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国学知识 > 国学书籍 > 《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作文

《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作文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作文

  《论语》为四书之一,经典之一,过去考取功名的教科书,这个过去指的是科举时代,明代起,还必须用朱老夫子的注解,在我,所谓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只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至于《论语》是个什么样子,没有读过。觉得那是旧的东西,没用的东西,如果去看是个搞笑的事情。 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作文,希望你能喜欢!

  《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作文篇一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自西汉以来,《论语》所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扩展,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大标识。《论语别裁》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一部关于《论语》的讲演录。

  以下是我概括的其中的几个论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我们在初中时就已学过,当时老师带着字字对应翻译。译作:学习知识并经常复习不也很愉快么,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愤怒这才是君子。这样的翻译使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可是事实上不是这样。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和“习”。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好,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学问,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开始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

  “有朋自远方来”,“远”,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这个远是形容知己的难得。一个人哪怕轰轰烈烈做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所以说得一知己,“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人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会深痛反省,这样才算得上是君子。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领导一个国家要“敬事而信”,“敬事”,对一件事认真做,一项任务宁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要认真去做。“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绝对信服。所以要敬其事,说了的事就一定要兑现。“节用而爱人”,节用指经济政策的措施,对经济要能够节省。“使民以时”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是自重,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知识就会没有用,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和信心。“无友不如己者”,这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要自尊,也要尊重每个人的自尊心。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的。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人与人相处,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一点会是对的。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应该取其长而舍其短,所以“过则勿惮改”,因为看到了每一个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不要怕改过,这就是真学问。

  读过《论语别裁》之后,让人不禁为南怀瑾先生的深刻思想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所折服,同时,也对《论语》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研究《论语》就会知道孔子是讲究做人做事的。什么是好的人,怎样是好的事,如何作好人做好事,读过之后,自会有深切的体会。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它的演变发展当中,孔孟思想是重要的一环。《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它代表了孔子的重要思想和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蕴藏了多少文化宝藏,我们必须去挖掘它们,了解我们的文化宝库,《论语》是我们前进的第一步,而《论语别裁》则可以帮助我们迈出这一步。

  《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作文篇二

  “得半部《论语》者,得天下”。这句话我也忘了是从哪里听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译的《论语》,觉得这句话太过夸张。不过,自我看了《论语别裁》后,我对《论语》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见解。

  我看《论语别裁》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过,当我接触了《论语别裁》后我对“做学问”,“作人”有了新的认识。

  不过,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时,所以现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论语别裁》上册,更别说整部《论语别裁》了。我只是阅读了《学而篇》,粗略地翻阅了《为政篇》和《公治长》。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对《学而篇》的读后感。

  首先,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认识。现在读《论语别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难懂,而是有种与南怀瑾先生面对面交谈一样。原来读《论语》这类四书五经的书也能这样有趣。同样,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认为的古人读书都得“寒窗苦读”的见地。

  然后,是我对“三家店”的认识。南怀瑾老先生生动形象地比喻,让我明白了原来“五四运动”时,那些自称“知识分子”的人竟这样理解孔子的话。

  还有就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用心在写。他把自己原本的认识与现在的理解,毫无保留地都说出来了。

  这是我在读“学而有何乐”时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过字面来解释。说“悦”应改为“苦”。朋友来家是“包袱”,虽然很真实,,但我当时就认为这些认识仿佛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不想读书的学生在钻“牛角尖”。

  不过,当我接着看下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这一切都分开做了解释,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谁来懂得你”这一小节。南老先生在这一篇中对孔子的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将所有自己的解释都总结在了一起。尤其是这篇中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真是恰到好处。不但说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还告诉了读者,做人做学问成功的途径。

  还有,我觉得写得很妙的是南怀瑾说,现在的人读《论语》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刚开始,我认为这只是南怀瑾的片面之解,不过在询问父亲后,才明白这是告诉读者,看《论语》要自己反复品读原文,而不是单单看注释。至于不懂,接着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

  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

  总之,《论语别裁》是本好书,它有助于你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我现在还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吧!

  ,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总之,《论语别裁》是本好书,它有助于你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我现在还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吧!

  《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作文篇三

  近日,课业之余,或睡前静卧,或周日赋闲,随意而安,清茶相伴,读先生之《论语别裁》。

  今之吾辈,对国学望而生畏,恐与古文晦涩难懂有关;对国学望而生厌,也许皆以“之乎者也,迂腐守旧”观之。今聆听先生娓娓而谈,古今逸事,人生家国,信手拈来,以微言释大义,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论语别裁》顾书名知其意,此书是南怀瑾先生对儒学经典著作《论语》基于其自我理解之上作出的一种新解,故称“别裁”。这种新解当然不是对于经典的离经叛道,也不是对经典的势利功用,而是南怀瑾先生基于其毕生致力于国学研究及“通古今融中西”之功的学识升华。它使我们以一种新的思维去解读这一本中国人必读的儒家思想经典,并从中获取养分,受到启迪。

  这本别裁里的思想是教我们如何读《论语》。虽然时代不同,见解不同,且不评孰对孰错,一本文言《论语》拿来,就要有自己的见解。这里教我们的读法就是“以经解经释名言”。

  如果象孔孟后世一些人一样,将《论语》一段、一句分开,不把论语二十篇当作一个整体融会贯通来看,就很有可能误解孔孟语录的本意。比如“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如照他们的解释,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的,那不是太势利了!还什么圣人呢?但我们联系上下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以及后面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等句,我们是否应理解为,前面要人自重,后面要人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现实就是,人各有所长,学人长处避其短处,当如是。

  《论语》是一本语录集,一句一句可以当作名言来看。又看似一段一段没有体系,其实它是经过孔子弟子们精心编排的,是首尾相连不可分割、支解的。另外,以经解经可以是本经的首尾前后相解,也可以它经来旁通此经,如用佛经解论语,也有相通。

  我们要知道从前的先贤圣者做学问是以人格修养为观察点,与现代人着重看有没有价值而学习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不能以现代的标尺衡量先辈们的观点,因出发点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究竟谁对谁错谁强谁弱还很难说,还要看今后的变化。

  另外,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不同,相同的词句,意义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要注意的,否则很容易误解。比如,“自然”一词,现在大家都以物理的大自然为概念,但在《老子》中有“道法自然”一句,这时的“自然”就不是物理的大自然了,应为“本自当然如此”之意,是说“道”效法自己的意思。

  所以南先生对论语的别裁自然会招来一些学者的非议。人情见得多了,而又不困于人情,仍有所依持是非分明,说出话来往往就成了智慧。至于是不是《论语》本来面目,有什么打紧?只要参照其他平实严谨的本子就行了。南先生也只是借着《论语》来说事儿,还说得特别有趣、妥帖。读书嘛,管他谁对谁错,要读出自我才有味道。

  《论语别裁》使我们感到《论语》并不神秘,它不过是一部关于人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文献而已。就好比我们学习驾驶,第一步就是要背诵交通规则,以便能够顺利驾车。路有多种,高速公路,普通公路,乡间小路有十字路口、丁字路口、立交桥等等,各种各样的路况,需要不同的操控方法。人生呢?有多重身份,有多重职责,有多重的行为选择;人和人之间又有多重差别,所以人生世上犹如汽车行驶路上,不同情况不同的操控选择。经历不等于经验,经历是曾经做过的事情,经验是在做过的事情以后,总结出来的一些东西。所以,经历是经验的前提条件,但是经验未必是经历的必然结果,要使经历有价值,提升到经验,我们不但要实践地“学”,还要随时随地地总结、反思,就是“习”,即我们要“学而时习之”。

  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别裁》,可能未必都能理解。但是,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都是一种境界,我想这也应该是《论语》的价值和意义。

  南先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注解《论语》。当时,先生即对现行的教育导向和制度进行了无情批判。先生言:今之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的功利性。一味强调职业教育或技术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寻得一个饭碗,而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视而不见。其最终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缺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在这个物质的天堂、人文的沙漠里,和谐何从谈起?!这是先生的忧患意识,他也曾在书中说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落后了,可以很快迎头赶上;一个国家的经济衰落了,也能补救;惟独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复存在了,也就意味着亡国后,这个国家不可能复活了。”

  这个世界,人是决定性力量。若是人文尽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这个世界何能不乱?所以,《论语》跨越几千年、传承至今,而且必将继续延续,以其人性的光辉照耀着人类前进的历程!

2086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