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国学书籍>

论语为政读后感心得体会作文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是古代重要的思想,每个人通过学习论语为政的心得体会都不同。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论语为政读后感作文,欢迎阅读!

  论语为政读后感作文篇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统治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老百姓就会以你为核心自动围绕着你转,顺随你,拥戴你。孔子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性作用。

  以德治国,要求领导者要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不仅针对老百姓,更要从领导者自身做起,榜样示范。假如只要老百姓有道德,而领导者为所欲为,“德治”必定不成功。老百姓的眼睛是看着上头的,领导怎么做他们就怎么效仿,跟着比自己高的人学习,人性使然。“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领导看中贤德,百姓自然尚贤好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管人类延续多少年,这都是铁律。所以,“德治”并不难,只要领导者以身作则就可以了。但是,这个“以身作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就是“作”不了“则”,怎么办?那就需要有“法治”,用“法”来规约人的行为,一旦越轨,以“法”来惩治。孔子说的“为政以德”的人是针对君子式的领导者而言,他们能够自觉的遵道守德,推行道德教化,并以自己的君子之风影响百姓。不可否认的是,在封建时代,非君子的统治者大有人在,自己都不道德,怎么推行道德教化呢?那就必须有“法治”,方可使非君子之流不得不顺正道走。无论怎样,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都是上上位的为政方略,它是为政的最高境界,当现实生活还未到达上位仅处在中途的时候必须有强有力的“法”来配合,才能促使现实生活尽快达到这个上上位的境界。

  其实道德不仅对政治生活有作用,它对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正是从高层入手,从对整个国家建设入手(对一个小集体而言,就是这个集体的建设),将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政清明,世风必然淳朴,因为人人心中都时刻装着道德的天平,无论行走坐卧,都不会逾越道德这道线,守住道德底线,就不会危害他人,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德”的确是人类和平共处的大则要件,失德,一切都将轰然倒塌;即使是“法”,也是以“德”为前提建立的一套规则,无“德”的“法”是悖逆人性的,也是行不通的。“德”就是个体生活安泰幸福的底盘,没有它来垫底,谈不上幸福。无德之人无论位多高或财多少,必惶惶焉、惴惴焉,因为其巧伪之心惑乱了他善的本性,整个的人处在不正常不自然的状态,怎么可能幸福安泰呢?

  圣人之言,确是真理。

  论语为政读后感作文篇二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

  论语为政读后感作文篇三

  读书有得,是人生一大快事。《论语》尤可常读常新。“经典”的形成并非朝夕之间,故能经得任何时间的检验。多读经典也是节约生命之一法。闲暇时又读了论语,所选版本为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论语》中的孔子,可亲、可敬,是一个智慧的师长。读《论语》如同“从夫子游”。 读孔子,读《论语》,读儒家,首先就要读“仁”,因为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便是“仁”。以前我只是大概模糊地知道“仁”即“爱人”,并未真正地深入探究过。原来《论语》中孔子已经阐明了“仁”的涵义。《里仁篇第四》中的第十五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显然是其学说的核心,即曾子回答门人的“忠恕”二字。那么“忠恕”又谓何呢?“恕”的阐述可见《卫灵公篇第十五》的第二十四条: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忠”的阐述可见《雍也篇第六》的最后一条: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由此可见,“仁”虽然包括“忠恕”,但是“忠”与“恕”却大不相同。“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很高的道德要求,未必人人都能达到。“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要求就降低了。

  通过这两句话,我由衷地体会到了孔子道德的高尚,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利人利己和下限即不利人但至少不损人的道德标准。我以为这是十分合乎人性的。因为要求人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着实是有些困难的,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

  读《论语》,除了感受道德的熏陶,还能体会到思辨的快乐。《为政篇第二》中的第七条无疑让人拍手叫好,钦佩不已。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关于“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一句有许多种讲法,杨伯峻先生在注释中都一一列举出来了,而相比较我认为他本人给的译文最为恰当,即“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对于现在人有些人只给老人钱物便理直气壮地认为是奉养孝敬父母的人而言,这个类比论证无疑是有力一击,当头一棒,让人大呼痛快。对于那些仍存在着给老人吃好穿好便为孝的误区的人而言,此言既出更是不亚于醍醐灌顶!让嘴硬者哑口无言,使糊涂者恍然大悟。孔子对“孝”的理解并非愚孝。《为政篇第二》中的第八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大意就是子夏问孔子孝道,孔子说:“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可见孔子认为“孝”应当是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互相关怀,而不是“二十四孝”中诸如“埋儿”、“割股”、“卧冰”那样极端的苦孝的。

  《论语》中对于“君子人格”的描述和追求,于现代社会仍有遵从的价值。“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

  孔子并不是圣人,因为他也会犯错。《为政篇第二》第三条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初看字面,似乎通晓畅达,即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只举其整数)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其实不然,“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中《鲁颂》之文,孔子在此借其评论所有诗篇。“思”字在《鲁颂》中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并无实义。孔子却引它作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记得一位教授曾说过对待历史人物,尤其是名人,仰视俯视皆不足取,唯平视最佳。对待孔子亦然。

  读《论语》,才知其分量所重,价值所在。读书当用人生去读,如宋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论语》,读透了《论语》。作为一个读书人,这也将是我追求的读书的最高境界:用人生读书。


看了论语为政读后感作文还看:

1.论语为政篇读后感600字

2.论语为政篇读书心得3篇

3.读论语有感1200字

4.读后感作文及评语

5.朝读经典读后感600字

论语为政读后感心得体会作文

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是古代重要的思想,每个人通过学习论语为政的心得体会都不同。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论语为政读后感作文,欢迎阅读! 论语为政读后感作文篇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的基本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12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