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古代知识>

古代西域史相关名词史地知识

书荣 时间:

  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那么关于古代西域史相关名词史地知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西域史相关名词史地知识

  古族古国:

  秦人:古代中国北方和西方的邻族对中原人的称谓。这一名称沿用到汉晋时期。古代印度称中国为“秦尼”、“支那”,实际也是“秦”字的音转。古代中国与南亚联络,秦国时期已经开其端,才会有这样一个以“秦”为中国的结果。秦与南亚的交往,通过新疆,自然不失为比较方便的路线之一。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在秦王朝以前,中原大地的居民进入新疆地区的数量不会很少,他们不仅在新疆活动、建设,在塔里木盆地北缘拜城盆地留下了足迹,而且还通过新疆,向西走到了大宛,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过的费尔干纳盆地;同时南下印度河谷,进入了印度半岛。

  赛里斯人:古希腊、古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居民为赛里斯人。赛里斯 Seres的音译,意指丝国。古希腊、罗马接触丝绸,始于赛里斯人的中介,初指塔里木盆地的古代居民,居于两山之间,红发碧眼,身材高大,善于经商,乃丝绸之路的中间贩运者。赛里斯人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认为华夏人。其实,以地貌环境与体质特征而言,它们所指的乃是塔里木盆地的塞种居民。后来随着西方对我国的深入认识,进一步演变为对中原汉人的称谓。赛里斯一词的应用时代为古希腊以及罗马共和国至罗马帝国初建时期。罗马共和国至罗马帝国时期即恺撒至奥古斯都时期。公元前一世纪。恺撒(公元前101-公元前44年在位);屋大维(公元前63年—公元14年在位)。古代罗马人把汉朝国都长安称为赛拉,东罗马史籍中把中国西北部以及新疆一带称为赛林达。

  支那人: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谓。支那和震旦差不多,都是古代天竺(印度)对中国的音译。

  “支那”原是“Cina”的音译,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梵文佛经中。梵文Cina进入不同的语言中,其读音变化不大,译音是“China”、“支那”、“脂那”、 “至那”或“震旦”。 梵文Cina向东方传播,进入中国和日本,译音为“支那”、“脂那”、“震旦”等。梵文Cina进入古代中国后,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译为“震旦”,但 Cina(震旦)是外国人(最初是印度人)对古代中国的称呼,中国人一般不这样使用。汉语中的“支那”和葡萄牙语、荷兰语、德语、英语中的“China”以及法语中的“Chine”等皆起源于梵语“Cinasthana”、或“Mahachinasthana”之说也早已获得了公认。

  印度支那:地理上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因为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于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广义的中南半岛则指东南亚大陆,包括越棉寮[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及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地区及新加坡等地。印度支那一词是音译自法文「Indochine」,表示位于印度与中国之间并受两国文化影响的区域。东南亚、台湾、欧美等地的华人普遍使用「中南半岛」一词,主要是因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支那”发展成为侮辱中国的词语,在于右任的倡议下,改用“中南半岛”。

  雅里安人:史前时期居住在今伊朗和印度北部的一个民族。雅利安一词源于古波斯语Ariya,意为“有信仰的人”。在印度古文献《梨俱吠陀》中,意为出身高贵的人。雅利安人是指使用雅利安语(属印欧语言)的人,不带有任何种族的含义。

  雅利安人最初的故乡是在南俄草原,后来从这个地区向亚洲和欧洲迁移。其中的一支──印度-伊朗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游荡之后定居在中亚两河(阿姆河与锡尔河)平原。约在公元前14世纪,印度-伊朗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称印度-雅利安人(在古代印度文献中只称雅利安人);而另一支进入伊朗,称伊朗-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是古代印度主要居民。印度-雅利安人最初定居在印度河上游的七河流域(或称五河流域)。当时畜牧业占主导地位,农业只具有兼营性质。城市文明尚未出现。《梨俱吠陀》的大部分赞歌就是在这个地区编成的。编成年代上限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或更早一些。他们侵入七河流域后,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居民,过着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代的生活。以后他们又向东方的恒河流域发展,进而扩张到南印度的部分地区。他们进入这些地区后,原始的部落组织逐渐解体,出现部落联盟。各联盟间不断进行战争。大约在公元前第1千纪初期,伴随铁器的出现,印度-雅利安人的少数先进部落开始过渡到国家。至公元前 6世纪,在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部分地区形成20多个小国,进入印度次大陆历史上称为的“十六国”时代,或称列国时代。

  斯基泰人:又译作塞西安人或西徐亚人。源自希腊语Skythaio,最早见于希罗多德的《历史》。广义的斯基泰人还应包括滞留在中亚、西西伯利亚和阿尔泰地区的一些部落,其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与南俄和伊朗的斯基泰人极为相同。操北伊朗语的居民。又译作塞西安人或西徐亚人。源自希腊语Skythaio,最早见于希罗多德的《历史》。广义的斯基泰人还应包括滞留在中亚、西西伯利亚和阿尔泰地区的一些部落,其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与南俄和伊朗的斯基泰人极为相同。斯基泰人身材高大健壮,蓝眼隆鼻多须,在种族上与萨尔马特人、塞种人和马萨格泰人接近,语言、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宗教也大致类似。公元前9世纪以前,斯基泰人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公元前八到二世纪的游牧民族,在顿河与多瑙河之间,黑海以北。

  萨喀人: 古波斯人把伊朗高原以北中亚各地的游牧民族统称为萨喀人。公元前八世纪---前七世纪以后,分布在阿姆河以北、咸海以东,索格狄亚那、吉尔吉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草原地带的游牧人为“萨喀人”,语言与斯基泰语差不多。在波斯帝国阿赫门王朝时期,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及巴尔喀什湖以北,从乌拉尔山到阿尔泰山广大地区的居民,是属于萨喀人及其亲族部落。但关于这些萨喀部落的具体情况,中西史料的记载都很简略。袄教经典《阿维斯塔》中提到与定居的雅利安人相对的游牧的图兰人,应是对他们的泛称。

  大月氏人:月氏一支;与匈奴同俗。秦汉之际游牧于敦煌、祁连一代,汉文帝时期被匈奴击败,西迁伊犁河流域、阿姆河流域,公元前1世纪初叶,大月氏又征服阿姆河南的大夏[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至公元初,遂建立强大的贵霜帝国。大月氏人的两次迁徙对中亚地区的历史影响至巨。它造成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灭亡,促使塞种入侵印度北部,并引起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丝绸之路。

  关于月氏的读音,尚无定论。有的读月氏(yue shi月是),有的读月氏(rou zhi肉支),有的读月氏(yue zhi月支)等,前后共有14种之多。

  关于月氏人的种属,尚无定论。我国学者过去多认为月氏人属蒙古人种,为氐、羌的一部分,而国外学者多认为属欧罗巴人种。近年来,根据贵霜王朝钱币上面的人面像和古籍中关于月氏人形态特点的描述,我国也有学者认为月氏人属欧罗巴人种的可能性很大。

  关于月氏的族源,也无定论。《史记·大宛列传》云:“行国也,随畜迁徙,与匈奴同俗。”《后汉书·西羌传》云:“湟中月氏胡,其先大月氏之别也,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林干的《匈奴史》中考证,月氏人与乌孙也有相似之处。18世纪中叶,居尼斯认为是鞑靼族。嗣后,克拉普洛忒起初认为是藏族,不久,又改旧说,认为是日耳曼族的哥特人。拉森认为是突厥族。日本的藤田与白鸟倾向此说。威尔斯认为大月氏与匈奴同种。梁启超、胡适、杨建新等主张本地“土著”说。法国东方历史学家格鲁塞认为月氏人就是吐火罗人,法国现代东方历史学家鲁保罗《西域的历史与文明》一书中指出:西方人称之为“印度---斯基泰人”。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印度—斯基泰人、吐火罗人、古突厥人的说法都不太准确,甚至异想天开,因为游牧民族的的风俗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由于大月氏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当地其他民族相融合,所以有关大月氏人人种特征、语言词汇的记载很少留传下来,因而给判断大月氏人的民族属性带来了困难。有不少中外学者认为大月氏人是吐火罗人。但是,此说也有不少疏漏之处,不仅其内容意见分歧颇大,而且持反对意见者亦为数不少。瑞士学者包默尔认为月氏是“吐火罗”的一部分,耿世民则认为“吐火罗人”是月氏的一部分。也有学者认为,吐火罗人和月氏人互不相干,吐火罗人即原居喀什南部的睹货罗人,他们先月氏而征服大夏。将希腊人逐出大夏的就是他们。但不久吐火罗人又被月氏所征服。 据《史记》载, 月氏‘人民赤白色’.《史记》、《汉书》还说, 所有西域居民‘皆深眼, 多须髯’.月氏当时居於该地域, 自必包括在内.贵霜帝国的铸币上有国王的塑像, 其面貌带有浓厚的高加索种形状.吐鲁番及其附近的庙寺壁画, 也有青眼白肤的人像, 显然属於印欧人种, 而此壁画中的人和月氏人同种, 并都操吐火罗语。

  羌人:古代东方大族,形成于青藏高原地区。羌族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历史上因时代、地域的不同,羌人又被称之为“姜”、“羌”、“氐羌”、“羌戎”、“西羌”等。后来融合于汉族、藏族、彝族、哈尼族、白族、纳西族、僳僳族、景颇族、怒族、德昂族、拉祜族等。印度、泰国、越南、老挝等国也有少量的羌人民族。

  丁零人:汉代古族名,位于贝加尔湖至萨彦岭一带。又称丁令、丁灵、钉灵、高车。而狄历、敕勒、铁勒、特勒等都是丁零的音变。丁零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秦汉时被匈奴征服,汉宣帝时期多次袭击匈奴。东汉时曾联合鲜卑、西域各族,与南匈奴一起,打败北匈奴,迫使其西迁。三国时,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南与乌孙、车师,西南与康居为邻,称西丁零。南迁入中原的敕勒被称为丁零。鲜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史学界一般认为,丁零是高车、回纥、回鹘的先民,和今维吾尔族有渊源关系。

  匈奴人:古族名。亦称胡。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後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後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还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可混为一谈,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战国末期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上述看法,在近现代学者中并未取得统一。由于匈奴的起源问题不能解决,匈奴的族属与匈奴的语系也都成为悬案。

  匈奴一名与后来罗马人和印度人称呼同一蛮族的名称(Huns〔Hunni〕和Huna)是同词源的。可能这些匈奴人(直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才在中国编年史上清楚地记载了匈奴一名)在公元前第9和第8世纪时已经被中国人称为严狁。更早一些的时候,他们可能被称为“草粥”,或更含糊地被叫作“胡人”。当伊朗人种的游牧民(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占据着草原地带西部即南俄罗斯时,无疑地还包括图尔盖河流域和西西伯利亚;草原地带的东部是处于突厥-蒙古种民族的统治之下。其中在古代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是以“匈奴”一名而被中国人所知。

  塞种人:简称塞人,一作释迦、赊迦、铄迦、烁迦。西方史籍称为斯基泰人,或萨喀人。原居于天山以北的广大草原上。后为大月氏所迫,遂往葱岭南迁,散居在帕米尔高原、克什米尔、北印度、南印度,阿富汗南部、伊朗东部等地。 汉文史书上的“塞种”,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分析,即是古波斯语中“Saka”(萨迦)的音译。在其他的汉文典籍中,又有“铄迦”、“烁迦”等不同译法,都是“Saka”的译音。塞种人西迁后消灭了几个希腊人王朝,建立了统治。塞种人的王朝除了北印度大部以外,向西南到达今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地区。印度现在沿用的传统历法(塞历),就是起源于此时。近数十年来,哈萨克斯坦和我国新疆北部出土了许多塞种金器。这些金器一般以金箔锤锻而成,以动物造型为多。从锤锻工艺来看,塞种是有很高文化的民族。塞种人为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

  乌孙人:乌孙的族属尚无定论。乌孙在种族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唐颜师古注《汉书》云:乌孙人“青眼、赤须”。现代人类学家研究古乌孙人遗骨后认为,乌孙在种族方面与塞种接近,其头骨特征为:头颅圆形,前额微突,眼窝较深,直鼻梁,腮骨粗而微突。希罗多德《历史》一书中所称的“伊赛多涅斯人视为乌孙的前身。前苏联考古学家伯恩施坦即认为,天山是萨喀人和乌孙人的摇篮。天山地区的萨喀人主要是伊赛多涅斯人[乌孙人的前身]。前苏联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历来不承认中国史料的记载,认为月氏人和乌孙人都是中亚原有的部族,而不是从甘肃河西走廊西迁过去的。他们在伊塞克湖地区和七河流域进行过广泛的考古工作,发掘了大量据说属于乌孙的墓葬。他们往往将乌孙同萨喀人不加区分,称为“萨喀—乌孙文化的墓葬”、“萨喀—乌孙文化”。他们的研究认为,乌孙是属于欧罗巴型人种,乌孙与康居可能是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支的民族。

  康居人:“康居”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在希腊、罗马、波斯历史著作里没有康居一词,只有花剌子模。而中国的史料中只有康居,没有花剌子模。实际上花剌子模是一个很古老的国家。花剌子模国在《史记。大宛列传》中称为“欢潜”、“冞潜”。《魏书》称为“呼似蜜”,《大唐西域记》称为货利习弥迦”,《新唐书.西域传》称为“火寻”、“过利” ,指唐朝时期的西域“昭武九姓诸国”之一。《新唐书。波斯传》称为“火辞弥”。《元史。西北地附录》称为“花剌子模”,又有“回回国”、“西域国”之称,《黑鞑事略》称为“撒里达”《元秘史》称“撒尔塔兀勒”,《蒙古源流》称“萨尔塔郭勒”,在中亚袄教波斯古经《阿吠陀經》中称“坎格哈”、“赫瓦里泽姆”、“赫瓦里佐”。上述名词都是指古代的花剌子模或指那个地区后来的国家名称。

  阿兰人:西域古族。一作阖苏。西汉时称为“奄蔡”,东汉时称为“阿兰聊”,三国时称为“阿兰”。月份不再今咸海至里海一带。东汉时属康居,部分西迁至进伏尔加河和顿河下游之间。公元四世纪后半叶,因遭到匈奴攻击,又有一部分继续西迁到欧洲、非洲。大部分阿兰人加入了匈奴联盟,一小部分阿兰人后来与黑海、里海北边草原的钦察人联合起来抵抗蒙古人。最后也就是元朝所成的色目人。他们就是现在高加索地区“沃塞梯”人的祖先。

  粟特人:又称“粟弋”、“索格狄亚那”。其地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国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一带。国都为撒马尔罕,古希腊语称“玛尔坎达”。在波斯古经《阿吠陀經》和《贝希斯顿铭文》[前六世纪末]中已经提到。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属波斯帝国行省。其地就是后来中国史籍中所称的康居和粟特国,隋唐时期为康国一带。粟特一词既是古代部族名,又是国名。这个名词始于中国史料北朝时期,西汉时期称康居,东汉称“栗弋”,魏时称“粟弋”,东晋称“修利”,北魏时称“温那沙”,北周称“粟特”,隋唐称“窣利”,唐代称康国。在古希腊等西方学术著作中称为“索格狄亚那”。

  姑师人:形体特征:颅骨偏长,面型较狭,眉弓比较突出,鼻首强烈隆起,具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而另一些姑师人的头骨却显示出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这种欧亚人种聚合特征在姑师考古发现他们有古希腊铜镜中而得到有力的旁证。分布地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含吉木萨尔、奇台、巴里坤、乌鲁木齐郊南。白种人[欧罗巴]和黄种人[蒙古人种]共存特点。据《史记》、《汉书》记载,吐鲁番盆地的土著居民是姑师(后称车师)人,他们早在2200年前就进入了文明社会,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有了王城。姑师人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活跃在罗布泊地区(古楼兰国)以东以北直到天山北面的乌鲁木齐、吉木萨尔、巴里坤一带广阔地区,是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罗布人:因聚居在罗布泊地区而得名。考古资料显示罗布人头发黄褐,面孔狭长,鼻高而直,眼大有神,具有欧罗巴人种的特点。罗布人后裔祖居罗布泊荒漠海子以及孔雀河下游河谷地带,现在散居在且末、若羌、洛浦、轮台、尉犁县境内。罗布人多以打鱼为生,其生活方式奇特并有自己的方言土语。《回疆志》载“罗布人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小舟捕鱼为食,或采野麻,或捕哈什鸟剥皮为衣,或以水獭皮并哈什鸟之翎,持往城市货卖,易布以代衣。”清雍正元年[1723]归属,后又役属准噶尔汗国,因此一部分人渐迁至阿克苏、多伦等地。准噶尔部平定后,罗布人曾派遣使者携鹤到吐鲁番进献。乾隆26年[1761 ]与其地设置地方官员,管理该地区行政、赋税等,隶属辟展办事大臣。罗布人又称罗布淖尔人,一说属维吾尔族一支,其语言属维吾尔语之罗布泊方言体系。

  鲜卑人: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西汉初期,匈奴以东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合称东胡民族。鲜卑是与乌桓同时兴起的东胡另支。秦、汉之际匈奴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汉武帝大败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人随之南迁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一部分(拓跋部)则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东汉初,乌桓内迁,鲜卑又因之迁到五郡塞外。北匈奴西迁,鲜卑进至匈奴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落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晋南北朝时期,内迁鲜卑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 ;秃发氏曾建立南凉 ;拓跋氏先建代国,后改魏,终于统一北部中国。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鲜卑化汉人高氏与鲜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迁到青海统治羌人,直到唐初才为吐蕃所灭。

  部族繁多纷杂的鲜卑族,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活动时间最为持久、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为深远的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的兴起及其西进对新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重大影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公元439年,派董琬等人到西域各国活动,在乌孙的积极辅助下,鄯善、车师、焉耆、龟兹、渴磐陀[塔什库尔干]、乌孙、粟特等许多西域国家臣属北魏。北魏在鄯善、焉耆设立军镇,任命西域校尉,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不失为对西域的历史贡献。鲜卑、柔然、高车、厌哒四个游牧民族在西域的争霸战争,造成社会的需荡,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民族融合出现了铁勒化趋势。

  柔然人:族源属东胡部落,北魏时建立政权称柔然,又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四世纪中叶,在今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游牧,附属拓跋部。五世纪初迁居漠北,合并邻近各部,组成联盟,称为丘豆可汗。柔然最盛时,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诸国服属。五世纪末,柔然为北魏所败,国势衰落,部族分散,高车逐渐兴起,双方征战多年,两败俱伤。突厥人乘机伏击兼并高车出征柔然的军队,实力大增,乘势攻灭柔然。公元552年,柔然阿那瓌可汗战死,部族溃散,部分辗转西迁欧洲,余众并入突厥。

  关于柔然的名称来源,北朝的碑志、杂曲中,往往泛称之为“匈奴”、“鬼方”、“凶奴”、“猃狁”、“北虏”、“北狄”等。“柔然”名号始于车鹿会之自称。而“蠕蠕”之名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因为在历次战斗皆是击破柔然,所以嘲讽他们是不会思考的虫子,所以下令,全国军民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蠕蠕”。北魏后期,柔然又以“茹茹”作为自称或姓氏。“柔然”一词,有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或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或认为源于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

  关于柔然人的族源,由于史籍记载歧异、简略,有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诸说。在柔然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了其它民族成分。根据《魏书》、《北史》及其它南北朝至隋唐有关史书记载,柔然所统辖的姓氏共有60余种。柔然主要是鲜卑、敕勒、匈奴和突厥等许多民族和部落所组成。因此,东胡之裔、鲜卑一支、匈奴别种之说,亦皆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此外,欧洲历史著作中有称柔然为“阿哇尔人”(Avars),认为阿哇尔即是柔然。而有的学者持否定态度。或认为柔然与悦般同族。

  嚈哒人:嚈哒人起源于蒙古草原,继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之后称霸于中亚百年之多。嚈哒人曾自号匈奴, 西方史学家称之为“白匈奴”, ,汉文史籍又称滑国、挹怛、挹阗等。因其王族其国名为嚈哒,故而被西方人称为白匈奴。有人认为嚈哒人源出汉代的车师后部,也有人认为出自乞伏鲜卑的一支,还有人认为源出康居、匈奴等。嚈哒人族源、族属异说纷纭,高车、车师、大月氏、康居、柔然、蒙古、伊朗、鲜卑等说,无定论。2003年钱伯泉著《于嚈哒族源问题的新探索》肯定嚈哒的族源为阿尔泰山周围的呼得和东部天山以北的车师后部。

  嚈哒人在不断西迁的过程及其崛起强盛历程中融合了西域多种民族因子应属必然。《新唐书》、《通典》作挹怛、挹阗,谓之大月氏之种类。《梁书。西北诸戎》云:“滑国者,车师之别种也。汉永建元年,八滑从班勇击北虏有功,勇上八滑为后部亲汉侯。。。。。。元魏之居桑乾也,滑犹为小国,属芮芮。后稍强大,征其旁国波斯、盘盘、罽宾、焉耆、龟兹、疏勒、姑墨、于阗、句盘等国,开地千余里。”可见嚈哒在北魏时时还是小国,游牧地在山西、河北两省的桑乾河一带,并且役属柔然。故而西迁强盛后与柔然为敌。柔然的压迫及其对西域的扩张,可能是促使嚈哒人西迁的原因。因而嚈哒西迁的原因与大月氏、高车副伏罗部很相似。

  嚈哒人何时西迁到西域,何时西迁到中亚,则是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嚈哒人是在六世纪初从北方的阿尔泰山南下的。此说很难成立。弥南《希腊史》[残本]说:粟特人臣服于突厥以前曾经是嚈哒的臣民。考古家在布哈拉附近发现的嚈哒故都废墟,都证实嚈哒人是先占据索格底亚那,然后才南侵到今阿富汗北部建国的。格鲁塞认为,嚈哒人西迁的时间晚在公元5世纪30---50年代,是足以成立的推断。王治来著《中亚通史》引述了中外多方史料核对,采信了格鲁塞的推断。法国现代东方历史学家路保罗教授指出:“公元520年,中国取经朝圣人宋云,于其帝国形成后数十年后才经过他们之中,指出了它们的财富极其豪华。但他们‘居无城郭,游军而治,以毡为屋,随逐水草,夏则随凉,冬则就温。’”可见他对嚈哒人西迁的时间在5世纪之前也是毋庸置疑的。北魏时敦煌人宋云和惠生同赴西域路过嚈哒国时在公元519年。 马达正著《新疆史鉴》同样采信嚈哒人于公元5世纪中叶攻占大月氏,建立嚈哒国。

  公元4世纪70年代初,嚈哒人越过阿尔泰山西迁粟特,357—367年间,征服索格底亚那,其国的政治中心在两河流域;374年左右,联合贵霜王朝打败萨珊波斯沙普二世,使波斯王称臣纳贡。5世纪20年代,南攻贵霜,占领其地。5世纪中叶,开始侵入印度;5世纪末、6世纪初,攻灭兴都库斯山以南的健陀罗及印度河流域的寄多罗子孙统治的诸小国;502年,波斯王居和多与嚈哒人联盟进攻拜占庭帝国,随后十多年间,萨珊波斯与嚈哒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嚈哒人则北上同高车争夺准噶尔盆地及其以西地区,并控制高昌,遏制柔然势力的西进。 6世纪中叶,嚈哒逐渐衰落。553---558年,突厥联合波斯大举进攻嚈哒,嚈哒战败,其王被杀,领土被波斯和突厥瓜分。嚈哒人在5世纪30—50年代西迁阿姆河之南,建立嚈哒帝国,定都于拔底延城[今阿富汗北部之巴尔赫]。全盛时期,其领域或势力范围东至高昌、焉耆,西至里海、咸海,南至印度恒河平原,北至伊犁、巴尔喀什湖以南,成为波斯与中国的中间大国。

  总体来看,嚈哒人的命运和西迁复国道路与大月氏极为相似,不同的是大月氏人安居乐土,不肯重返故地复仇,而嚈哒人四处出击,威震八方,与波斯保持一种既联姻和亲,又武力胁迫的微妙关系,几度交量,波斯都非对手,其后波斯与嚈哒联合攻灭贵霜帝国,与嚈哒人联盟进攻拜占庭帝国;波斯不甘心屈辱,并极力阻止嚈哒向西扩张,联合拜占庭帝国共同对付嚈哒人;嚈哒人向西发展受阻,转而向东发展,嚈哒人建国后东侵葱岭各地,攻击焉耆、龟兹、疏勒、姑墨、于阗,并与高车国发生激烈冲突,并采取又打又拉的策略,利用高车有效限制柔然在西域的发展。其次,大月氏人是佛教的保护者和传播者,嚈哒人则是佛教的毁灭者。印度人对嚈哒人的统治保持着一种令人恐怖而又持久的记忆。

  嚈哒人称霸西域,控制商路期间,对粟特商人采取保护措施,嚈哒的使者及商人向中原王朝的进贡和通商十分频繁。玩味嚈哒人西迁的神秘历程和威震波斯,君临印度的辉煌,不难看出嚈哒人军事实力的强悍和外交手段的灵活多变。嚈哒人从长城以北的小小滑国,万里西迁,称霸西域,不可一世,最终也同柔然帝国等游牧民族建立的强国一样,迅速的崛起,迅速的消逝了。

  高车人:高车是北朝人对漠北一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因其“车轮高大,辐数至多”而得名。公元四世纪,高车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有许多部落,总称高车六种十二姓。南朝人称其为“丁零”,漠北人又称其为“敕勒”(敕,音:赤chi)。据研究,高车、丁零、敕勒,以及先秦时期的狄历和后来的铁勒,都是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的统称。

  柔然强盛时高车成为柔然属部,不但向柔然缴纳贡赋,而且还要参与柔然发动的掠夺性战争。公元487年,柔然可汗豆仑征高车兵进攻北魏,高车部首领阿伏至罗劝阻,豆仑不听,阿伏至罗遂率十万户高车人西迁至今乌鲁木齐周围游牧。阿伏至罗称“侯罗訇勒”,意为大王。后南征焉耆、鄯善、龟兹、于阗,与嚈哒发生激烈冲突。后双方以龟兹为界,龟兹东北归高车,西南依附嚈哒。公元490年,阿伏至罗遣使北魏,向北魏陈述了西迁并建立高车国的原因,表示愿意与北魏联合,共同抗击柔然。

  高车国在西域存在了50余年,于公元541年终为柔然所灭。高车副伏罗部西迁,并在西域建立政权,作为历史上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较早地进入新疆,并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事件而载人史册。

  关于西域文明的变迁

  古罗马人把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地方称作Serindia,由Ser-(赛里斯)和-India(印度)两个词组成,意为"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地方"。中国史书把这个地区称作"西域",指甘肃玉门关以西地区,相当于现代地理概念的"中亚"。在中国史书中,西域所涵盖的地理范围更为广泛,有时还包括西亚,埃及乃至东罗马。

  文字文明

  文字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这个标尺,剑桥大学丹尼尔(G.Daniel)教授在1968年提出,全世界最古老的、独立起源的古文明发"六大文明"。其中,旧大陆有四个: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中国、印度;新大陆有两个:墨西哥和秘鲁。[2]所谓"西域文明",则指世界四大古文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之间产生的文明。

  西域三十六国最初使用汉文。本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M.A.Stein)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尼雅古城,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在罗布泊北岸土垠遗址,相继发现西汉王莽年间的汉简。

  宗教文明

  东汉末年,小乘佛教从犍陀罗(今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东部)传入西域。在犍陀罗佛教影响下,佉卢文表达的犍陀罗语成为塔里木盆地佛教经堂用语。法国探险家杜特雷依·德兰斯(J.L.DutreuildeRhins)在和田收集的佉卢文《法句经》残卷,以及斯坦因在尼雅遗址发现的佉卢文佛经,有助于说明这一点。除了宗教用语外,于阗、鄯善、疏勒和龟兹等西域诸国,还把佉卢文当作官方文字。斯坦因在和田、尼雅、楼兰等地发现大批佉卢文世俗文书,主要为公元3-4世纪鄯善王国文书档案。德国吐鲁番考察队的勒科克(A.vonLeCoq)在苏巴什古城和克孜尔千佛洞还发现佉卢文题记和账本,年代约在公元7世纪。

  大乘佛教兴起之后,尤其在印度笈多王朝时代,印度文化全面复兴。印度佛教徒纷纷改用婆罗谜文和梵语作为佛教经堂用语,并且对西域佛教产生重大影响。公元5世纪初,法显从长安到印度求法,途经塔里木盆地南部鄯善、于阗等地。他在游记中介绍说"从此(指鄯善国,今新疆东南部)西行,所经诸国皆如是。惟国国胡语不同,然出家人皆习天竺书、天竺语。"法显说的"天竺书"指婆罗谜文,而"天竺语"则指梵语。斯坦因在新疆米兰佛寺发现笈多体婆罗谜文,就属于这个时期。

  汉代西域三十六国的土著居民,主要由讲吐火罗语、塞语(斯基泰语)等印欧语系语言的民族构成。西域最初流行的三种--汉文、佉卢文和婆罗谜文,对西域人来说,皆为外来文字。如果以文字作为文明社会的标志,那么西域文明的产生不早于公元4世纪。最早尝试用婆罗谜文拼写于本民族语言的西域人,是塔里木盆地西南的于阗人。他们大约在公元4世纪开始用婆罗谜文拼写于阗塞语,从而创造了于阗文。随后,丝绸之路北道的龟兹人和焉耆人也用婆罗谜文拼写本民族语言--龟兹语(TokharianB)和焉耆语(TokharianA),大约在公元7世纪创造了龟兹文和焉耆文。

  公元840年,维吾尔--回鹘人从蒙古高原西迁中亚,并在吐鲁番等地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回鹘人本来使用突厥鲁尼文,到吐鲁番后逐渐改用中亚粟特文拼写本民族语言,大约在公元9世纪创造了回鹘文。回鹘文对中国北方民族影响巨大,蒙古文就来自回鹘文,而满文又来自蒙古文。作为元帝国五族共和的象征,回鹘文与梵文、藏文、八思巴式蒙文、西夏文和汉文一道,刻写在元顺帝年间所建居庸关过街塔上。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学者埃德尔(M.Erdal)和格隆克(M.Gronke)刊布了新疆莎车发现的一批黑汗王朝文书,包括7件阿拉伯文契约,5件阿拉伯文突厥语文书,7件回鹘文突厥语文书,年代在公元11-12世纪。13-15世纪称雄中亚的察合台汗国,也用阿拉伯文拼写突厥语,通称察合台文。如今这种文字成了现代维吾尔文的标准字体,并与汉语拼音、回鹘式蒙文、藏文、壮语拼音一起,印刷在人民币上。

古代西域史相关名词史地知识

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那么关于古代西域史相关名词史地知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西域史相关名词史地知识 古族古国: 秦人:古代中国北方和西方的邻族对中原人的称谓。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知道哪些常识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知道哪些常识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包括词义)和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古代汉语的语音和现代也有明显

  • 牛字在古代是怎么写的
    牛字在古代是怎么写的

    牛的适应性很强,能够较好地适应所在地气候。牛在古代是很重要的生产工具,那么牛字在古代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牛字在古代是怎

  • 古代名字中最有仙气的是什么
    古代名字中最有仙气的是什么

    是不是想给自己起一个帅气的网络名字又带有浓厚的古代韵味呢?那么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收集了一些最有仙气的古代名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

  • 最值钱古代铜钱图片是什么样子
    最值钱古代铜钱图片是什么样子

    铜钱,古代铜质辅币,指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那么最值钱古代铜钱图片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

3983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