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古代知识>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

时间: 书荣1192 分享

  古代文明是历史学专用名词,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这段时期,称做是古代文明时期。那么关于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您了解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题目吧。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

  1、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伯仲之弟统称“叔父”。古代称为“伯夷”、“仲尼”、“叔向”、“季路”的四人,正确的排行顺序是:( )

  A、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B、老大、老二、老三、最小

  C、老二、老三、老四、老大 D、老三、老四、老大、老二

  2、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传统课文《鸿门宴》涉及宴席座次的描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文中座次描述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

  A、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

  B、项伯、范增、项羽、刘邦、张良

  C、项伯、项羽、范增、刘邦、张良

  D、项羽、项伯、范增、刘邦、张良

  3、我国古代史书是记载历史事实的历史散文,要求如实地记载真实的历史事件,不允许采取文学创作的方法进行虚构。史书编排体例分为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历史)、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反映历史)、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记叙历史)、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记载历史;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情况,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下面对《史记》、《左传》、《战国策》、《汉书》编排体例判断正确的是:( )

  A、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通史

  B、通史、 国别体、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断代史

  D、通史、 编年体、国别体、通史

  4、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即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 )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②“庆历四年春”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5、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将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作为十二个时辰计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比如:从晚上11时开始计时,晚上11时到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下面用生肖计时正确的是:( )

  A、狗:晚上7-9时(即“戌时”)

  B、牛:下午1-3时(即“丑时”)

  C、猴:凌晨3-5时(即“申时”)

  D、羊:凌晨1-3时(即“未时”)

  2

  6、中国古人用“天色纪时法”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从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开始第一个时辰,依次循环。下面根据天色的变化理解的时辰正确的是:( )

  ①《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句中“鸡鸣”是凌晨01时至03时;

  ②《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句中“黄昏”是晚上19时至21时,“人定”是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

  ③《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句中“夜半”是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

  ④《李愬雪夜入蔡州》:“晡时,门坏”,句中“晡时”是 下午17是至19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分析正确的是:( )

  ①《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阴历三月十五日。

  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阴历每月初的一天;朔:阴历月末的一天。

  ③《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六日。

  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

  ⑤“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这个月初五。

  ⑥“正月晦日巷死。”“晦日”,正月末的一天。

  ⑦“宋嘉定宁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这个月初四。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⑦ D、③⑤⑦

  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有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下面对《诗经》“六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颂”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

  B、“风”是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诗经》中的精华,共305篇。

  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用其它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D、“赋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9、时节纪月法,是中国古代一种记录月份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四季(古称四时)或者节气物候的特点来给月份命名或代称月份。如“气和端月灯笼伴,位正元阳爆竹嘶”是利用“端月”指一年的开始为“正”之意,“菊月”就是用当月有代表性的植物“菊”代称九月。下面对代表性的植物指称纪月正确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三月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八月

  C、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六月

  D、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三月

  10、二十四节气中最能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到来的节气是:( )

  A、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B、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C、雨水、小满、处暑、小雪 D、谷雨、大暑、霜降、大寒

  3

  11、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对传统节日习俗描述正确的是:( )

  A、寒食禁火、祭祖扫墓、踏青插柳——重阳节

  B、扫尘守岁、爆竹门神、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清明节

  C、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春节

  D、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端午节

  12、我国佛教名山源远流长,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指:( )

  A、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B、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

  C、江西庐山、 江西龙虎山、安徽黄山、 安徽九华山

  D、湖北武当山、四川峨眉山、四川青城山、浙江普陀山

  13、中国四大名楼与四大名楼同义,而历史上公认的有三大名楼,各地都有不同第四大名楼之说,这是没有定论的。“历史上公认的有三大名楼”指的是:( )

  A、鹳雀楼(山西永济)、黄鹤楼(湖北武汉)、越王楼(四川绵阳)

  B、蓬莱阁(山东烟台)、岳阳楼(湖南岳阳) 、越王楼(四川绵阳)

  C、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岳阳楼(湖南岳阳)

  D、鹳雀楼(山西永济)、蓬莱阁(山东烟台)、大观楼(云南昆明)

  14、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其中“三教”通常是指:( )

  A、儒教、道教、 佛教 B、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C、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 D、儒教、基督教、佛教

  15、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以来就以桥的多和设计精致合理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名桥的是:( )

  A、五亭桥(江苏扬州)、安平桥(福建晋江)、十字桥(山西太原)、 玉带桥(北京海淀)

  B、五音桥(河北遵化)、铁索桥(四川泸州)、十字桥(山西太原)、玉带桥(北京海淀)

  C、赵州桥(河北赵县)、洛阳桥(福建泉州)、广济桥(广东潮州)、卢沟桥(北京丰台)

  D、安平桥(福建晋江)、五音桥(河北遵化)、铁索桥(四川泸州)、 风雨桥(广西三江、湖南、湖北、贵州)

  4

  16、古都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中国自古就有“四大古都”、“六大古都”、“七大古都”、“八大古都”之说。其中“四大古都”是指:( )

  A、西安、开封、杭州、安阳 B、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C、北京、南京、开封、杭州 D、西安、洛阳、南京、北京

  17、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是指在中国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宽广、影响最大的四个神话传说。它们是:( )

  A、“大禹传说”、“愚公移山传说”、“鲁班传说”、“孟姜女”

  B、“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C、“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大禹传说”

  D、“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大禹传说”、“鲁班传说”

  18、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较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最为突出的刺绣“四大名绣”是:( )

  A、杭绣、闽绣、湘绣、京绣 B、汴绣、瓯绣、汉绣、蜀绣

  C、京绣、鲁绣、杭绣、闽绣 D、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19、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下面关于传统节日描述正确的是:( )

  A、七夕节,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乞巧为主。

  B、上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C、清明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以禁烟、冷食祭日为主。

  D、中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20、中国古代小说,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向受到封建正统文人的鄙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的过程。下列关于古代小说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

  A、滥觞期——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

  B、高峰期——明清——章回小说

  C、雏形期——唐代——传奇小说

  D、高峰期——宋代——话本小说

  答案:1、B, 2、D,3、C, 4、D,5、A, 6、B,7、D,8、C, 9、A,10,、B, 11、D,12、B,13、C,14、A,15、C,16、D,17、B,18、D, 19、A,20、B。

  中国文明的起源

  是关于整个人类的文明起源问题研究里面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在整个的人类里面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这个不只是今天,我们说我们有十三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就是在古代的世界里面,中国人所占的比例也是相当大的。古代中国是东亚的中心,亚洲的主导,世界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我想这一点是大家都能够理解的。可是一直在世界上流行的,各种关于文明起源的学说和理论,多数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考虑得都是比较少的。这个原因也不奇怪,因为这些学说过去主要是由一些西方学者来构筑的,他们的研究一开始主要是从欧洲的历史开始,当然后来他们发现了像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以至于古代美洲的一些古代的文明,他们对这些方面进行了考察,进行了研究,发展了一系列有关的学科,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他们就提出了,关于古代人类的文明是怎么产生的,是通过怎么样的途径,怎么样形成和发展的。这样的理论和学说当然是有多种多样,可是这些学说里面,一般说起来是很少考虑到,甚至于完全没有考虑到我们中国古代文明。这个原因我想大家也能够理解,因为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研究,就是所谓今天我们说,叫做国际的汉学的研究,发展还是比较晚的。可以说一直到19世纪的晚期,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少。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这样的问题,外国人研究总是有一定的隔膜。当然到了20世纪以后,我们中国这方面有很多的考古发现,也有很多有关的材料,可以提供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起源和它发展这方面的研究的。可是这些材料,绝大多数用中文发表的。大家知道,中文在世界上虽然是使用的人数上是最广泛的一种语言,可是在外国人里面,真正能够使用中文,特别是利用中国的考古的、历史的这方面的论作,这方面成果的,究竟是极少数。恐怕主要的还是一些少数的汉学家,他才能够使用。因此说起来的话,在研究人类的文明起源的一些理论,一些学说里面,关于中国这方面的研究,就显得特别薄弱。中国人在世界上这么大的一个比例,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又在整个的世界上,特别是在亚洲的世界上,亚洲的范围里面,起着这么样重大的、深刻的影响。没有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那么对于整个人类的文明的起源和它的发展的研究就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在当前,就很有必要来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来补充刚才我们谈到的这种空白和缺陷。这样的话,不仅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的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人类的文明历史的发展,都是一个重大的贡献。所以我想,这方面的科学价值,它的意义是大家容易理解的。

3966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