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2)
周易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
周易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篇二
[摘要]《周易》中,“生生”之“道”意指“援天道证人事”之道和“阴阳”之道;“生生”之“德”重在指导人生价值的取舍;“生生”之“情”具体是圣人的忧患之情和常人的人伦之情;“生生”之“境”的具体化为“时”、理想化为“境界”,这四个方面相依相咸,构筑了《周易》有道可依、有德可彰、有情可显、有境可待的“生生”的生命 哲学现。
[关键词]生生;《周易》;生命哲学
[作者简介]李振纲,河北大学政 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保定,071002;张乃芳,河北大学博士生,华北电力大学政教部讲师,河北保定,071003;魏彤儒,华北电力大学政教部教授,河北,保定,071003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1)03-0026-04
《周易》包括《易经》与《易经》两部分。先有(经)而后有(传》,中间相隔了大约七、八百年的时间。前者只是一部占辞之书,包括六十四卦及配合占筮目的、用来解释这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辞和爻辞等。书中随处可见如“利”、“不利”、“无咎”等判断。(易传》又称大传或“十翼”,包括(系辞)上下、<彖辞)上下、(象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个方面的内容,从形而上的高度对古经进行了解释与发挥, 发展出了与(易经}的宗教倾向有所不同的哲学理念。长久以来,在中国传统的哲学史上,以(经)解(传),谈(传)参<经》,已然将《易经》和(易传》合二而一,结合而成有机的一体《易经》,“生生之谓易”(<系辞上}),易道言如何使生者生,亦即“生生”(前一个“生”是动词“使……生”,后一个“生”是名词“生者”之意),并构筑了有道可依、有德可彰、有情可显、有境可待的“生生”的生命哲学观。
一、“生生”之“道”
“生生”之“道”有两层涵义:“援天道证人事”之道和“阴阳”之道,前者是{周易}“生生”之“道”之所以成立的基本致思逻辑,后者是“生生”之道需要遵循的恒定规律,也就是《易经》天道的本性之一。
“援天道证人事”源于《易经》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生生”之“道”的根本依据。
《易经》一书,涵盖了天下万物,即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上传》),其所示的。是一个天、地、人的和谐的生命整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可见,天地万物熔融于一体。(周易}的六十四卦即是一整体,体现了天地万物的生命整体性。从今本六十四卦排列看,《易经》以乾坤两卦为首,乾为天,坤为地,象征世界开始于天地。以坎离两卦为上经末,坎为水,为月,离为日,为明,象征天地生成万物,日月阴阳贯穿其中,而万物生机勃勃达到显明完善的地步。以咸、恒两卦为下经之始,咸,为男女交感,恒为家庭恒久,象征万物生成后又产生了人类男女、夫妇家庭、君臣及与此相关的 社会制度。以既济、未济为整个六十四卦之尾,象征整个世界形成后,其发展变化,永无止境。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也都是一个天、地、人的整体。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每一卦一个中心,一个主题,六十四卦六十四个中心,六十四个主题;另一方面,六十四卦每一卦皆表现着天、地、人各自的定位及和谐共处一体中。就八卦而言。每一卦三爻,上爻为天,中爻为人,下爻为地。就重卦而言,每一卦六爻,上两爻为天,中两爻为人,下两爻为地。(系辞)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说卦}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其间所言。都指天、地、人的相融共处。
可见,《易经》之宇宙是生命宇宙,是一个大化流行的生命世界,宇宙生命之理展现在个人生命之上,个人生命之则契合于宇宙生命之流,二者是融为一体、相互见证的生命整体。人是由天地自然序列而产生的。与天地自然就要遵循同一个生命法则,所以,圣人能够援天道以证人事,即“古者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从天地之必然论证人生之应然。人之“生生”之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源于“天地之德曰生”(《系辞下传》)。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间相推、相依,且相互变易,这正是万物生发、变化需要遵循的阴阳之“道”。
从宇宙论的层次。万物的产生要依靠阴阳之“道”。依靠阴阳相依、相推。(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孤阻不生,孤阴不成。无阴或无阳皆不可称为道。阴阳交感而生万物。<易传>中的彖辞、象辞中。有很多讲阴阳交感的话语,如:“刚柔始交而难生。”(<屯。彖))“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泰,彖))“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否,彖})等。天地的阴阳交感在<说卦)中讲得非常典型:“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为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为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万物的产生直接来源于阴阳交感和合之“道”。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万物的变化与发展要受到阴阳变易的制约。
V周易>又称为变经,所谓“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六十四卦的卦与卦之间,爻与爻之间,处处都充满变机。整个《易经》为书就是以变为特色,所以<系辞下)说广<易)之为书不可远,为道也履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唯变所适。”最能体现变化的是爻。爻,有效法之意。效法的对象就是动或变,“道有变动,故曰爻。”(《系辞下))“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系辞下))从<系辞》论述看,由于爻的形成效法了自然的变动,所以使爻具有了变化或变动的义蕴,这种变动表现在阴阳爻的互变:由阳爻变阴爻,由阴爻变阳爻。阴阳的这种变化,使得六十四卦之间形成一种连续性的动态转化的过程。由爻变引起卦变。六十四卦中的任何一卦,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 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万事万物正是在变化之中求通达,可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二、“生生”之“德”
天、地、人所构成的这个生命共同体。同时还具有生命之“德”,蕴藏了作者明确的道德价值取向,有立有破,有取有舍,甚至有善有恶。可
以说。《易经》反映了圣人之道,是作为传授圣人之道的书,是可以指导人们察言、观变、制器、卜筮的书,其深刻的哲理,可以使君子大有作为,使人生命运更加完美。合道则为德,“生生”之道必然引致“生
生”之“德”,即凡能使生者“生”的即为“德”。“天地之德曰生”((系辞下传》),“生生”万物是天地之“德”,<易传)的作者又依循天地人贯通之理,从宽广的宇宙论背景中追寻人生存在合理性的根据和道德理性的根源,从天地万物自然生成的宇宙论推导出人生价值论,即人生、社会领域的“生生”之“德”。(易传》的基本思维方式就是由宇宙论推导人生价值。<象传)的几乎全部内容都体现了这种援引类比性理论意图或理解方式。例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
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蹇‘象))
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师,象》)
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损,象))
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大壮,象》)
在<象传}的作者看来,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的方方面面,从自己到他人,从内心信念到外在行止,都可以从宇宙间生生不息的自然实在中获得支撑、解释和理解,这种援引与论证的思路,按照(易传》作者的理解,那是由于人由天地自然序列而产生,与天地自然遵循着同一个生命法则。(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这正说明,(易传》作者从刚健不息的天道,感悟到人生自强进取的意义;从承载万物的大地,感悟了厚德载物的君子品性。山水之德亦是君子之德。所以,山上有水,象征艰难险阻,告诫人们要反身修德,方可度过坎险与艰难;水在地中的积聚,象征着蓄积力量,兴师动众,《易经》作者由此感悟君子应当以宽容博爱之德积聚力量的道理。山下有泽,山石浸泡在泽水之中,象征着损伤,《易传)作者由此告诫说,只有时刻惩治和窒息自己的愤怒和欲望,方有助于避开损害。天上电闪雷鸣,预示着大壮力量的崛起,此时,君子更应该遵循礼而动。不离中道。从形式上看,这是借助于经验直观而形成的类比性理论思维形态。与孔孟儒学所达到的理论思维水平相比并没有明显的超越和进步,但是从深层次来看,<易传》作者把天地人放在一个大化流行的生命一体性的宇宙整体实在的大背景下加以把握,是天人合德的生命一体性思维,借助于在人的社会生活之外的自然、天地、宇宙这一更加广阔的理论视野。人的有限性的生命存在其精神品性。因而收到无限性的天地宇宙的感染而获得开阔和提升;人的德行品质由于直接与天、地宇宙的自然生命意蕴相贯通,就会在儒学倡导践履社会伦常之道德情操之外。更增益对全部人生的进取态度和全体事物的宽容精神。
通过这样的方式。宇宙就不再是简单的万事万物的组合体。而是富有价值取向的,以“生生”之“德”为主德的。由此衡量人、事之价值方向、价值大小的有机整体。
三、“生生”之“情”
《易经》的宇宙有生机,人生有深情,此“生生”之“情”意指:圣人的忧患之情。常人的人伦之情。
圣人高瞻远瞩,不以就近解决问题为要,而以追求根本,求握天地之本,从天命而用之,知天机而启人生,纠正、牵引人的过失与缺点,从而流露了使生者“生”的“生生”之“情”。
《易经》中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忧患意识,这成为人的道德力量与生命意志的源泉。以<周易}著名的“九德卦”为例,<系辞下)中记载:
<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於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由于先后陈述了三次,此“九德卦”又称“三陈九卦”。历来对此的解释繁多,总的来说,能概括为两派意见:一是易学象数派的解释;二是易学义理派的解释。如朱熹依据文理加以解说,认为“三陈九卦,以明处忧患之道”。关于九德卦,朱熹解释说:“履,礼也。上天下泽,定分不易,必谨于此,然后其德有以为基而立也。谦者,自卑而尊人。又为礼者之所当执持而不可失者也。九卦皆反身修德以处忧患之事也,而有序焉。基所以立,柄所以持。复者,心不外而善端存。恒者。守不变而常且久。惩忿窒欲以修身,迁善改过以长善。困以自验其力,井以不变其所,然后能巽顺与理以制事变也,”[21(P142)这可能比较符合(系辞}作者的思想实际。
从(周易》古经中可以看出,所有六十四卦中,都处处充满了险象、灾难,<易传)作者从中体会出,正是某种艰难处境所引发的忧患意识,可以激发人的道德理性和生存意志的觉醒,促使人在遵循生命之“理”的基础上,显扬人的生命之“情”。从而成就人的生命之“德”,使道德行为得以完成、理想人格得以升华。
“生生”之“情”体现在常人身上,则紧系于人伦亲情。
道源于情,这是《易经》主张,后来被孔孟儒家大力倡导的。家人卦<彖传)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在这里自然、人伦还兼有君臣关系在易理上就得到了一致。也就是说,人间的秩序也是活生生的现象,宇宙中的个体只有顺其自然地应生,才能永葆自身的和谐和稳定。人伦之情就成为人的自然情感与源自宇宙生命之理的必然情感。这一点,在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中,都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的阐释与发扬。<论语}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中庸》也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孝悌这样的血缘亲情是儒家所提倡的仁爱精神和一切社会伦理义务的心理情感基础。孟子更进一步阐释了人之仁爱的自然情感,论证了“侧隐之心”的本然性:“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侧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下))并且为止做了形上论证。寻找到了心性本体的终极依托。认为“天”赋予事物恒常法则。孟子引用了<诗,大雅,蒸民)所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即天生育了众民,而且赋予事物以恒常不变的法则;众民秉受了这一法则,所以喜欢美好的品德。在孟子看来,由于人们秉受了天所赋予的善良本性,所以有自然向善的倾向,这样,人类的自然情感就被提升为不证自明的道德公理,从而成为带有终极性质的绝对价值尺度。在情与性之间建立了必然的联系,情自性出,由此,形成了与《易经》一脉相承的“性与天道”的儒家道德
人本主义的理论基础。
四、“生生”之“境”
此处之“境”,一指“时”之具体境遇;二指“中”“和”之最高境界。
《易经》“时”的观念表征的是一种整体的背景或曰境遇。所有六十四卦都需要纳入“时”的视野中来考察。从而使神秘的卦筮形式转而呈现出人生 实践时机境遇的意义,“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将宇宙人生凝固化。而是把它活化在活泼机变的境遇之中。比如它的命运观,将命纳入了运中,赋予了人在命运中的积极主动性,高扬了人 文化成的意义,而这正是(易)之所以能成为大道之源的重要原因。对“时”的 哲学探讨,目的是为人生提供一种指导,以提高生命的品质。王弼说“卦以明时”,“爻以适变”。就是要通过卦爻象和卦爻辞来理解宇宙人生不断变化的道理一一“几”。“几”就是宇宙大境遇的开显,是吉凶的预兆,而“知几”才能随机应变,变通趋时。“知几”是一种理性化的选择活动,它使人摆脱一切给定的现成状态,进入一个机变和充满创造灵性的世界。《易经》指导人既要在形而上的精神领域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又能直面现实人生,做出适当回应,所以{文言)说:“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艮。象}“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止的目的仍在于“行”,因为整个境遇都在生生不息,不利的境遇只会是暂时的,《孟子,万章下)中记载:“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在孟子看来,孔子识时务,知变通,较之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柳下惠之“和”,更为难能可贵。孔子堪称明经知权与时俱进的“人伦之至”,是集大成的圣人,所以,“金声而玉振”,道德影响远在其他圣人之上。
中和是阴阳互补的归向,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最佳状态,也是圣人之境。(周易}是一种天人之学,其 语言即是阴阳符号,其形式则为卜筮,由天地而生人,因而人可以通过阴阳符号达致天地人三才和谐之道。人经过学问思辨、进德修业的磨练工夫,即可以达到天人合德之境。(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就是人生最高最理想境界。人与超然醇和的世界本体相合一,(易传}的作者特别突出彰显了“圣人”的智慧: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乾,文言))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亦!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系辞上))
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系辞上})
以上这些的核心意思是天人合德。<易传>理想人格中的“大人”与“圣人”同义。都指的是具有根源于宇宙自然生命本体因而高出于人的 社会生活的精神品质,这种理想人格与其说是人伦的典型,不如说更多的表现出是智慧的化身,是宇宙生命、人类生命的最高的“生生”之境界。 依“道”即为“德”,“德”成则蕴“情”,“情”之生、升必成“境”,《易经》展现给我们一个“圆成”的生命哲学的世界。
看了“周易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