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在《论语心得》里说,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的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的发现内心。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教师《论语心得》读后感,欢迎阅读!!!!
教师《论语心得》读后感篇一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教师《论语心得》读后感篇二
读书心得体会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
教师《论语心得》读后感篇三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孔子是大圣人,更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但在我的心中,却并没有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感到的疏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中的一句句经典话语,蕴含的一个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伴随着我的学习生涯、工作生涯,给予了我很多的思考及感悟,让我的人生旅途受益良多。
《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你若仔细品味,总能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工作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现在再加上于丹老师深入浅出的阐述,更使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当今世界,纷繁忙碌,对于我们这一些忙于工作的人来说,学习似乎已经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们总是抱怨时间不够,总是慨叹“鸭梨”太大,但在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古老的话面前,却让我们感到了一丝惭愧:学习应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只要我们善于合理安排时间、利用时间,学习将会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未知世界的窗户,将会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充实而澄澈……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面前,我也感悟到了:一个人应谦虚好学,才能不断进步、有所提升!每个人,不管他出身高贵还是卑贱,不管他是贫穷还是富有,其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习他们的长处,博采众长,又要切记勿好高骛远、骄傲自满!在那句“不耻下问”面前,更要时刻提醒自己放下身段、主动求知。只有好学,才能有丰富的知识;只有经过知识的润泽,我们的心灵才会永远年轻,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充实自我!
平日里,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快乐,无论是生活、工作、学习,或者其他。但是往往事与愿违,究其原因,有客观,但主观占多,有外在,但内心为主。现在的人们,可能都有一个共同感受——生活节奏比过去快多了。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在教育这块园地里,我们也经常感到身心疲惫。因此,一些不满、一些牢骚便不可避免地脱口而出。当我们不停抱怨的时候,却并不见得我们的心灵获得了某种轻松,情绪反而会越来越焦躁、越来越烦闷。
于丹在《论语心得》里说,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的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的发现内心。但是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所以产生以上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一在于方向有误,二在于目标太高,三在于过分急切。人贵有自知之明。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朝什么方向前进、往哪个方面发展,这是人生的大问题。方向重于效率。方向正确,即便慢一点,也仅仅是慢一点而己,并无大碍;而方向有误,犹如上了歧路,越忙碌,南辕北辙,离目的地越远。
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目标太高,力不能及;目标太多,力不暇及。跳起来也够不着,全力以赴难顾全,这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喜悦,而只会有失败的苦恼。西方有谚:“同时逮二兔者,必一兔不可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只有一点一滴不懈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推进,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心浮气躁、心烦意乱、心急如焚,只怕在未达到目的之前就已被自己的心急火燎所烧焦。
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即能够不被物质生活所累,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自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坚定的智者。他们在繁杂的城市里,闹中取静;在急躁的氛围里,气定神闲;在繁复的头绪中,有条不紊;在忙乱的环境中,按部就班;在紧急非常的时刻,从容不迫;在惊险危难的关头,处变不惊。他们认准了自己的目标,埋头苦干,稳步前进,不为环境所干扰,不为外力所左右。这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更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道不达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我的读后感是:我们要快乐,我们要快乐的工作,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因为只有个体的快乐,才会有群体的幸福,有了群体的幸福,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让我们都做一个快乐的人!
教师《论语心得》读后感相关文章:
3.教师论语读后感
教师《论语心得》读后感
上一篇:教师读《论语心得》有感
下一篇:教师论语心得体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