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思想论文
古希腊哲学思想论文
古希腊的存在论思想开启了哲学的本体论转向。巴门尼德是开端,接着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古希腊哲学思想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古希腊哲学思想论文篇一
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思想的嬗变
摘 要:古希腊的存在论思想开启了哲学的本体论转向。巴门尼德是开端,接着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与古希腊本体论思想有关的重要哲学家的思想,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这一时期本体论思想发展的脉络及其历史的演变。
关键词:古希腊哲学;存在论;本体论
古希腊哲学的主题是获得关于宇宙万物的必然性或规律的认识。古希腊早期哲学就已经提出本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当时被称作“始基”,就是说明世界本原是什么。巴门尼德是本体论的奠基人,他是第一个将“存在”看作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体论思想的形成、繁荣与衰落构成了古典哲学兴衰史的一条主线。形而上学或本体论起源于“存在”这个概念,因而该问题是本体论这一概念的问题的核心。
一、巴门尼德的“存在”
巴门尼德他是爱利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在他的哲理长诗一开篇,巴门尼德就借女神之口为众人指点迷津,希望把人们从黑暗带到光明中。我们的认识面对着两条路,一条是“真理之路”,一条是“意见之路”。“真理之路”以“存在”为对象,“意见之路”则以“非存在”为对象。“非存在”不是不存在,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自然事物。在巴门尼德看来,只有存在是可以思想和述说的,因为它与真理同行。因此,知识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存在之路。巴门尼德把以往的自然哲学都看作是“意见之路”,他现在做的是使哲学走上“真理之路”。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把寻求知识做为最高的理想,但是在自然哲学这一领域却难以达到这个高度,因为它局限于感性的经验和崇尚本原的无定性中,这使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为基础的知识成为不可能。如果说以泰勒斯为首的自然哲学家所追问的是时间在先,那么巴门尼德则扭转了哲学的方向,他追问的是逻辑上在先的本质,即“存在”。
巴门尼德关于哲学的研究与论述是希腊哲学的转折点,即便它的意义直到苏格拉底之后才得以显现。巴门尼德他对哲学的贡献有很多。第一,划分了两个世界。即现象世界与本质世界,这为以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方向。第二,将“存在”定为研究对象,这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第三,区别于自然哲学家的武断地判定与宣称,他使用逻辑论证的方法,这使古希腊哲学开始向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第四,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这一命题确定了理论思维或者说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
但是,尽管巴门尼德的思想为后期西方哲学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在当时却并没有被大多数哲学家所接受。他的思想在当时非常新颖、深刻,但与自然现象的千变万化相抵牾,所以,他的思想就很难被同时期的哲学家们所接受与理解。
二、苏格拉底的概念论
苏格拉底对本体论哲学的贡献在于他将巴门尼德所确定的一般的原则落到了实处,将它具体化为“是什么”的问题。
关于希腊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实是认识问题。在苏格拉底登上哲学舞台的时候,自然哲学其实就已经陷入了困境。而苏格拉底用“德性即知识”来阐述获得知识的可能性,而以“是什么”的问题讲解获得知识的具体途径。
根据柏拉图的记载,关于苏格拉底的对话大多是以追问“是什么”为主题,例如,什么叫作勇敢,什么是节制,而什么又是正义等,但他追问的并不是具体的和特殊的事物,而是其本质。由此可见,苏格拉底要求认识的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的本质,他所理解的知识是对事物普遍的本质认识。在柏拉图记载的关于苏格拉底与智者希庇亚讨论美是什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二者分别代表理性和感性,当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问题集中在“是什么”上的时候,他就把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在了怎样从感觉经验中归纳抽象普遍概念。
从表面看来,苏格拉底的哲学主要是从逻辑学的意义上区别澄清与道德相关的某些概念,实际上它也是具有深刻的本体论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苏格拉底所提出的“是什么”的问题,为整个西方哲学史确定了方向。同时,苏格拉底对于概念定义的探索也促进了柏拉图理论的产生,不过,他没有将普遍存在的东西从特殊事物中抽离出来,而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被称为“概念论”。
由此可见,从巴门尼德到苏格拉底,从“存在”到“概念论”,古希腊本体论的思路是越来越清晰了。
三、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继续发展了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以及苏格拉底的概念论,在二者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本体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念论。理念的基本定义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但它并非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作为世界万物存在的实在。柏拉图认为,每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事物是多,理念为一,理念作为万事万物最根本的根据,是最完美的整体。因此,理念不会受到别的事物对其的影响,而且,理念和理念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因为理念是单独的自身的存在,不依靠他物,不变为他物。个别事物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而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是必然的、绝对的存在。在理念与事物的关系之间,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根据与原因,事物是理念的派生物。他通过两种方式来证明理念的派生。
一是分有,一是模仿。分有即具体事物分有同名的理念,模仿则是造物主根据理念进行创造具体事物。二者的区别实际上是有无造物主的区别。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柏拉图两个世界的理论发展了巴门尼德的意见之路与真理之路的思想,不同之处在于,柏拉图所谓的非存在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因此,比巴门尼德的思想更有深度。
柏拉图的思想涉及概念与事物的关系问题。他所说的理念论实际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但是他的两个世界的划分是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尽管后期柏拉图对他的思想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但理念论的矛盾即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的对立是无法克服的。晚年的柏拉图虽然苦于无法解决这两个世界的关系问题,但是他认为就知识而言绝不能放弃理念论的立场,因而他更关注的是理念之间的关系问题,于是他尝试进一步说明理念世界的统一性。 四、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关于形而上学的论述是以“存在”作为他的研究对象的,他甚至把以“存在”为研究对象哲学叫做“第一哲学”,后世的人们经常由此出发来确定哲学对其他科学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在研究应该如何认识“存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了困境。而认识事物的关键在于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能够认识事物的“是什么”,而认识“存在”也应当如此。可是,在实际中我们却不能够像认识具体事物“是什么”那样去认识存在“是什么”。因为认识一事物“是什么”其实就是给该事物下定义,而我们所谓的“下定义”就是通过形式逻辑“种加属差”的方式对其做出规定。所以,我们无法认识存在“是什么”,只能够认识存在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存在的“存在方式”。我们知道存在有两种存在方式,即“偶然的存在方式”与“本然的存在方式”。举例说明“这位老师是有德性的”,“这位老师长得很漂亮”,这些都是表述一位老师的“偶然的存在方式”,因为一位老师的“本然的存在方式”是具有她本该具备的知识技能,至于她有没有德性,长得漂不漂亮,与身为老师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本然的存在方式”就是存在本身必然所拥有的存在方式。于是,亚里士多德就将形而上学的任务确立在研究“存在”的本然的存在方式上,也称之为“范畴”。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提出了关于事物的十种描述方式,也就是十个范畴。这十个范畴是最基本的。在这十个范畴中,有一个范畴最重要,它就是“实体”。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规定,“实体”指的是事物的“是什么”,或者是事物的“是其所是”,相当于我们说的“本质”。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关于事物之外存在着分离的理念的观点,他主张具体个别的事物是真实存在的。后来经过研究,亚里士多德意识到个别具体的事物还可以再分析,可以分为质料和形式。这就需要再追问在个别事物中,究竟是质料还是形式是第一实体?在具体事物中,质料是处于生灭变化中,因而是不可定义的,而真正定义的是事物中的形式。所以,“形式”是第一实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的实体善,唯有理性才能把握善,就其最完满的状态而言,理性与善是同一的,当然唯有神是这个同一。尽管我们把亚里士多德关于最高实体的学说称为“神学”,但他所说的“神”并不是后来基督教的人格神,而是指最高的实体、最完满的现实性、最高的目的。
从“具体事物”是“实体”,到“形式”是“第一实体”,再到“神”是“最高实体”,这是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发展历程。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与巴门尼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根本上是一脉相承的。
从巴门尼德将“存在”确定为哲学的研究对象,经过苏格拉底再到柏拉图对“是什么”的研究,再到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古希腊哲学本体论的发展历程,它为整个西方哲学定下了基调。古希腊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为西方哲学史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哲学精神,为以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在这一时期,人们发现了哲学对人们生活的启示,进而启发人们的思维,为哲学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宏大的发展史,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探讨,得出更多优秀的成果,为哲学的发展增添一抹亮色。
参考文献:
[1]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志伟,冯俊,李秋零,欧阳谦.西方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刘天喜.论古希腊哲学本体论的发展及其规律[J].延安大学学报,1990(1).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古希腊哲学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