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国学知识 > 哲学 >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2)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2)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篇二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但是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学科布局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的支撑力度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对缺乏、评价机制没有完全体现出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缺乏相应的荣誉及激励机制等。今后应强化优势学科建设,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注重体制机制建设,营造优秀人才成长环境;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育人成才、服务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整体上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参与国际对话的能力与范围大为拓展,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已成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但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与哲学社会科学所承担的时代责任还不相适应,我们应认真研究当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及时解决问题,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等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布局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的支撑力度不足。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短期内可以直接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经济效益可进行量化计算,并直接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和历史积淀,需要通过思想和观念的先导性变革以渗透方式间接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果转化见效慢,有时还“看不见”,很难进行量化的测算。因此,社会上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作用认识有很大的差异。正是由于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认识不足,高校的学科布局及其资源投入也主要倾向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覆盖的高校范围相对较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学科方向相对分散,学科竞争力不足,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学科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整合与利用,跨学科研究往往流于形式。这些问题表明当前高校的学科布局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的支撑力度不足,不利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发展。

  (2)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对缺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力量的一半以上。但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对紧缺,仅占总人数的十分之一。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大师极其匮乏,难以形成有优势的学科和品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校共同倾力打造的重点工程,然而国家杰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数量明显偏低。同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很明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中高水平人才的缺乏,导致学术梯队结构不合理,很难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单打独斗的“个体户”现象非常普遍,承担大项目的能力偏弱,不利于构筑一流的学科、产出卓著的成果、造就优秀的人才。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总体水平偏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和能力制约着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交融的进程,既不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又不利于对国外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借鉴。

  (3)评价机制没有完全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缺乏相应的荣誉及激励机制。对科研成果及工作业绩的考核、评价,社会上普遍存在依据各种量化指标进行“一刀切”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及教师业绩的评价。哲学社会科学及其成果的特点与自然科学有很大差别,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各类人才的评价不加区分,标准划一,必然会造成评价结果有失偏颇,既不能真实反映学术水平,也不能体现评价机制的公正与公平,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域教师的积极性。这样,很难调动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进行教学和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学术氛围表现沉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

  (4)加强学风建设,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大学是道德的高地,加强大学学风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既是社会中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又处于教育体系的高端,他们的学者之风、道德担当比他们的智慧贡献更具意义。所以,若不加强学风建设,有的教师有可能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学术形象,不利于带动和营造高校学术诚信、学术自律、学术研究积极向上的氛围。同时一些教师对教学和科研工作处于应付状态,对学生不负责任,既不深入学生思想实际,也不做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导致科研与教学相脱节,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脱离,既不能吸引学生,反而加重了学生对这些课程的轻视甚至反感。因此,加强学风建设有利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应立足各校实际,在优势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营造优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以不断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强化优势学科建设,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应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为龙头,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博士点和一级学科授予点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平台,对接社会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发展。根据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规律,集中人力、财力,推进优势学科发展壮大,特色学科与时俱进,新兴交叉学科异峰突起,基础学科重点突破,确定若干个与学校学科主线相关联的学科发展方向,构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跨学科研究可以促进优秀人才的成长和创新团队的形成。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培养中,不仅要注重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内部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而且还要注重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开展跨学科研究和交流,形成有特色的创新团队,为人才队伍的发展拓展更宽阔的空间。   (2)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培养。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针,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标准,大力引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和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力的中青年著名学者担任学科带头人,形成方向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或科研团队,激发并带动中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和教学的积极性,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且充满活力、创新能力强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支持他们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发表论文、申报科研奖项、编写教材和参加高水平团队,积极支持推荐他们参加各类人才的评选、到国内外学术团体任职,提供促其成熟和发展的机遇和平台。高校还应充分利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来校从事高水平研究工作,使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培养补充教师的主要基地之一。在鼓励个性化学术研究的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团队建设和梯队建设。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人才培养可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取长补短,即将国外知名教授“请进来”在高校中做客座教授;要求教师“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研讨和赴国外大学研修,通过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双方互派教师开展相关研究。这样,既拓展了教师的国际视野,吸收借鉴了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一切有益成果和研究方法,又优化了人才队伍,加快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尤其是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

  (3)注重体制机制建设,营造优秀人才成长环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依托于哲学社会科学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的建设,因此,应加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加强队伍建设,调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潜心研究和教学创造好的环境。①在管理体制方面,要激发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引导机制,形成既能增强活力,又有利于营造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学术自由的氛围。在管理机制方面,高校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②高校应根据各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支持措施和奖励办法,把奖励与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又有利于优秀成果的产出。③加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力度,鼓励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一方面国家应相应提高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批准数量和支持经费额度,另一方面高校应协调发展、统筹兼顾,设立哲学社会科学专项基金,在课题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精品专著和教材、高水平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学术氛围营造、国内外研修培训等方面进行专项支持,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

  (4)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引领社会风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把做人、做事与做学问统一起来,把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统一起来,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统一起来,自觉承担起带动良好学风的使命,不仅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也应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要注重这支队伍的思想道德和教风学风建设,特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学术文化的构建方面,学校应大力宣传和倡导学术诚信,着力加强教师求真务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学为人师,积极倡导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在制度体系的完善方面,把学术道德教育作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营造更加健康清新和谐的学术环境。

  结语: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工作者,承载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担负着弘扬传承民族精神和大学人文精神的双重责任。没有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良好的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就没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各高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应高度重视,转变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营造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顾锦芳,朱悦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2]教育部社科司.2009年全国高校统计资料汇编[G].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10.

  [3]鲍振东.建设高素质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路径与方略[J].社会

  科学辑刊,2005(3).

  看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人还看了:

1.社会科学学术论文赏析

2.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

3.浅谈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4.高校学术论文抄袭现象

5.社会科学主义论文

2573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