问题,则出现了高度分化,其中相对集中的前六个问题(超过100人选择)和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有关:我是谁?哲学何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孰是孰非、孰高孰低?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大多数学生对哲学都持有一种非功利的态度,重视自身哲学素养的养成与提高,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希望通过哲学课程的修习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理论修养。

  第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对哲学教学形成了新的期待、新的要求,因此,以中学阶段哲学教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还是在课程形态上,都不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

  第三,大多数学生初步建构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还不够自觉、不够坚定,需要千方百计地采取措施进行深入有效的引导和培育。

  第四,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对国学、宗教等问题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哲学教育的缺位,大多数学生都未能对相关问题形成科学的认识,甚至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认识误区,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哲学教学的力度,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种重大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巩固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   三、对策与建议

  哲学素养的培育重在成效。这就要求哲学教学必须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寻找到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的教学方式,不断增强哲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根据南京大学近几年的教改实践,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哲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打破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认识世界,学会做人”为宗旨的生活教育,通过哲学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社会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从中吸取智慧,形成通达地处世、做人的原则和能力,树立健全的世界观,实现“授业解惑与布道育人的互济、务学求真与道德向善的互通、启迪智慧与通达处世的互融”,真正将“知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有机贯通,全面提升本科生的哲学素养。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必须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紧密围绕哲学领域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研究性、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深化学生对哲学的认识,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培养学生自主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

  第三,在课程体系上,应当根据不同层次的本科生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一套完整的哲学素养培育课程体系。首先要结合本校的特色优势,凝聚专业核心力量,将现有哲学类课程打造成集传统优势与学术前沿、基础性与创新性、战略性与整体性辩证统一的课程网络,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专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除此之外,应集中一批优势资源和师资队伍,按照“哲学基础知识―基本问题―重要理论―重大问题”的螺旋式格局,精心打造一套“文化素质课―新生研讨课―高年研讨课―高水平通识课”为一体的四级哲学类通识课程体系,为学生哲学素养的培育提供可持续性的发展平台。

  第四,在价值导向上,必须进一步强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素养教育。当前,中国正处在“过渡期、敏感期、转型期”,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这从不同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不良影响,更对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产生了严峻挑战。因此,必须认清形势,审时度势,进一步强化以马克思主义为价值导向的哲学素养教育。但在引导的方式上,必须摆脱传统理论说教的空洞性,在增强理论的学术性和说服力的同时,积极提升马克思主义解释和驾驭现实问题的能力,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等各种社会思潮的对话和比较中,凸显和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生命力。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大学生哲学素养调查论文

2688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