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国学知识 > 哲学 > 成语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成语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成语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成语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欢迎阅读!!!!

  成语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荆人循表

  说起思想僵化,在《吕氏春秋察今》中的“荆人循表”的故事,可谓是典型了。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次楚国和宋国作战。楚国打算偷渡沈河,袭击宋国。于是派人到河岸边,在可以渡过的浅水地方作了标记。后来河突然涨水,已不能徒步渡河了。但是楚国的军队不顾情况的变化,仍然按照原定计划,在深夜里顺着滦河岸边作了标记的地方徒步渡河。河水又湍又急,一下子淹死了1000多人。士兵们惊慌失措,好像房屋倒塌下来一样,大吵大嚷,乱作一团,真是“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这个故事形象地刻画了楚国军队的死板。河不是“死水一潭”,其深浅缓急不会常驻不变,但楚军却只顾循表,当然会铸成大错了。其实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出现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有条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改变,原有的状态就会改变。孙武说得好:“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说来,即具体事物的存在状态,会随着条件变化而改变。如果人们的思想不注意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的变化,不随其改变作出相应的调整,就会使思想脱离实际,造成思想僵化,从而在具体行动中出错。

  思想僵化的危害是极大的。人们做事情总是有一定的计划的,而正确的计划只有来自对客观事物的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这实质上就意味着对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和条件有个正确的认识。但是,客观事物总是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在思想上作出相应的改变,否则就会造成指导思想过时,从而使行动的后果与自己的愿望背道而驰。无论个人和国家都是这样的,就拿国家处理经济问题来说:市场的供求矛盾总是随着具体的条件变化出现各种具体情况,有时是供不应求,有时却是供过于求。如果不注意这些具体的变化,或把针对供不应求采取的经济政策用于供过于求的矛盾状况,或把针对供过于求采取的经济政策用于供不应求的矛盾状况,都会造成经济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当然,解决各种问题要靠各种专业知识,但是,从上述所讲的思想僵化的危害性来看,说明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可以使人们在思维方法上既唯物又辩证地看待问题,从而避免犯一般性的思想方法的错误。

  庖丁解牛

  战国时期,魏 国的国君魏惠王有一次来看庖丁宰牛。庖丁是魏国著名的厨师,他解剖牛的时候,手、脚、肩膀、膝盖的动作和刀的响声。同音乐一样有节奏,他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割开来,手起刀落,干净利索。魏惠王看后十分惊叹、佩服,便问他:“你的手艺怎么这样高啊?” 庖丁答道:“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对牛的肉和骨头的结构已经很熟悉了。开始,我眼中所看见的,都是一头头完整的牛。学了三年之后,我看到的就不是一头整牛,哪里是关节,哪里是筋骨,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力气,全部心中有数,我顺着肉和骨头相接的地方,一刀一刀地把它们分开,毫不费力。”他接着说:“一般宰牛人用的刀,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因为他们的刀刃经常碰到骨头,宰牛的能手可以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只用刀来割内。可是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几年,解剖了几千头牛,还像新刀一样的锋利,因为肉与骨头之间有一条缝,我看准了它轻轻地把刀插进去,肉就一块一块地落下来。当然,遇到复杂的结构,我也要聚精会神,认认真真,小心翼翼,才能万无一失。”

  庖丁解牛,在他的眼中不仅是完整的牛,而且还看到了牛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客观事物中,联系是非常普遍的,有内部的,有外部的,有必然的、有偶然的,有本质的,仑非本质自。之和事物内部的、稳定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就是事物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存在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我们承认与不承认,认识到与没有认识到,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只要条件存在它就必然发挥着作用。因此,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地认识规律,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办容。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要求,同时,在规律面前人们并不是完全的消极被动,我们又可以认识规律,利 用规律来取得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良好效益,这就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庖丁自觉不自觉地在实践中遵循这一基本原理,他知道解牛必须按牛自身的构造出发,不能蛮干,要遵循解牛的规律,而要想解好牛就必须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践,去认识。经过20年的实践,他终于清楚地了解了牛各器官的位置及骨路的特点,认识到了解牛的规律性,于是才能游刃有余,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割开来了。

  格言名句成语哲学道理

  唯物论部分

  (一)世界的本质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2.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3.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4.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5.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6.踏花归来马蹄香: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3.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4.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5.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6.有志者,事竟成;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7.诸葛亮隆中献策:无论是对过去的认识还是对末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8.“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发展

  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

  10.望梅止渴: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

  11.郑人买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2.削足适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14.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15.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2.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3.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4.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5.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7.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9.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10.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12.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

  13.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 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独木不成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还要绿叶扶持;一叶知秋;见微知著: 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3.守株待兔: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4.声东击西:真象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5.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联系多样性(内部与外部)、内因与外因

  (2)因果联系

  1.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2.未雨绸缪: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占有感性材料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关键、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4.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5 “一着妙棋,满盘皆活”“一失足成千古恨”“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影响整体

  6.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箭定乾坤”; “成败在此一举”、“细节决定成败”; 部分服务于整体。

  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部分制约整体

  8.“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体现整体统率着部分。

  9.田忌赛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10.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团结就是力量:体现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11.一叶知秋;见微知著; 窥一斑而知全豹;以小见大:通过部分了解整体。

  12.坐井观天、盲人摸象;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二)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停滞不前、小富即安、一成不变;只看眼前利益,不看长远利益;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时间,不讲效率;只讲规模速度、不讲质量效益;只见顺利,不见挫折。体现了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5.“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体现发展的普遍性

  6、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人的认识不断在提高,不能总以旧眼光看人。

  7.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8.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0.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1.浅尝辄止、固步自封: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认识应当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2)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体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3. 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雪莱:“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吃亏是福;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尽甜来终有蜜;苦尽甘来;“梅花香自苦寒来”; “若非一身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体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4、好事多磨: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合抱之末,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丈高楼平地起;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防微杜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体现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4.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2189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