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哲学>

哲学与艺术论文(2)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哲学与艺术论文篇二

  摘 要 庄子继承的是道家正统,道家提倡出世的精神,同老子的影响多体现在做官为宦者群体不同的是,庄子多影响一些避世的隐士,从这点来看庄子的影响更加接近于道家的本质。作为道家的祖师,“老子是想在政治、社会剧烈转变之中,能找到一个不变的‘常’,以作为人生的立足点,因而得到个人及社会的安全长久。”庄子同样如此“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换句话来说老子和庄子所追求的人生的最终目的——“道”即是现在所谓艺术精神。

  关键词 道 游 虚实 艺术人生

  一、“道”的人生境界和中国艺术精神是相通的

  庄子认为“道”是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是创造宇宙的基本动力,也是人的根源本质。达到某种高度的艺术,其最终的结果必定要回归到人文关怀上,这一点和道家所追求的“道”相同。艺术家通过具体艺术创作行为达到某种艺术精神的高度,并且这种精神必须通过作品的方式具体表现出来;庄子的“道”有时也通过具体的艺术活动或者是有艺术意味的活动达到,但不同的是“道”所体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完满,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不必通过外物表现出来。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的动作“莫不中音”是技巧纯熟的表现,“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是从技术上带来的享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乃是在技术中得到了精神的满足。能够在技巧性的活动中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就使得这种活动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就是庖丁所爱的“道”,也是庄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二、庄子“游”的人生态度

  庖丁在解牛过程中体悟了“道”,原因有二:一是他“未尝见全牛也”,人与物之间的对立消解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二是他“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精神已经从技术的束缚中完全解脱出来得到了自由感与充实感。

  中国人善于在自然中获得美与善,有“比德”一说,因此更加容易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故依中国先哲之教,君子观乎天,则其运转不穷,见自强不息之德焉;观乎地,而于其广大无疆,见博厚载物之德焉。”天地皆有品德,充塞天地间的万物也有品德。如牛有负重之德,羊有善美之德,梅有清贞之德,兰有君子之德等等。因物所代表的德性而加以关爱“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也”,这样能够忘记事物的外形直达其本质,实现物我同一。

  《庄子·在宥篇》中说道:“云将东游,……鸿蒙方将拊髀雀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云将不得问。”这种不知道目的的“游”就是游戏的面貌与性格,在摆脱功利目的的游戏之中才能呈现出艺术精神。摆脱功利就是使“物”变得无用,这在庄子那里,是通过“心斋”来实现的。“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这里“耳”是指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心”是对事物理性的认识;“气”则是一种虚静的心境,最是能与“道”相契合。所谓“虚”就是忘掉“物”和“己”的外在形态,这样有利于突破物我界限;而“静”就是要消解生理带来的欲望,忘掉物的功利性,从而使精神自由无碍的“游”。

  三、“游”的人生态度在中国艺术中的体现

  同西方艺术的通过赞美上帝之伟大而反衬出人类之渺小,令人生畏而产生崇高感觉不同,中国的艺术精神更讲究回归到人本身的终极关怀之中。为了呈现出“游”的精神,中国的艺术往往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

  从建筑方面来讲。西方建筑多是高耸入云,宏伟壮观,然而人们只能站在下面仰望赞叹却无法找到登顶的台阶;中国也有高塔高台且无一不是直插云霄,但无论多高的塔都会在内部设置阶梯以供游人拾级而上,在不同的高度观赏不同的景观。这也反映出中国艺术之精神在于“可游”,当然这这里的“游”是“游玩”的意思和庄子的“游”不同。但是中国建筑之“可游”正是因为其“实中有虚”,在宏伟的外壳里留有让人亲近的空间。

  虚实结合的经典的艺术形式莫过于中国传统书画。中国的书法从钟鼎文开始就讲求浑圆,毛笔的发明更是开创了注重纯粹形式美、韵味美的书法世界。中国书画同源,中国画在线条之“实”同留白之“虚”上发挥出了虚实结合的极致效果,在线条之上有书法美,留白处有疏朗空灵之美。西洋画重视光线角度、远近大小比例所以画家作画必定要站在固定的位置;中国画家则是心游物中,所画不是眼中之景而是心中之景。

  四、结论

  综上可以看出,庄子所追求的“道”和中国艺术家的艺术精神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艺术家由此成就的是艺术作品而庄子成就的是艺术人生。老子对艺术持否定的态度,曾说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又说:“无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但请注意他所反对的这些都是是世俗之美,在反对世俗之美的背后必定要求有绝对的大美。“大美”是庄子为了区别于世俗之美而提出的概念,“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者,谓之至人。”这种“大美”吸引着庄子之后的无数艺术家,他们从各自的领域出发,潜心摸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终都是要回归到庄子的“道”之中。“道”是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是人生精神的至乐享受;艺术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人生使人生更加完满。所以,庄子的“道”是“为了人生而艺术”而这也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325.

  [2]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5.

  [3]云起译注.中华古典珍品·庄子[M].黄山出版社,2011:39.

  [4]唐君毅著.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4.

  看了“哲学与艺术论文”的人还看了:

1.对艺术与艺术哲学的“哲学”初探论文

2.艺术与哲学论文

3.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论文(2)

4.艺术与哲学的关系选修论文(2)

5.哲学类论文范文

25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