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国学知识 > 哲学 > 有关教育哲学论文(2)

有关教育哲学论文(2)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有关教育哲学论文

  有关教育哲学论文篇二

  哲学教学中的生存教育

  【摘 要】生存是人进行一切创造活动的前提,生存教育无论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是民族的教育前途,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而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本目的的哲学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生存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 哲学 教学 生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02-03

  生存是人进行一切创造活动的前提,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生存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以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与哲学》教学过程中强化生存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能力、实践能力、竞争及合作的能力,从而充分地发展完善学生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一 生存及生存教育

  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生存教育”的提出大约在1970年。当时,法国作教育报告时就提出了让学生“学会生存”的概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并使之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人们加倍重视,人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生存,以便达到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为此,教育不应忽视人的任何一种潜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美感、体力和交往能力。”在21世纪,“让孩子拥有生存能力”的教育,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现代汉语词典》里“生存”的定义是:(人或生物)保存生命(与“死亡”相对)。人的一生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不同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生存环境中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不得不继续学习,去寻找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自我实现。由此不难看出:“生存教育”就是要发掘人的各种潜能,增强人的生存能力,以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及变化,这里所说的各种潜能,包括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心理承受力、独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历史是一部生存史,是人类不断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断发展的历史。维系生命的延续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是一种自然生;提高生命的质量是人类在自然生存的基础上更高层面的生存,即社会生存。自然生存更多的是由人类的本能所决定的。社会生存则与后天培养教育密切相关。生存教育的目的就是如何让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获得更优质的生命延续状态、更好地自我发展。

  二 哲学教学中应强化生存教育

  哲学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哲学教学应在生存教育中大有作为,具体表现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重视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教育;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竞争和合作意识的形成。

  1.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尤其是在日趋浮躁、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微妙的今天,一个好的思维能力、一种好的为人处世态度将对一个人的成功甚至是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养成,除了靠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可以取得,更重要的是靠外部潜移默化的影响,哲学课在此中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思辨方法,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是对智慧的追求,哲学里面所用到的思辨方法主要是一分为二的方法,不管是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八对范畴,还是在论述历史唯物论的群众观、实践观、认识观;也不管是看主观世界还是客观世界,无不是如此。

  一分为二指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相互统一的。不管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还是对自己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简言之,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生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时,他们所散发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在这巨大的力量里面所隐藏的并不都是正面的力量,也有负面的力量,因此,辩证思维方式的培养无疑成为哲学课教学中生存教育的首要任务。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采用的方法有很多,有探究式培养、渗透式培养、合作式培养等。这些培养方式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让哲学走进学生的心灵。唯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学哲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存的重要前提之一,但现在许多学生的心理呈现不健康的发展趋势,常见的不良心理有:自大心理、浮躁心理、从众心理、自卑心理、偏执心理、攀比心理、厌学心理、嫉妒心理、逆反心理、冷漠心理、孤独心理等。这些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都可从哲学上找到其根源:自大心理不懂得事物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浮躁心理只懂得现象而看不到本质;从众心理不懂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自卑心理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不懂得矛盾的观点;偏执心理不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攀比心理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厌学心理的人不懂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或看不到科技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因此,哲学课在对学生的不良心理进行引导和矫正时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对攀比心理的矫正可先让学生懂得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从自己的情况出发,不能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是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指敢于冲破旧思想、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具有解决新问题、获得新成果、开拓新局面的思想和主动精神,在复杂、迷茫、艰苦的情形下有所发明、有所突破。目前,中国青少年创造力低于英美国家,一项抽取2000余名中学生样本的研究表明,在衡量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7个项目上,中国学生只在创造性问题解决方面(即通常所说的解题方面)强于英国青少年,而创造性特体应用、创造性问题的提出能力、产品改进能力、创造性想象力、实验活动设计能力、创造性技术产品设计能力6项,都明显弱于英国青少年。据另一项有关中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研究,中国青少年创造力较弱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即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专家认为,中国青少年智商高,而创造力弱,原因是社会文化大环境影响的结果。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学校要开展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其次是将创造力培养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

  哲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之一。虽然哲学课的教学不可能像自然科学教学那样能够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创造出某种物品,但哲学课有自己的优势,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根据哲学课的性质可采取的途径有:精心设计创新环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得以迸发;进行跨学科联系,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感悟点;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去探索新信息,提出并验证新假设等。

  2.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生存教育,首先是生存能力即实践能力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不做家务、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哲学课的教学也概莫能外。

  第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实践的意义。实践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终。不管是从人类社会的产生还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管是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还是谈及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说它是哲学教学的归宿,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目的就是要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因此,马克思才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和“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关系,才会有生产”的论述。恩格斯也有“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述。经过上述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才是人生价值、生活幸福永不枯竭的源泉。

  第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生明确实践的意义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对学生实践教育的成败最终落脚到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可结合有关内容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懂得了要生存必须要通过自食其力的劳动,生存离不开劳动、幸福离不开劳动的道理,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如讲质量互变规律时,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烧开水时,气泡是从边缘向中间扩散还是从中间向边缘扩散?”当出现答案不一时,教师先不要下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后再来回答。这样处理可以让学生通过动脑得到结论,既培养了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也提升了学生探究新知的能力。

  3.渗透安全教育,培养竞争合作的能力

  安全是生存的重要保障,要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将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与竞争、协作精神培养相结合。现代社会竞争是普遍的现象,可是有些学生养尊处优,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缺乏安全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家庭中和长辈生活在一起,养成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缺乏团队精神。这些因素在一起会影响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正如柳斌同志欣然为《学会生存在中国》提词中所说的:“有生命的存在而后有教育,学会生存实在是教育的第一要义。”为了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必须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第一,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是生存教育的题中之意,求生本领是安全意识的外在体现,也是哲学课教学中重要素材的来源和必须教会学生掌握的知识之一。大多数人都认为,掌握一些生活常识是完全必要的,可是学生在面临车祸、水灾、空难、火灾等紧急情况时,大多表现束手无策、无序慌乱,很难冷静有效地去保护自己和帮助别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面临紧急状况时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求生本领就成为教育的题中之义,哲学课的教学也概莫能外。如在讲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正在举办元旦晚会,突然发生火灾,你会怎样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有的说是赶快逃跑,有的说赶快去救火等。在这时笔者推荐学生阅读《生存教育在中国》一书,让学生阅读完后谈体会。这样,不仅让学生将所学的哲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看了“有关教育哲学论文”的人还看了:

1.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

2.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三篇

3.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

4.有关教育哲学研究的论文

5.探讨有关教育哲学的论文

6.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7.谈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254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