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2)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篇二

  任何一个哲学家对问题作出自己的解答都依赖一定的哲学致思路向,或者说哲学家都是依据一定的致思路向而展开对于问题的研究的。哲学家们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即哲学致思路向不同必会导致哲学观念迥然相异,因而他们都非常重视哲学致思路向的自觉转换,并通过这种自觉转换来实现哲学观念的创新。马克思确立自己的新的哲学观,就是从致思路向的自觉转换开始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马克思作出这种明确的路向区分,实际上就是自己哲学路向选择的公开声明,把自己的新哲学观和一切传统哲学作了根本性和原则性的划界。深入剖析马克思哲学的致思路向,有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性质,进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从人间到天国”的批判所指:终结一切形而上学

  马克思“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路向的提出,不仅是他(同恩格斯一道)对黑格尔哲学遗产的全面清算,而且还是对整个形而上学哲学传统的全面终结。马克思曾经说:“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这里“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即是指黑格尔、鲍威尔、费尔巴哈的哲学,是它们的总体,而这个总体就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本身,是整个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

  对于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哈贝马斯作了一个描述:“我把一直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哲学唯心论思想看作是形而上学思想,它途经普罗提诺和新柏拉图主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皮科·德·米兰德拉、库萨的尼古拉、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一直延续到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古代唯物论和怀疑论,中世纪后期的唯名论和近代经验论,无疑都是反形而上学的逆流,但它们并没有走出形而上学思想的视野。”那么,形而上学的视野是什么呢?

  从哲学史上看,形而上学的视野不仅存在于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也存在于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先看看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柏拉图以理念作为体系演绎的起点,理念成为世界的本质,在他的眼里,世界只不过是理念的产物。这条思路被此后的唯心主义者所承袭。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只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依赖于感觉而存在。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哲学认为,物由较为低等的单子构成,人由较为高级的单子构成,上帝则由最精制的单子构成。黑格尔则以绝对精神作为哲学的逻辑起点,在黑格尔那里,不仅哲学是观念演绎的结果,而且自然界以致整个世界都源于绝对观念。不管是“理念”,还是“实体”或者“上帝”或者“自我意识”或者“绝对精神”,无不执迷于那种永恒的绝对,黑格尔是这种永恒的绝对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继承者打着批判他的旗号,但仍旧没有作出根本的改变。马克思对此看得十分清楚,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青年黑格尔派则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形而上学的东西来批判一切。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是如此,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亦是如此。古希腊早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世界是从水、火等某种具体物质形态中产生的,古典原子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则设想是异质元素构成了自然界。费尔巴哈也不例外,在他的眼里,自然界只不过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自然界并不是现实的自然界,而是观念的或想象的自然界。可见,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区别只是所用概念的区别,两者的根本致思路向却是一样的,即通过主观构想的体系来解释世界。一句话,就是“从天国到人间”。

  一切形而上学的“从天国到人间”,都具有伽达默尔所形容的“天真性”。在伽达默尔看来,形而上学有三个“天真的假设”,即“断言的天真”、“反思的天真”和“概念的天真”。形而上学的“从天国到人间”,就是从理性和思辨出发,在脱离人的生活世界的“天国”中确立哲学原则,将这种原则看成是与人的生活完全无关的纯粹理论问题,并用这种原则来解释现实世界。他们都天真地向往着一个超感性的本体世界,总是要超验地去追求永恒不变的本质,建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世界,并以此为现象世界的根据。从理性出发就意味着从思维出发,因此,其秘密就在于他们强调思维的内在性。他们认为,只有对纯粹理论问题的解答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只有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才能普遍地解决现实问题。然而,这种普遍的思考能解决现实问题吗?马克思的答案是明确的,马克思提出“从人间到天国”,正是要对一切形而上学的天真性进行重新宣战,这种宣战就是以新唯物主义的名义(或者说是以实践唯物主义的名义)讨伐全部的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对它们“从天国到人间”的哲学致思路向进行批判和终结。

  二、马克思“从人间到天国”的路向展开: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

  “从人间升到天国”,就是“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⑤。在“不是…也不是…是…”的结构中,可以看到马克思直接从两个方面对形而上学“从天国到人间”路向进行了拦截和拆除,提出并展开了自己“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新路向。

  第一个方面,依照“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新路向,人是现实的人。人是什么?如何看待存在于世界中的人?这是任何哲学都要直接或间接回答的问题。人是悖论性的存在,是一个既有现实性又有超越性的存在。作为一个自然存在,他受制于现实之中;作为一个应然性存在,他又要求超越现实,改造现实,满足自身不断发展着的需求。然而传统哲学却看不到这一点,传统哲学只是依赖理性,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莱布尼茨构思“预定和谐”,一直到康德宣称“人为自然立法”,以及黑格尔命名“绝对精神”,如此等等,都用理性来对人进行预设,并以此来整合人与世界的关系,其实质就是构建超验的本体世界和终极真理世界。在他们那里,人成了一种既定的孤单的、静态的存在物,人不过是无人身的理性。就这样,人只在抽象的、思辨的理性王国里得以安身立命。正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这一天真性的准确把握中,马克思提出了要立足于“人间”、立足于现实生活过程去理解人的哲学路向。对于这种路向,马克

  思作了明确解释:“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 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 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 哲学中的人不再栖居在理性的王国中,而是生活在活生生的感性的现实的世界之中。“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正是沿着这样的哲学致思路向,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详细分析了市民 社会、阶级、国家、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把作为特定生产关系的资本贯穿于 经济学批判、 政治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之中,深刻地阐明了唯物史观,为人的解放指明了现实方向。

  第二个方面,依照“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新路向,历史是人的历史。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曾经把历史说成是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把历史看成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历史是人的活动过程,每一代人都通过利用从上一代人那里所继承而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通过包含新的时代内容的活动来变更旧的 环境。但是在传统哲学那里,“事情被思辨地扭曲成这样:好像后期历史是前期历史的目的,例如,好像美洲的发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使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为什么传统哲学会得出今天看来如此荒.唐的结论呢?就是由传统哲学“从天国到人间”的哲学路向所决定的。传统哲学的影响如此之深,以至于当时的德意志甚至当时整个世界的意识形态都表达着这样的观点:思想和观念迄今一直统治着和决定着人们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不过是观念世界的产物,因而改变现存世界就是如费尔巴哈所说的用符合人的本质的思想代替幻想,如施特劳斯所说的用普遍的集体意识来解释幻想,如鲍威尔所说的用自我意识批判地对待幻想,如施蒂纳所说的从头脑里抛掉幻想而明确只有“我”是唯一者。他们除了理性思辨之外,看不到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因而“既然他们仅仅反对现存世界的词句,那么他们就绝对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相反,马克思的哲学致思路向是“从人间到天国”,认为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恰恰是人的本真生存状态,历史就是人生存在这样一个活动之中的历史。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历史就成为了世界历史,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活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马克思哲学正是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本身,因而这种新哲学就不是去“解释世界”,而是去“改造世界”,也就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明了现实出路。

  三、马克思“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革命: 实践原则与历史原则的确立

  无疑,马克思哲学“从人间到天国”的致思路向是对传统哲学“从天国到人间”致思路向的颠覆和终结,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随着这一已经由卡尔·马克思完成了的对形而上学的颠倒,哲学达到了最极端的可能性。哲学进入了其终结阶段了。”的确如此,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从人间到天国”,主张从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出发,来考察人们的活动和实际发展的历史过程,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与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是从理性出发,构造终极体系。在哲学的内容上,由于一切旧哲学都是以主观想象构造体系,它们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而马克思哲学是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出发,是对现实的概括和 总结,是属于真正的唯物主义的。在哲学的功能上,“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路向能够指示出“改造世界”的现实方向,而“从天国到人间”仅能作“解释世界”的理论游戏。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哲学“从人间到天国”与传统哲学“从天国到人间”的对立是一种根本性、实质性的对立。“从人间到天国”所实行的变革,不仅是哲学根本方法的变革,而且是哲学根本性质的变革。

  然而,这一变革的革命性意义必须在存在论(ontology)的根基上方能更为清楚地予以揭示,因为从根本上说,如若不说明在存在论的根基处发生了什么样的实质性的原则变动,就无从说明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革命”。

  一方面,马克思确立起了“从人间到天国”的实践原则。前面谈到,马克思“从人间到天国”哲学路向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以及他们的“现实的活动”,其实这和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为了避免引起歧义,前面就没有明确引入和阐述这一观点。这里必须交代,马克思批判一切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正是作为人的感性活动或对象性活动的“实践”,他们(指形而上学)“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路向中,马克思确立起了实践纲领,这个纲领的作用,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以此洞穿并瓦解了全部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费尔巴哈虽然也强调“感性现实”,但当他运用他的“感性现实”去攻打形而上学的阵地时,却滑向了形而上学之营,因为他的“感性现实”没有实践的内涵,与形而上学的理性具有本质的相似性。而马克思比费尔巴哈高明多了,马克思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实践纲领恰到好处地而且是真实地暴露了费尔巴哈曾经触动过但又屈服了的形而上学思维内在性的秘密,并使之真正瓦解,从而导致了一切形而上学的决定性崩溃。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看到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性质和当代意义的出场。

  另一方面,马克思确立起了“从人间到天国”的历史原则。“从人间到天国”的历史原则就是在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中把握现实的历史原则,这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正好相反。黑格尔也是有明确的历史原则的,但是黑格尔让历史从属于精神,把历史看成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用逻辑思辨人为地遮蔽精神“自我活动”对历史性的依附,痴迷的是“历史是什么”的提问方式;而马克思则揭示了历史与生活的同一性而确立了历史原则的优先权,把历史看成是人通过人的感性活动而生成的过程,在“感性活动” 中允诺了人的生存历史性,突出了“历史何以可能”的提问方式的合法性。马克思不仅看到了黑格尔的历史原则的实质,而且也指出了历史在费尔巴哈的视野之外的根本原因,即“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正是基于“从天国到人间”的历史性原则,马克思展开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和“一般意识形态”的批判,并找到了祛除一切意识形态幻觉的有效出路:“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幻觉’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马克思正是把握住了“从人间到天国”的历史原则,所以就能深入于人的生存历史性,将精

  神的“自我活动”还原为人的“感性活动”,把逻辑思辨还原为人的现实生活,不仅揭穿了一切形而上学的秘密,而且指出了一条走出形而上学迷宫的现实道路,从而彰显出了其新哲学的根本性质与当代意义。总之,马克思通过对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坚持“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致思新路向,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实践原则和历史原则,对整个柏拉图主义传统即全部形而上学进行了革命性的颠覆。

  马克思的这种批判和颠覆,不是以另外一种形而上学去对抗传统的形而上学,而是依据唯物主义的实践原则和历史原则,坚决彻底地洞穿了所有以往一切形而上学的秘密:让宗教神学的形而上学本质、哲学形而上学的神学本质、道德和法等等的神学一形而上学本质充分彻底地展现出来,这也就意味着超感性世界的终结——海德格尔称之为超感性世界的“本质性崩塌”。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开启了“历史科学”的地平线:“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在这种“历史科学”的视野中,“天国”的虚幻现身为“人间”的真实,自然被纳入历史之中予以考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竟然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使我们洞察到了人类自身存在的秘密,也使我们找到了人类解放自身的途径。马克思转变哲学致思方向所提供的哲学新视野,依然是我们现代世界把握自身命运的钥匙。

  然而,虽然马克思完成了把被颠倒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的任务,但是在历史的现实发展过程中,形而上学的幽灵并没有完全消失,“从天国到人间”的哲学思维方式还时常或隐或明地存在。比如我国哲学界一段时间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描述和表述世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这无疑会导致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神圣化、绝对化,而这正是马克思批判和颠倒的传统形而上学。又如在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有的人根本不对当代社会现实问题作深入思考,就用一些令人云里雾里的辞藻和概念来为现实作注,或一个劲地作脱离当下现实的玄想。还如资产阶级学者向全世界大力兜售所谓普世价值,而这正是早已被马克思颠倒过的绝对真理、永恒正义之类的传统哲学的意识形态语言。凡此种种,需要我们在继承马克思哲学的反思批判精神的基础上,高扬马克思所开创的“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旗帜。这是一项难度不亚于当年马克思的艰巨任务,但惟其任务之艰巨,方能愈加显示出马克思哲学的伟大和其价值的恒久;惟其任务之艰巨,马克思哲学“从人间到天国”致思路向的革命性和当代性就愈能凸现和彰显。

  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的人还看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心得体会3篇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3篇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体会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2016

5.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心得体会

6.马克思学业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2)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篇二 任何一个哲学家对问题作出自己的解答都依赖一定的哲学致思路向,或者说哲学家都是依据一定的致思路向而展开对于问题的研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也在不断的发展,我们必须在发展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十

  •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心

  •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心得体会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心得体会范文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何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主

  • 马克思哲学心得体会作文
    马克思哲学心得体会作文

    马克思把批判的哲学定义为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对社会现实和思想现状的批判为支撑,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

245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