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国学知识 > 传统文化 > 有关传统文化的诗词有哪些

有关传统文化的诗词有哪些

时间: 书荣1192 分享

有关传统文化的诗词有哪些

  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之中,那么古代人也常常会用诗词记录下它。那么有关传统文化的诗词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有关传统文化的诗词有哪些

  1、春节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争插新桃换旧符

  总把)

  2、中秋

  《月下独酌 》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3、重阳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4、清明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日赐衣(杜甫)

  官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

  香罗叠雪轻。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6元宵节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7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春节: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文化一直就在默默地流传。看着清逸俊秀的瓷器,古朴贴切的陶艺,心里顿生一股慰藉;看看那古老的前人遗迹,似乎能窥出历史的痕迹;每当阅读者那一卷卷诗书画卷,我们仿佛被洗礼;还有那些精细的民间艺术 ,我们应该幸福,因为我们身在一个文明的国度,在传统文化的培育下成长!

  发展核心素养,一个普通的词语、平常的概念,它不时尚,也不奇崛,却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迅速地流行起来,显现出巨大的力量。核心素养的力量,来自它提出的时代背景,来自它的内涵、它的价值方向,及其所带来的变革行动。

  众所周知,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所关注、研究的共同话题,而且已成为改革与发展的共同主题,有关的文件及研究成果相继面世:《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的基础》、《21世纪素养框架》、《核心素养建议案》、《课程编制的基础研究》等等。这些研究给我们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示。开放的中国、深入的课改,当然十分珍视并要吸收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实基础、学生特点以及对未来的认知、把握和追求。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应如何彰显“中国”元素?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

  在传统文化宝藏中,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经验熠熠闪光,塑造着中国教育之魂。细察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不难发现对人、对学生发展的宝贵思想,不难发现所蕴含着的文化精神、科学理性、创新实践的基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要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同样要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毋庸置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制,在吸收“外来”的同时,必须不忘文化的“本来”。这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才会有中国根、民族魂、世界眼;这样,中国学生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自己的脚跟,又跟上世界前行的步伐。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主动、积极回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召唤。

  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理念、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为今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这是对全国各行各业的召唤,当然也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召唤,必然对学生当下和未来发展提出更高的新的要求。这些要求聚焦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尤其是文化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与创新实践等素养要求的发展上,包括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法治意识、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培养具有这些素养的学生,才能担当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这一重要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必然促使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现中国的时代色彩。

  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总结和深度反思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获得重要启示。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了15个年头,正在走向深入。2014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深化课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以及着力推进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等。15年之久的课改,在促进学生素养方面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越来越把课改目标指向学生的发展,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目标的鲜明、课程内容的丰富、课程结构的明晰、课程的创造性实施、学习方式的变革、评价理念及方式的转变、课程管理权限的分享,尤其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使得课改的方向更明确,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逐步明晰起来。在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反思、学会了改变。这一切的一切,都为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启示和经验基础。

  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紧贴中国学生发展的实际,从中国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出发。

  中国学生发展既具有当代学生发展的一般特点,又具有中国学生发展的个性特点。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中国学生所受的知识教育、规范教育过多过强,因而自主意识、学习品质、思维方式、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等是比较薄弱的。这些不足与弱点的克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必须有良好教育的积极干预。令人高兴的是,这一现状正在逐步改变。但我们还只是在起步,且还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是从这些特点与需求出发,寻找、明晰“核心”素养,以引导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方向、特点,形成中国风格。

3989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