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料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料篇一
书法
1. 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左传·宣公二年》:“ 董狐 ,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故知当时史臣各怀直笔,斯则有犯必死,书法无舍者矣。” 宋 谢采伯 《密斋笔记》卷四:“《论语》书法之严,即《春秋》书法也。”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郑伐许郑伯伐许》:“盖与 郑 伐 许 、 郑伯 伐 许 之书法同矣。”
2. 文字的书写艺术。亦指书法作品。《南齐书·周颙传》:“少从外氏车骑将军 臧质 家得 卫恒 散隶书法,学之甚工。” 宋 钱愐 《钱氏私志》:“ 元章 书法之妙,今日可谓第一。”《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作诗的从古也没有这好的。又且书法绝妙,天下没有第三个。” 周扬 《在中国书法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书法作为一门 中国 独特的艺术,我们应该重视它。”
3. 指汉字形体。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壹贰叁肆等字》:“至如 秦 汉 碑,惟一二三书法不同。”
4. 措辞方式。 吕叔湘 《标点琐议》:“《通鉴》书法,‘夜’一字为句,必有所承。上文未说何日之事,‘夜’字连下读,‘夜’字点断,意为‘到了那天夜里’;‘夜’字不断,意为‘趁夜里’。”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料篇二
曲
曲(qū本字从“由”字改变而成。“曲”和“由”是一对关系字。所谓“关系字”,是指一对或一组汉字,它们的字形差异很小(如关系字“田”和“由”),字义却紧密相关(如“田”指庄稼地边界确定,所有权清晰;“由”指庄稼地边界被打破,所有权有变动)。“曲”和“由”是一对关系字,前者是从后者改变而来。“由”指庄稼地边界被打破,所有权不固定。“曲”指庄稼地边界体系进一步解体,所有权面临大范围调整。相应地,庄稼地要重新划定边界,意味着乡村社会人员变动很大,需要重组。
这种基层社会组织的巨大人员变动主要是战争造成的,因为古代社会实行兵民合一制度,其成员平时耕作,战时出征。古代的乡村组织叫做“乡曲”,本身就是军事组织(“部曲”),是军队地方化的形态,很像现在的新疆建设兵团。一旦面临战争,整个乡的成年男子都将集合出征。等到战事结束归来,必定有人数减少的情况发生,如果是伤亡过半,那么出去1000多人,回来就是500人,剩下的500多人的份地就没有劳动力去耕作了,这就需要由国家统一进行劳动力的调拨和补充,这就意味着原有的庄稼地边界需要重新划定,所有权需要调整,这种比“由”字显示的庄稼地边界不固定状况还要严重的情况,就叫做“曲”。
所以,“曲”字的本义(请参考本词条“汉字演变”一栏提供的字形——农田之形):原来的农田体系接近散架,相应的社会基层组织处于半解体,需要重组的状态。引申义(与“紧凑”相对):松散(状态)、松弛(状态)、懈怠(状态)。再引申义(与“直”相对):弯转的状态。说明:一,“曲”作为“部曲”讲,就是指古代的准军事组织,预备役师团。现在中国还建有大量的预备役师团,报刊上有时候会报道预备役师团的军事训练消息。这些师团的官兵,平时都在企业事业单位岗位上工作着,一旦接到命令,可以很快集中起来,成建制地投入军事斗争。这里,“曲”指“非战时状态”。二,“曲”作为“酒曲”讲时,是指一种霉变物质的待机、待命状态,即霉变物质的非活性状态,一旦赋予其使命,它就能迅速恢复霉变活性,积极参与发酵过程,帮助酿酒。三,“曲”作为“曲调”讲时,是指说唱艺术的非正式、非直白状态,一旦赋予歌词,它就能帮助表示明确的情感和心意。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料篇三
古文
古文,是指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
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
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
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
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看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料”的人还看了: