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有哪些
古代文化常识有哪些
古代文明是历史学专用名词,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这段时期,称做是古代文明时期。那么关于古代文化常识您了解吗?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古代文化常识有哪些
古 代 历 法
◆
◆
纪年法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起有年号,此后多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干支纪年法
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如《赤壁赋》“壬戌之秋”,“壬戌”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近代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
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
◆
纪月法
序数纪月法
一月、二月、三月……类推,其中一月又叫“正月”,十一月又叫“冬月”,十二月又名“腊月”。如《指南录后序》“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传》“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时节纪月法
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
◆
纪日法
序数纪日法
如《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这里的“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干支纪日法
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fě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的第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
◆
纪时法
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的,它们的名称依次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古代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现代纪时对应关系表。
◆
◆
古代地理
中国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梁惠王上》:“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
传说中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如《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这里指的就是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
指天下、全国。如《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如《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西河
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
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如《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江左
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如《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如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主要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如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这里的“关东”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如《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如《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朔漠
指北方沙漠地区。如《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如《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
京畿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如《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如《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如《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这里的“汉阴”指汉水南面。《游褒禅山记》:“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里的“华山之阳”指华山南面。
古称别称
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广陵、维扬等,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苏州又称姑苏,福州又称三山,成都又称锦官城。
。所以我想,这方面的科学价值,它的意义是大家容易理解的。
中国文明的起源
是关于整个人类的文明起源问题研究里面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在整个的人类里面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这个不只是今天,我们说我们有十三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就是在古代的世界里面,中国人所占的比例也是相当大的。古代中国是东亚的中心,亚洲的主导,世界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我想这一点是大家都能够理解的。可是一直在世界上流行的,各种关于文明起源的学说和理论,多数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考虑得都是比较少的。这个原因也不奇怪,因为这些学说过去主要是由一些西方学者来构筑的,他们的研究一开始主要是从欧洲的历史开始,当然后来他们发现了像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以至于古代美洲的一些古代的文明,他们对这些方面进行了考察,进行了研究,发展了一系列有关的学科,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他们就提出了,关于古代人类的文明是怎么产生的,是通过怎么样的途径,怎么样形成和发展的。这样的理论和学说当然是有多种多样,可是这些学说里面,一般说起来是很少考虑到,甚至于完全没有考虑到我们中国古代文明。这个原因我想大家也能够理解,因为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研究,就是所谓今天我们说,叫做国际的汉学的研究,发展还是比较晚的。可以说一直到19世纪的晚期,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少。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这样的问题,外国人研究总是有一定的隔膜。当然到了20世纪以后,我们中国这方面有很多的考古发现,也有很多有关的材料,可以提供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起源和它发展这方面的研究的。可是这些材料,绝大多数用中文发表的。大家知道,中文在世界上虽然是使用的人数上是最广泛的一种语言,可是在外国人里面,真正能够使用中文,特别是利用中国的考古的、历史的这方面的论作,这方面成果的,究竟是极少数。恐怕主要的还是一些少数的汉学家,他才能够使用。因此说起来的话,在研究人类的文明起源的一些理论,一些学说里面,关于中国这方面的研究,就显得特别薄弱。中国人在世界上这么大的一个比例,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又在整个的世界上,特别是在亚洲的世界上,亚洲的范围里面,起着这么样重大的、深刻的影响。没有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那么对于整个人类的文明的起源和它的发展的研究就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在当前,就很有必要来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来补充刚才我们谈到的这种空白和缺陷。这样的话,不仅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的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人类的文明历史的发展,都是一个重大的贡献。所以我想,这方面的科学价值,它的意义是大家容易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