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2)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篇二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

  《周易》和《老子》只说阴阳,不说五行,而《尚书》中的“洪范”和《吕氏春秋》的“月令”则只说五行,不说阴阳。而邹衍最大的贡献就是完成阴阳和五行的合流。其后阴阳之对立统一,五行之相生相克,构成了更为复杂的系统论,这种更为复杂的系统论可以解释世间万物。

  一、阴阳

  《道德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指本原。这个本原在道家谓之为道,在佛家谓之为本心,在唯心主义哲学谓之为宇宙本体。而关于世界的本质,有很多种解释。圣经里说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古希腊有“原子论”“四元素”“五元素”等等。二指阴阳。三则是事物外部的世界。世界上任何事都包含阴阳两个方面,加上一个外部世界,这三者构成整个系统。故三生万物。所以八卦之卦象皆由三爻组成。中国对于宇宙本原的探索集中体现在阴阳理论上“气分阴阳,阴尽成阳,阳尽成阴。”

  阴阳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在空间意义上对事物的概括。在古代阴阳的含意极具普遍性: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一般来说,相对静止的阴,相对运动的为阳;向下的为阴,向上的为阳;实者为阴,虚者为阳;冷者为阴,热者为阳;内者为阴,外者为阳。

  阴阳两方可以表现在同一系统两个相互独立的事物上,也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事物上。而且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也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比如换个视角,阴则转化为阳,阳又转化为阴。当然阴阳理论除了“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还解释了阴阳互相转化而生世间万物,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而六十四卦有三百八十四爻,这每一爻,因为阴尽成阳,阳尽成阴,就有静爻变爻,体卦用卦,其千变万化。

  任何事物都包含正反两方面的因素。阴阳表现在一件事上,则所谓凡事有利必有弊。而且利弊之间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正如: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安知非祸。

  二、五行

  五行,木火土金水,代表了五种事物的性质、能量的形态、发展的过程、运动的方式。它表述的并不是这五种物质本身而是事物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时间意义上概括。五行不仅仅是物质的分类,更是一种时间上的演进过程,相生相克,周而复始,无有穷尽。

  木,曲直,木性条达,是生长发散舒展的过程。木是生命的象征,是物质的生命态,木是事物发展的初级阶段,而火则是鼎盛阶段,故木生火;

  火,炎上,火性燥热,是升腾迸发燃烧的过程。火是热情的象征,火是物质的纯能量态。然则凡事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火到了顶点,向前发展的性质就告一段落,土是事物发展的归宿,故火生土;

  土,稼穑,土性敦实,是承载受纳化育的过程。土是宽容的象征,土是物质的非人造态,土是万物的归宿,又是起点。万物生于土、终归于土。阳尽则阴生,事物衰退的性质显现了,金是衰退的象征,故土生金.

  金,从革,金性肃杀,是收敛肃降衰退的过程。金是纪律的象征,金是物质的人造态,金是事物衰退阶段;再往前一步,水是事物衰退到极点的象征,故金生水.当然土的终结是阶段性的,而水是终结是整体意义上的。

  水,润下,水性寒凉,是滋润安静消亡并重生的过程。水是智慧的象征,水是物质的流动态,水是事物衰退到极点并终归于空无的阶段。根据太极原理,一切事物凡是终点也就必是起始。也就是说水是上一个时期的终结,下一个时期的孕育阶段。凡事盛极则衰,衰极则又复兴,而木是万物萌发的象征,故水又生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五行的顺次相生,此为一循环过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是五行的相克。木为萌发,金为衰退,故金克木;金为衰退,火为鼎盛,故火克金;火为鼎盛,水为衰极,则水克火;水为衰退的终点,土为成长的终点,故土克水;土为归宿,木为起点,故木克土,这也是一个循环过程。

  三、阴阳五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什么是世界?各种宗教,学术界,甚至于我们平常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世界是建立在时间和空间之上的。

  世界一词在《淮南子》中称宇宙,“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宇代表上下四方是为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是为空间。实际上世界一词就是出自佛典,佛教的空间表述是“五蕴”即人生命结构中色、想、行、识、德;而时间状态则是“十二因缘”这种生命流程,由这两者构成了佛教完整的时空体系。现代科学对世界的分析就是时间与空间组成世界即三维空间加上时间,构成了四维时空。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即阴阳代表了空间状态,五行代表了时间结构,这也是一个时空结构。战国末年,阴阳说与五行说的结合形成了“阴阳二气化生五行,五行构成世界万物”物质构成论;使五行有了自我运动的内在动力,而阴阳之理的展开也变得更为具体化;以四时教令为基本内容的阴阳学说采取了五行的图式,由此五行图式浸透了阴阳之理的内在基本精神,从而用抽象的原理来解释世界。阴阳与五行的合流,形成了“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阴阳五行学,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框架正式形成,从而开创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阴阳五行文化是在阴阳五行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阴阳五行哲学为中心,向文化的各个领域层次延伸和发展,最终构成了阴阳五行文化的大系统。

  邹衍认为朝代的更替是符合五行相生的,于是用五行相生说解释政权的兴废,这就是后世著名的五德说。在五德说中,邹衍认为历史的改朝换代是按五行生胜的秩序循环流转,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君王一定为上天显示符应予以提示和认可,要居于五行中一行的德运,当他所居德运衰落后就会由德生化的另一行的德运居有者取代。因此可以看出 社会历史是由天命支配的,依五行生胜次序周而复始运行。从此历代的帝王或以相生或以相克来衍五德,确定自己的德运,表明自己顺应天命、承受大统的神圣性。直到近代社会发生了变更,五德终始说已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逐渐冷落下来。邹衍还用五行相生说解释自然的季节转移,为齐宣王、齐湣王将为天子制定四时教令,完善了四时明堂制度,这是将宗教中的五行引入 政治领域,从而完成了将人间政治与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初步尝试。

  汉代儒学家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导入了神学,“天”的意志的体现就是阴阳五行的变化,阴阳五行在“天人感应”说中充当了“上天使者”的角色,五行灾异变化显示的是上天的谴责这就代表了人世间的政治不合“天意”。而人间君王的行政,必须符合五行四季的特性,这样将人间政治与自然规律相配合从而为其理论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阴阳五行思想渗透到政治法律中,使五行蒙上了符合天道的外衣。另外人们还为阴阳赋予道德属性,封建的道德观念的神圣与天的依托体现在了五行与“仁、义、礼、智、信”五伦的配合上。最终阴阳五行衍生了天子明堂说、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等政治理论体系;

  在自然科学领域,以 实践 经验为依据来预测气象变化的运气学说便是 应用阴阳五行思想来说明天象气候内部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异性,以及在变异中保持稳定性的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更是中国 医学的理论支柱,中医运用阴阳五行原理进行病理辨证和药学辨证,在世界医学界独树一帜。

  阴阳五行对中国 文化民俗的影响,特别是在神秘术数上就更为明显了,阴阳五行 哲学被借用为理论支柱,并根据术数需要加以改造和繁衍,五行观念的 发展,经过了商代对五方的空间方位的认同,到周代整合为五行、五方、四时、五帝、五佐神的系统模式。演绎出五行的制化抑扶、五行的生数成数、五行与天干、四时、五方、五色的配合、五行寄生十二宫等一系列较为驳杂的原理,而这些原理后来都被五行术数所借用。此外,五行学说在应用于养生学、地 理学以及原始化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而言之,阴阳五行包罗万象,是中国文化的内核。汉儒以之释经,宋儒以之释理,道家以之释道;儒家五常,音乐的五音十二律,星象的天干地支二十八宿,中医的五脏六腑十二经都深受其影响。从班固的《汉书》开始,多数史书都有专篇《五行志》。秦汉以后,阴阳五行更成为一切理论的源头,涉及政治,军事, 农业,星象,伦理, 艺术,宗教等等,可以说是各学科的总枢。

  看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的人还看了:

1.中国古代哲学论文

2.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孔子

3.中国古代哲学论文(2)

4.古代哲学对社会的影响论文(2)

5.哲学的论文范文

6.关于中国文化论文

253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