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王国维教育故事
国学大师王国维教育故事
137年前的今天,著名学者王国维诞生。他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涉猎广泛
王国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他自小受到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清末秀才。他从14岁开始认真钻研《史书》、《汉书》,为他后来从事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4年,王国维开始致力于文学研究,是年发表了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运用西方文艺理论和近代科学方法评论文学名著的论文——《红楼梦评论》。该文把《红楼梦》与歌德的巨著《浮士德》对照,是我国第一篇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作品的论著,在红学史上它又是第一篇比较系统的研究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1907年起,王国维开始从事戏曲研究。到辛亥革命之前,他已写出多种有影响的专著和论文,如《戏曲考源》、《唐宋大曲考》、《曲录》等。辛亥革命爆发以后,王国维与罗振玉一起,携眷东渡,移居日本,并在第二年完成了《宋元戏曲考》,这部著作在日本汉学界引起反响,掀起一股中国戏曲研究热。从此王国维专攻经史考古之学,与文学研究分了手。
“这个问题我不懂”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一起被称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
讲课之时,王国维遇到某些问题常以“这个问题我不懂”一语带过。语言学家王力当年曾师从王国维,起初不理解为什么先生常说“我不懂”,后来悟出,这正是先生治学严谨的表现。
在清华除了讲书授课以外,王国维一般不主动跟学生谈话,从来都是上完课就走。但是如果有学生登门拜访或致函,不管是求教或是辩论,从来都是一律接待,不分老幼尊卑,而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有当时东南大学的学生特意赴京求教,就住在王先生家里。
不跟王先生同桌
王国维与人交往,除了谈学问或正事,很少闲聊,更不会对人讲应酬话。如果有人请他看一件古铜器,他看了是假的,就会说“靠不住的”,而请他看的人无论怎么说这个古器色泽如何古雅,清绿的如何莹彻,文字如何精致,什么书上有类似的著录,并将这些提供给他做参考,再请他仔细看一下,他看了以后依然会说:“靠不住的。”不附和,也不驳难。
王国维的外表也总是严肃冷峻的。赵元任的太太杨步伟对他颇有些害怕。杨步伟是个直爽的大嗓门,但见了王国维却总是噤不出声。王国维五十寿诞时,清华大学的同事办了三桌酒席祝寿,赵太太硬是避让着不和王国维同桌:“不!不!我不跟王先生一桌。”果然,王国维那一席一直都是默默不语,而赵太太那桌却笑语不绝。
王国维与罗振玉失和始末王国维从日本回国之前,罗振玉将他的第三个女儿许配给了王国维的长子潜明。1926年,潜明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早逝,王国维夫妇从北京赴上海料理丧事,而罗振玉从天津先行赶到。丧事完了之后,罗女对王国维继室潘夫人主办的丧礼有些微词,罗很生气王国维偏听妇言,担心女儿在婆家吃亏,当晚,未同王商量就带着女儿回了天津。
这件事情对王国维打击很大,他回到北京后愤愤说:“难道我连自己儿媳妇都养不起了吗?”在书房默坐半晌后,拿出罗振玉素日来信烧了许多。“罗王失和”由此而起。由于在上海时,罗振玉的女儿曾变卖首饰给潜明治病,王国维回京后就筹钱要寄还罗家。正好,潜明所在的上海海关发了3000元的抚恤金,王国维就把钱寄到天津,可罗振玉却不让收,原封不动寄了回来,王国维又寄了回去,并附信说罗拒收无理,罗才不得不收下。从此两人再未通信或谋面。
王国维的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大师的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第二个环节上了。
国学大师王国维教育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