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国学知识 > 古代知识 >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欢迎阅读。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题”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如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贡士】

  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举人】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如《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进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进得到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如《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016古代科举考试文化常识汇编:【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 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204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